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永別了,武器

(2002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永別了,武器》是2002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 海明威,譯者是林疑今 [1] 
中文名
永別了,武器
作    者
[美] 海明威
譯    者
林疑今
出版時間
2002年2月
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
頁    數
228 頁
ISBN
9787532727438
定    價
12.50 元
裝    幀
平裝
譯    者
林疑今
叢    書
世界文學名著普及本(新版)

永別了,武器內容簡介

《永別了,武器》是海明威的主要作品之一。美國青年弗瑞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志願參加紅十字會駕駛救護車,在意大利北部戰線搶救傷員。在一次執行任務時,亨利被炮彈擊中受傷,在米蘭醫院養傷期間得到了英國籍護士凱瑟琳的悉心護理,兩人陷入了熱戀。亨利傷愈後重返前線,隨意大利部隊撤退時目睹戰爭的種種殘酷景象,毅然脱離部隊,和凱瑟琳會合後逃往瑞士。結果凱瑟琳在難產中死去。 海明威根據自己的參戰經歷,以戰爭與愛情為主線,吟唱了一曲哀婉動人的悲歌,作品曾多次被搬上銀幕。 [1] 

永別了,武器作者簡介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美國小説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899年7月21日生於芝加哥市郊橡膠園小鎮。父親是醫生和體育愛好者,母親從事音樂教育。6個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從小酷愛體育、捕魚和狩獵。中學畢業後曾去法國等地旅行,回國後當過見習記者。第一次大戰爆發後,他志願赴意大利當戰地救護車司機。1918年夏在前線被炮彈炸成重傷,回國休養。後來去加拿大多倫多市星報任記者。1921年重返巴黎,結識美國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詩人龐德等。1923年發表處女作《三個短篇小説和十首詩》,隨後遊歷歐洲各國。1926年出版了長篇小説《太陽照常升起》,初獲成功,被斯坦因稱為“迷惘的一代”。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長篇鉅著《永別了,武器》的問世給作家帶來了聲譽。 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獵。1935年寫成《非...(展開全部)》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美國小説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899年7月21日生於芝加哥市郊橡膠園小鎮。父親是醫生和體育愛好者,母親從事音樂教育。6個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從小酷愛體育、捕魚和狩獵。中學畢業後曾去法國等地旅行,回國後當過見習記者。第一次大戰爆發後,他志願赴意大利當戰地救護車司機。1918年夏在前線被炮彈炸成重傷,回國休養。後來去加拿大多倫多市星報任記者。1921年重返巴黎,結識美國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詩人龐德等。1923年發表處女作《三個短篇小説和十首詩》,隨後遊歷歐洲各國。1926年出版了長篇小説《太陽照常升起》,初獲成功,被斯坦因稱為“迷惘的一代”。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長篇鉅著《永別了,武器》的問世給作家帶來了聲譽。 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獵。1935年寫成《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説。 1937年發表了描寫美國與古巴之間海上走私活動的小説《有錢人和沒錢人》。西班牙內戰期間,他3次以記者身份親臨前線,在炮火中寫了劇本《第五縱隊》,並創作了以美國人蔘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為題材的長篇小説《喪鐘為誰而鳴》(1940)。他曾與許多美國知名作家和學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義鬥爭。1941年偕夫人瑪莎訪問中國,支持我國抗日戰爭。後又以戰地記者身份重赴歐洲,並多次參加戰鬥。戰後客居古巴,潛心寫作。1952年,《老人與海》問世,深受好評,翌年獲普利策獎。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卡斯特羅掌權後,他離開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多處舊傷,百病纏身,精神憂鬱, 1961年7月2日用獵槍自殺。 海明威去世後發表的遺作,主要有:《島在灣流中》(1970)和《伊甸園》(1986)。他那獨特的風格和塑造的硬漢子形象對現代歐美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1] 

永別了,武器圖書目錄

序:和紐約耗着
第一部 長夜
第二部 短晝
你是伊麗莎白嗎?――關於《紐約女人未眠夜》的二三問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