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永寧河

(長江上游川江段支流)

鎖定
永寧河,古稱“納溪水”、“云溪”、“清水河”。永寧河名“源出永寧衞(敍永舊制,明置,元為永寧路)” [3]  。長江上游段川江支流。發源於四川省瀘州市敍永縣西南與雲南省昭通市威信縣交界處尖山子,北流經瀘州市敍永縣、納溪區,於安富街道納溪口匯入長江。流域面積3228平方公里,幹流河道長164公里;河牀坡降陡,自然落差1206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94.6立方米/秒。 [1]  主要支流有東門河、南門河、古宋河等。 [16] 
永寧河敍永縣、納溪區的主要河流,兩縣工農業生產用水主要來自該河,兩縣(區)沿岸用於灌溉的渠道納溪區流域內建有馬廟、豐樂兩座小型水庫。引水工程有大槽溝堰、馬廟灌渠、豐樂灌渠、九江堰等。水電工程有敍永水電站、大州驛電站、白節電站、上馬梯級電站等。
永寧河曾是敍永通往瀘州航道,明初疏浚通航運後,航運暢通。隨着陸運發展,加上攔河築壩發電,上游敍永航道淤塞,只有小噸位的船短航。 [12]  下游納溪段洪水期8~12噸木船可上行敍永,枯水期2~5噸小船能夠往返。後大州驛建成溢洪連拱壩,7噸木船可四季航行。河口的納溪港曾是連接永寧河、長江的重要港口。 [13] 
中文名
永寧河
別    名
納溪水、云溪、清水河
所屬水系
長江上游支流
地理位置
四川省瀘州市境內
流經地區
敍永縣、納溪區
發源地
四川敍永縣與雲南省的交界處尖山子
主要支流
東門河、南門河、古宋河
河    長
164 km
流域面積
3228 km²
平均流量
94.6 m³/s
落    差
1206 m
河    口
納溪區安富街道納溪口

永寧河幹流概況

永寧河干流走向及水系分佈 永寧河干流走向及水系分佈
永寧河發源於四川省瀘州市敍永縣西南與雲南省昭通市威信縣交界處尖山子,上源稱清水河;北流入敍永縣境,過白蠟鄉,左納高峯溪,轉東北又轉東至兩河鎮,右納黃泥河,以下稱南門河;又曲折東北至敍永縣城區,右納東門河,以下始稱永寧河;穿城北流,再北偏西流,過龍風鄉,右納三岔河,又左納石板河,又曲折北偏西流繞鳳凰山東麓,過天池鎮、馬嶺鎮,左納古宋河,北過江門鎮,穿江門峽而入瀘州市納溪區境。 [1]  敍永縣境內長57公里。境內年平均徑流155626萬立方米,出境河口年平均流量55.6立方米/秒。河域天然落差846.6米,平均比降5.57%。 [2] 
永寧河在納溪區境內,曲折北至上馬鎮,左納洞溝河,右納馬河;又北過護國鎮,右納護國河,左納漓灘河;又曲折北過渠壩鎮、天側鎮,右納白節河;折西北是至城區安富街道納溪口注入長江。境內流長45.7公里,比降0.4‰,河口流量年平均66.5立方米/秒,集雨面積3274平方公里。 [3]  [2] 
自源頭至河口,永寧河流域面積3228平方公里,其中瀘州市境內流域面積2266平方公里,幹流河道長164公里 [1]  (《敍永縣誌》稱112公里 [2]  );河牀坡降陡,自然落差1206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94.6立方米/秒。 [1] 
上游東支黃泥河黃坭鄉段 上游東支黃泥河黃坭鄉段
上游南門河源地白臘鄉河道 上游南門河源地白臘鄉河道
敍永縣兩河鎮段 敍永縣兩河鎮段
敍永縣城區段 敍永縣城區段
敍永縣江門鎮段 敍永縣江門鎮段
納溪區天仙鎮樂道古鎮段 納溪區天仙鎮樂道古鎮段
納溪口 納溪口
納溪口永寧河、長江交匯處 納溪口永寧河、長江交匯處

永寧河主要支流

南門河,為永寧河主要支流,其源有二:一源自雲南威信縣,於高峯鄉入境,與雙河場右山洞水合,稱清水河。東流至天堂壩有杉木溝、苗溝諸溪水注入,再東流至兩合水有落木河注入。又一源出自分水嶺七股水,北流經黃坭,稱黃坭河,集邵家溝、獐子溝之溪水,繼續北流至天生橋納白楊河。兩源至兩河口匯,稱南門河。北流15公里至縣城南起鳳寺與東門河合流。 [2] 
東門河,有二源;一源自後山鄉下河田,北流匯牛石口、乾溝、芹菜溝各水,至落卜稱大樹河;一源出古藺縣烏龍溝,經燈草坪,穿黑函子至落窩合普市水,稱震東河,至穿山洞伏流數里,至灣溪洞兩源匯合。北流匯甘溪鋪、苗兒壩之水,至縣城南起鳳寺與南門河合流。 [2] 
古宋河興文縣城區段 古宋河興文縣城區段
古宋河,古稱宋江河。發源於川雲山東側寒婆嶺南端二磴洞口,有龍洞、魚井兩處泉水,水小,在地下伏流至大魚洞出露;水大,沿溝北流與黑洞子流水合,折向東南與大魚洞流水合。在沙壩、大壩兩鄉境內,匯入大小31條溪水,流至大壩鎮税關橋與小魚洞水合,稱宋江上游。行7公里至四龍鄉萬家塘,洞河水匯入向東流5公里,魚井水在佛壽橋匯入。再向東流5公里,在義合鄉三官殿,匯入新壩鄉落巖河水,復行5公里至雙象寺,先後有海納溝、麟兒溝水匯入。繼行8公里至中城鎮,相繼有漏浸溝、納鳧溪、温水溪、放花溪水匯入。繼續東下至和尚石、黃連溪,先後有建設河、久慶河水匯入。再行13公里至兩面水,到興文、敍永兩縣共界河段,至紫潭口合入永寧河。古宋河全長60公里,主要支流11條,流域面積71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雨量1130毫米,多年平均流量16立方米/秒,年徑流量5.5億噸,多年平均輸沙量4.9萬噸,天然落差696米。 [4] 
建設河,古稱魚槽溪,又名金鵝河。其源頭在大河鄉,一由馬驢溝、慶麟山兩溪水在兩岔河合為一水,經白巖子出天堂壩,在落威與落石頭壩同泥河匯合,繼向北流;一以鑼鍋山老溝頭溪水為主,集老溝壩諸水於岔河合龍洞水北流。兩水在頭道河匯合後稱金鵝河。入萬壽鄉境稱萬壽河,解放後隨鄉名變更改稱建設河。河流合得用壩溪水,穿萬壽場抵和平鄉金魚石、土地嘴橋,集青山岩諸溪水到和尚石合入古宋河。全長29公里,流域面積163平方公里。天然落差123米,多年平均流量3.9立方米/秒,年徑流總量10177.9萬立方米。 [4] 
泥沙河,又名共樂河。古稱冒溪、席冒溪、通江溪、鑼鑼溪、冷水溪,在水楠鄉又稱涼河。發源於久慶鄉大雲頂、白巖溝,從下馬店出溝向北流經共樂壩、新場子,匯兩壩四周10餘溪河水,於五星鄉灘子口入後山同樂鄉境,折向東流過龍背橋到水欄鄉境,匯連天山南溪水10餘條,在劉家壩入古宋區境,穿共和、新民兩村於嘴上出縣境,在敍永縣江門匯川橋合入永寧河。全長32公里(縣境外約2公里),流域面積12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49立方米/秒。年徑總流量7843.5萬立方米,天然落差134米。 [4] 
白節河,為境內永寧河的最大支流。發源於打鼓鄉雲回村,北向流經三華、白節、高洞等鄉至雙河場注入永寧河。河長29.8公里,比降5.9‰,河口流量4.01立方米/秒。集雨面積227平方公里。
洞溝河,發源於江安縣大妙鄉伏耳村,東向流經納溪文昌鄉,轉北至上馬鎮注入永寧河。河長18.5公里,比降10.1‰,河口流量1.34立方米/秒。
馬河,發源於納溪打鼓鄉黃桷村,西向流經納溪白合鄉、護國鎮至上馬鎮鄧壩注入永寧河。河長17公里,比降2.7‰,河口流量1立方米/秒。
護國河,發源於納溪打鼓鄉雙桂村,西向流經納溪白合鄉至護國鎮中壩注入永寧河。河長20公里,比降7.9‰,河口流量1.75立方米/秒。
腦灘河,發源於納溪合面鄉新設村,東向流經納溪花果鄉至羅坎溪注入永寧河。河長17.8公里,比降5.8‰,河口流量1.33立方米/秒。
團山子河,發源於納溪合面鄉鳳坪村,東向經納溪上馬鎮注入永寧河。河長10.3公里,比降9‰,河口流量0.55立方米/秒。 [3] 

永寧河治理開發

永寧河蓄水工程

1956年,敍永縣興建第一座試驗示範小水庫——先農鄉紅旗水庫。1957年,第一批動工的修建的有先農鄉紅星水庫等18座小水庫。1958年又開工修建東風水庫、躍進水庫、九龍水庫等,蓄水100~500萬立方米,灌面1000畝以上。1970年代,修建小(一)型的高樓坊、任家洞、友誼、四季、躍進等一批蓄水萬方水庫。 [14] 
馬廟水庫,原名東風水庫,後更名馬廟水庫,亦名鳳凰湖,屬中型水庫。位於來鳳鄉平橋、鳳凰、慄木3村境內。1958年秋動員新樂、新太、馬廟、紹壩4個公社修築。1961年停建,1973年再次動工,1979年竣工。水庫集雨面積26.1平方公里,水面2350畝,水庫大壩高23米,長147米,庫容1450萬立方米,正常水深19.5米。有正槽開敞式溢洪道1座,頂寬38米,設計泄水量92立方米/秒。豎井式隧洞閘閥放水設施1座,設計放水流量3立方米/秒。設計灌溉面積3.16萬畝,其中:自流灌溉新樂、新太、渠壩3鄉田2.01萬畝,土3600畝,提水灌溉來鳳、紹壩兩鄉田6100畝,土1800畝。現已灌1.48萬畝,佔設計灌溉面的46.83%,其餘因配套不齊全,渠道垮塌滲漏,不能受益。該庫以灌溉為主,兼發電、養殖、旅遊、防洪。 [5] 
豐樂水庫,原名火箭水庫,屬小(一)型,地址豐樂鄉高樓村上後河。1959年1月動工,1963年因質量差曾“退庫還耕”。1966年續修。不久又因“文化大革命”動亂中斷,1976年再次上馬,1977年8月竣工。庫容316萬立方米,可灌農田1.03萬畝。工程主壩高20米,長92米,頂寬5.2米,均為土質。放水豎井深16米,閘閥兩台,直徑350毫米,設計放水流量1.8立方米/秒。溢洪道為正槽開敞式,淨寬15米,設計泄水量0.3立方米/秒。總投資85.40萬元,其中國家補助82.7萬元,社隊投資0.27萬元,投工77.4萬個。該庫以灌溉為主,兼養殖、加工,歷年成魚起水上萬斤,並辦有銀絲粉廠,經濟收入不斷增長。 [5] 

永寧河引水工程

引水工程,在中游敍永縣江門鎮段,修建有九江堰。 [9] 
大槽溝堰,樂登、白節兩鄉鎮境內,是縣內最大的引水堰。堰頭在樂登鄉大槽溝,海拔520米,總長17.94公里。其中,主堰5.68公里,左堰6.16公里,右堰6.1公里;流量分別為0.5立方米/秒、0.3立方米/秒、0.2立方米/秒,可灌溉樂登、文登、紫陽、白節4個鄉鎮中10個村的農田4900畝。1973年動工,1978年竣工,總投資68.88萬元,其中:國家補助30.41萬元,社隊投勞56.84萬個,糧食44.19萬斤。主要建築有:堰頭條石攔河拱壩1座,高7米,可蓄水40萬立方米;主堰1條,左右支堰各1條,長860米,隧洞6個,其中主堰天橋隧洞長460米,趙坪隧洞長141米;渡槽6座,倒虹管3處,全長1913米。其中天官坪倒虹管長達1320米,直徑400毫米,落差130米。1979年於此建小水電站1座,裝機160千瓦。至1985年,共發電180萬度,產值12萬餘元。 [6] 
馬廟灌渠,建於1958年至1980年間,乾渠分左右兩條,加支渠總長76.42公里。左乾渠,從馬廟水庫放水隧洞起,經平橋、大嵐坳,到五枝埡,長6.6公里,流量0.4立方米/秒。乾渠主要設施有:小溪尾、大嵐坳渡槽2座,長96米,三滴水倒虹管1處,長70米。此外,尚有泄洪缺、山涵洞、分水缺、人行橋、節制閘5處。1963年至1968年建成。支渠有杉樹灣、三江、興隆3條,長6.7公里,倒虹管2處,長720米。右乾渠1958年動工修牛馬田隧洞。1963年至1968年,修木姜巖,經白羊灣、三百坎至渠壩鄉分水嶺一段。1977年至1980年,修石甲口、金盤山、天堂壩至茶堂子一段,全長17.42公里,流量1.8立方米/秒。主要設施有:白羊灣隧洞、天堂隧洞,分別長890米和83米;渡槽7處,長652米,倒虹管1處,長173米。此外,尚有泄洪缺、分水缺等59處。支渠有新房、長安、桂花、石龍、石銀、清涼、龍頭、茶堂、大溝、銀鑼等10條,共長46.5公里,主要設施有:長安、茶堂隧洞2處,分別長60和100米,倒虹管5處,總長1630米;桂花渡槽5處,長902米。上述引水工程,可補給小(二)型水庫1座,山平塘301口,石河堰5條,水量150萬立方米。 [7] 
豐樂灌渠,有乾渠1條,從豐樂水庫起,經黃桷灣、高屋基、皂角灣、擦耳巖到金銀山止,長8.82公里,引水流量0.7立方米/秒。主要設施有:渡槽2處,長145米,隧洞3處,長165米,泄洪、放水缺6處。支渠1條,長1.52公里,引水流量0.1立方米/秒,泄洪、放水缺2處。建於1966年至1977年,可補給山坪塘61口,水量35.2萬立方米。 [8] 

永寧河水電開發

1958年敍永縣委派樊同訓、張安吉、王魁山負責,在城南定水寺劍口上建一座裝機為124千瓦的水電站。同年,杉包樹裝機20千瓦,大石、天星橋、興隆場、黃坭採用木製水輪機裝機各為10千瓦的水電站先後建成。1964年開始在定水寺籌建敍永水電站,國家投資170多萬元,於1966年投產。1980年敍永電廠和敍永電站又配套3號機,完成總裝機3×630千瓦。同時,農村廣泛利用水輪泵建電站,建成一批50千瓦以下的小水電站。 [10] 
1958年6月,納溪縣上馬鄉大愧村農民、黨支部副書記陳德堯牽頭讓各高級農業社集資3200元,貸款1.1萬元,引洞溝河水,建成有史以來納溪第一座小水電站,裝機1台,容量12千瓦,半年發電6.17萬度,收入4900元,被《川南報》、《四川日報》譽為《農村中的夜明珠》。 [11] 
大州驛電站,原名東方紅電站,位於大州驛,離縣城34公里,利用水寧河水發電。為1960年代全省重點工程之一。1964年11月動工,1966年竣工投產。電站大壩系溢流連拱,條石砌成,共有6墩6孔,全長96米,總庫容650萬立方米。船閘在水寧河右岸,有效長度36米,寬8米。廠房於永寧河左岸,為壩後式,主要機電設備有兩台衝沙閘門,兩台發電機組。裝機容量2×1250千瓦,設計流量35立方米/秒,水頭8.8米,壓力水管直徑2.4米。1984年,增建三號機組1×1250千瓦,1985年11月開工,1987年建成。 [11] 
白節電站,在白節鎮加魚村鴨音洞,離縣城20公里,距白節鎮5公里,納白公路右側。1964年10月動工,1970年2月竣工。該站攔河壩,是單拱石壩,長40米,底寬2.7米,頂寬0.9米,壩後30米處,建有連拱消力壩,高2米。引水渠全長700多米,中間一段約長50米為土渠,前後均為石渠過水量每秒2立方米。水頭11米,裝機容量2×75千瓦。1985年發電98萬度。 [11] 
上馬電站一級電站,位於上馬鎮右側一華里老寨門,引洞溝河水發電。1958年元月動工,6月竣工投產,為納溪興建的第一個水電站。該站有攔河壩座,引水渠1條。1958年,裝機1台,容量12千瓦,白天為農村加工(打米、磨粉),晚上供鎮上照明。1961年裝機,由12千瓦換成48千瓦,1964年又改換成55千瓦。 [11] 
上馬電站二級電站,於1973年動工,至1984年12月竣工投產。站址在洞溝河鹿子灘左側,距鎮約2華里,有廠房1幢,面積250平方米,裝水輪發電機4台,總容量820千瓦。引水渠為石質凹形:長2989米,寬1.8米,深1.2米,流量每秒1.3立方米。攔河石壩長100米,寬40米,高3米,容積12萬立方米。渠尾出口處,建有壓力池1座,長8米,寬6米,深5米,容積240立方米,與720釐米口徑120米長的壓力水管相接。從1958年建站到1985年,年發電量由5萬度增加到300多萬度。 [11] 

永寧河航道航運

永寧河航道航線

永寧河敍永縣境段長57公里。明初疏浚通航運後,航運暢通。民國時期,洪水期可駛8~30噸木船,枯水季節可駛4~5噸木船。1960年代起,隨着陸運發展,加上攔河築壩發電,永寧河縣境段航道淤塞,長航斷絕,只有小噸位的船短航。 [12] 
永寧河納溪段,由南向北流經縣域上馬、大州驛、樂道場、渠壩驛、高洞鄉至安富鎮匯入長江。境內流長45.7公里。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景川侯曹震奉命疏浚河道,治理險灘195處,始通航運。清光緒三年(1877)四川總督丁寶楨以“民辦商捐”集資整治河道,治理險灘20餘處。民國時期,河道失修,逐漸淤塞,只能季節性通航。航道底質為泥土、沙石,河道彎曲,枯水季節水深僅0.52公尺。解放後,1952年西南航運二分局派工程隊對永寧河道進行治理,加寬河道漕口26處,清漕3處,整治犀牛口、鴨鷹灘、龍盤灘、窄巷子、鐘不壟、羅漢磧、彎灘、人命磧、鬼門關、黃角灘、圈灘子、渠壩磧、竹林角、洗豬石、立爛子、柵欄子等險灘。1972年河道治灘任務移交本縣,至1985年止,共疏浚航道2215立方米,炸灘82處6458立方米,築壩14處4711立方米,維修纖道5664公尺。共投入勞力4294萬人次,投資總額18.70萬元。枯水季節水位提高0.5公尺。洪水期8~12噸木船可上行敍永,枯水期2~5噸小船能夠往返。縣境河段落差0.4‰。1963年大州驛建成溢洪連拱壩,船閘水位增厚,7噸木船可四季航行。 [13] 

永寧河港口碼頭

1950年代初期永寧河敍永段有兩河、上橋、王爺廟(即下橋)、大悲庵、水北門、館驛咀、天池、江門、上馬場、大州驛、渠壩驛、納溪等12個碼頭。其中敍永境內8處,納溪境內4處,古宋河有古宋攏船沱碼頭,均屬敍永港管轄。敍永港所屬碼頭,隨着河道變遷,物資流向的變化,多數已作廢。縣境內僅存管驛咀、天池、江門三處。1985~1987年用國家扶持貧困山區發展交通事業資金28萬元,在江門建成泊位能力500噸級的兩個碼頭,但因永寧河航運不暢,未充分發揮作用。 [15] 
納溪港,位於縣城永寧河與長江匯合處,自然形成“T”形港區。清雍正時闢為鹽運碼頭,屬敍永“邊岸”納港轉運站。含沙咀上、舒巷子、官廳子3處碼頭,碼頭河岸線全長約600米。用人力裝卸,以中轉食鹽為大宗。長江航段有載重40噸中元棒船20只,常年往返犍為。永寧河段有8~12噸木船200餘隻,長年往返敍永。民國15年(1926),重慶民生輪船公司渝宜段,在港區安富鎮建立停靠點,用木船接送客人。至1949年,港區共有縣籍木船435只,2361噸位,船工約5000餘人,年貨物吞吐量1.85萬噸,客運量0.83萬人。1950年代,港區貨物吞吐量較1949年提高82%至270%,客運量提高78%至350%。1958年後,隨着縣屬工業發展和瀘州天然氣化工廠等企業的興建,1960年代運量急劇增加,增設輪船碼頭2處。港區長江岸線逐步延伸至上起野鹿溪,下止麻柳沱,全長8000餘米,洪水期港寬1500米,枯水期500米。經過疏浚,主航道洪水期15米,枯水期4米。至1985年,長江岸線共有縣屬碼頭4處,1000噸級1處。碼頭前沿水深3至5米,永寧河岸上起柵欄子,下止官廳子,長4000米,設縣屬碼頭2處,最大噸位300噸級,前沿水深1至3米。省、市客籍碼頭5處,均有倉、場銜接,可通公路。 [13] 
沙咀上碼頭,在納溪城區永寧河西岸,順江街口,原為攬載船裝卸碼頭。為梯級潛水式結構,洪水期沿石梯低線裝卸貨物,枯水期隨裸露河灘向外延伸,場地開闊,進出貨物為鹽、糧、煤、菜、糖、煙、酒、鐵、木、百貨等,常年搬運工40餘人。1958年縣運輸社設有木船6只,載重120噸,往返石棚、大渡口、野豬牙等航線,年貨運量1.5萬噸。1980年,設納溪8號客輪碼頭,經營沿江客運。 [13] 
納溪城區永寧河大橋西岸設有縣日雜公司碼頭,1950年建,泊位能力200噸級,前沿水深2至4米,年吞吐量約2萬噸。永寧河大橋東岸有縣聯運輸服務公司碼頭,建於1960年,泊位能力300噸級,年吞吐量2.5萬噸;1965年6月,敍永縣航運公司設立物資中轉碼頭,中轉硫磺、耐火材料等,年中轉量約2萬噸;瀘州木材調運處在麻流沱設有中轉碼頭;瀘州水泥廠在石棚觀音背設有自用碼頭,年吞吐量約1萬噸。 [13] 
參考資料
  • 1.    永寧河  .瀘州市水務局[引用日期2020-11-28]
  • 2.    敍永縣誌編纂委員會.敍永縣誌(第一輪):方誌出版社,1998:89-90
  • 3.    納溪縣誌編纂委員會.納溪縣誌(第一輪):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72
  • 4.    興文縣誌編纂委員會.興文縣誌(第一輪 含續編):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73-74
  • 5.    納溪縣誌編纂委員會.納溪縣誌(第一輪).: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188-189
  • 6.    納溪縣誌編纂委員會.納溪縣誌(第一輪).: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193
  • 7.    納溪縣誌編纂委員會.納溪縣誌(第一輪).: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194
  • 8.    納溪縣誌編纂委員會.納溪縣誌(第一輪).: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195
  • 9.    敍永縣誌編纂委員會.敍永縣誌(第一輪).:方誌出版社,1998:178
  • 10.    敍永縣誌編纂委員會.敍永縣誌(第一輪).:方誌出版社,1998:183
  • 11.    納溪縣誌編纂委員會.納溪縣誌(第一輪).: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198-200
  • 12.    敍永縣誌編纂委員會.敍永縣誌(第一輪).:方誌出版社,1998:270-271
  • 13.    納溪縣誌編纂委員會.納溪縣誌(第一輪).: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232-235
  • 14.    敍永縣誌編纂委員會.敍永縣誌(第一輪).:方誌出版社,1998:179
  • 15.    敍永縣誌編纂委員會.敍永縣誌(第一輪).:方誌出版社,1998:271
  • 16.    那溪那山,十年鉅變  .瀘州頭條.2022-10-24[引用日期2022-10-2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