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水鴨腳

鎖定
水鴨腳(Begonia formosana (Hayata) Masam.),又名台灣水鴨腳,為秋海棠科秋海棠屬肉質草本植物。無毛,具匍匐根狀莖;葉粗大,斜,中脈和葉柄成明顯之角,先端漸尖,通常基部心形,邊緣具不等缺刻狀之齒,兩面無毛,下面暗灰綠色,掌狀脈;葉柄綠色,無毛,托葉膜質,卵形;花葶直立,腋生,呈二歧聚傘狀;蒴果呈橢圓形;種子小,極多數,紅褐色; [9]  花期6-10月,果期8-12月。 [10] 
水鴨腳為中國台灣的特有植物,常分佈於陰濕闊葉林下或水源處,頗具觀葉賞花特性。 [11] 
水鴨腳花為雌雄同株異花之單性花,花粉紅或淺桃紅色,頗具觀葉賞花特性。 [12] 
中文名
水鴨腳
拉丁學名
Begonia formosana (Hayata) Masam. [8]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葫蘆目
秋海棠科
秋海棠屬
水鴨腳
分佈區域
台灣

水鴨腳形態特徵

多年生肉質草本植物,高20-50釐米。無毛,根狀莖伸長,匍匐狀,表面凹凸不平,被褐色的鱗片和粗壯多分枝纖維狀之根。莖有縱稜,近無毛。
水鴨腳 水鴨腳
葉粗大,斜,中脈和葉柄成明顯之角,先端漸尖,通常基部心形,邊緣具不等缺刻狀之齒,兩面無毛,下面暗灰綠色,掌狀脈;葉柄綠色,無毛,托葉膜質,卵形;基生葉1,和莖生葉同形,莖生葉互生,具長柄,葉片微革質,兩側極不相等,輪廓斜卵形,長6.3-8.5釐米,寬3.9-5.1釐米,先端漸尖,基部偏斜,深心形,窄側寬約1釐米,寬側下延,寬1.5-2.8釐米,邊緣有疏而淺不等大三角形之齒,並淺裂,窄側具2-3裂片,寬側4-5裂片,裂片斜窄三角形,不等大,先端急尖至短漸尖,上面深綠色,下面淺綠色,兩面均無毛,通常掌狀7(-9)條脈,窄側2條,寬側4條,兩面皆突起;基生葉柄長可達17釐米,莖生葉柄長4-5.5釐米,有縱稜,近無毛;托葉膜質,卵形,長約6毫米,早落。
花葶直立,腋生,呈二歧聚傘狀;花淡粉色,通常2-4朵,二歧狀,腋生;花序梗長5-9釐米,有縱稜,近無毛;花梗長8-14釐米;小苞片膜質,長圓形,長約5毫米,無毛,早落;雄花:花被片4,外面2枚較大,寬卵形至寬長圓形,長1.3-2釐米,寬約1.5釐米,先端圓,內面2枚較小,卵形至倒卵形,長約1.5釐米,寬7-8毫米,先端圓,雄蕊多數,花絲長16-2.1毫米,花葯倒卵長圓形,長1.8-2毫米;雌花:花被片5,外面寬卵形,長約1.1釐米,寬約1.3釐米,先端圓鈍,向內逐漸變小,最內面的長圓形,長約7毫米;子房長倒卵形,長8-9毫米,直徑約7毫米,無毛,2室,每室胎座具2裂片,具不等大3翅;花柱2,基部合生,柱頭2裂,呈U字形,並密被刺狀乳突。
蒴果呈橢圓形;下垂,梗長約2.1釐米,近無毛,輪廓橢圓形,長約1.8釐米,直徑8-9毫米,無毛;具不等大3翅,大的短三角形,長約1.5釐米,寬約1.3釐米,先端圓,有縱紋,無毛,其餘2呈短三角形,長5-6毫米,先端圓,無毛;種子小,極多數,紅褐色; [9]  花期6-10月,果期8-12月。 [1-2]  [10] 
該植物銀白色或淡綠色葉斑形成的結構基礎是表皮層細胞與綠色組織之間存在細胞間隙,而這種結構使光線到達綠色組織時發生二次反射,在葉片表面表皮細胞邊緣形成白色多邊形狀的光反射而不是普通葉片表皮細胞中央形成的白色點狀光反射,使該區域相對周圍的正常葉片區域偏白,而這種結構在賦予秋海棠屬植物葉斑的同時又不影響其正常的光合作用。相對於因葉綠素殘缺形成的葉斑,這種結構葉斑在生存上無疑是具有優勢的。 [7] 

水鴨腳近種區別

白斑水鴨腳(變型)(台灣植物誌)Begonia formosana(Hayata)Masamunef.albomaculataLiuetLai)
該變型和原變型不同為葉片上面有白色斑點和短硬毛。花期6月。
產中國台灣北部,通常和模式類型混生。模式標本採自烏來。 [2] 

水鴨腳生長環境

水鴨腳生於陰坡林下潮濕地,海拔700-900米。 [1] 

水鴨腳分佈範圍

水鴨腳產中國台灣(台東、台北、宜蘭、桃園、烏來、新竹、台中(日月潭附近)、台南、高雄、屏東)。模式標本採自台東(小林嘉茂)。 [1]  中國雲南也有云南小勐養保護區的大渡崗。 [3] 

水鴨腳繁殖方法

水鴨腳播種

播種繁殖常用與國內外引種、品種改良和規模性商品生產。主要優點是繁殖係數高和培育新品種。播種繁殖均可在室內或温室內進行,播種常規引種以春季4-5月或秋季9-10月為宜。因種子特別細小,播種時需謹慎操作。
播種方法:通常用淺瓦盆或播種箱,以高温消毒的腐葉土培養土和細沙均勻拌和的土壤最好。播種容器要求乾淨清潔,常用新盆。先以瓦片把盆地墊好,均勻裝上疏鬆、肥沃的播種土,再用園木板輕輕壓平後,將種子均勻撒上,播種後不必覆土,用木板在輕壓一下即可或撒上一層石英砂,用澆水會衝散種子,常從盆地浸水,濕潤後取出。同時盆口蓋上半透明玻璃,以保持盆內有較高濕度,並放室温18-22℃的半蔭處,早晚噴霧。一般播後7-30天發芽。 [4] 

水鴨腳扦插

扦插可採用莖插、葉插和根莖插。
莖插:莖插繁殖在室温條件下,全年皆可進行,但以4-5月效果最好,生根快,成活率高。常選取健壯的莖部頂端做插穗,長10-15釐米,帶2-3個芽,如插穗上生有花芽,對生根不利,往往插後容易開花,反而延遲生根,最好不用帶花芽的頂莖做插穗。插壤用疏鬆、排水號的細河沙、珍珠岩或糠灰,扦插時插穗不宜埋得太深,以插穗的一半為宜,並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和20-22℃室温。插後一般在9-27天癒合生根。
葉插:葉插繁殖以夏、秋季節效果最好。室温栽培,冬季也可進行,但生根緩慢。葉插材料應選擇充分發育的成熟葉片,太嫩或老化的葉片,癒合生根慢,成苗率也低。葉片比較大的種類可採用平插法,將葉片平放在沙牀上,在葉中央主脈處用刀片劃1釐米切口,每片葉可劃4-5個切口,然後用“n”鐵絲把葉片扣緊於沙面上,也可用直徑1.5-2釐米的卵石壓在葉片切口周圍,即能從葉脈切口長處小植物體。如扦插過程,插壤温度低於15℃,生根則要延遲,低於10℃時就難於生根。
根莖插:適用於根莖密集的秋海棠,春、秋季將低下根莖剪成3-5釐米一節,斜插或平放於沙牀,保持室温20-22℃。和較高的室內濕度,使之產生不定根和不定芽,一般插後15-20天長出不定根,30-40天萌發出不定芽,待形成幾片小葉時即可移入小盆養護。 [4] 

水鴨腳栽培技術

水鴨腳環境

冬暖夏涼的温度:在温暖的環境下生長迅速,莖葉茂盛,花色鮮豔。生長適温為19-24℃,冬季温度不低於10℃,否則葉片易受凍,但根莖較耐寒。
半陰半陽的光照:秋海棠對光照的反映是敏感的。一般適合在晨光和散射光下生長,在強光下易造成葉片灼傷。適宜的光照強度,根莖類為200-300lx。另外對光週期反應也十分明顯。在短日照和夜間温度21℃的條件下,花期明顯推遲。
疏鬆肥沃的土壤野生種排水好,腐葉土層的林下或岩石縫隙中,這對根部生長和發育極為有利。盆栽秋海棠的常用堆肥土、腐葉土和炭土。鹼性或粘重,易板結的土壤作為盆栽用途,不利於新根生長、導致莖葉矮小,色彩暗淡,易引起萎黃病。適合生長在pH值6.5-7.5的中性土壤。 [5] 

水鴨腳遮陰

秋海棠應於温室中栽培,適當遮陰。因為温室環境可以使植物得到更好的保護,例如雨水落在植株上。若秋海棠葉片過濕的話很容易傳染細菌性斑點病,該病是一種嚴重病害。 [4] 

水鴨腳通風

正確的生長空間佈置也是生產出健康植株的關鍵因素,空間過密會導致葉柄過長、株形鬆散,植病性減弱,葉片也更容易傳染細菌性斑點病;而擺放過稀的話,植物澆水後很容易失水,在通風較好室尤其如此。 [4] 

水鴨腳水肥

適度的水分秋海棠的莖葉柔嫩、多汁、含有豐富的水分。由於自然生長與濕度較大的林下或溝谷地帶。因此,提供了一個濕潤的生態環境對秋海棠的生長極為有利,特別是盆栽秋海棠,需要充足的水分和較高的空氣濕度。如温度高,水分供應不足,莖葉易凋萎倒伏,直接影響生長,嚴重時莖葉皺縮死亡。相反,供水過量,盆內出現積水,易於因其根部腐爛。觀葉類秋海棠夏季正值莖葉生長旺盛期,除供給足量水分歪,每天噴霧數次,模擬相對濕度較高的林下生態環境,相對濕度保持在56%-60%。這樣,莖葉生長繁茂,色澤鮮豔,嬌嫩。冬季秋海棠生長緩慢,供水相應減少。
為了節約用水,鼓勵採用滴灌或其他地下灌溉的方式進行觀葉秋海棠的澆水、施肥等工作,這樣以減少細菌性葉斑病等病害的發生,另外在澆水時儘量減少採用植株頂部灌溉的方式。
泥炭為主的商業基質由於透氣性和持水性都比較好,很適合秋海棠的生長,生產者一定要採用潔的基質進行秋海棠的生產。肥料的比例以N:P:K為3:1:2或2:1:2為好,再補充微量元素即可。記肥料濃度不可過高,否則積累在根系周圍很容易燒根。 [4] 

水鴨腳病蟲防治

水鴨腳葉斑病

細菌性病害由斑點病菌引起的葉斑病症狀:秋海棠非常容易被該種菌所侵染,但是許多生產者對之沒有足夠的重視,並不認為這是一種病症,因為葉片邊緣壞死和葉片斑點是最常見的,幾乎所有類型的秋海棠都曾經出現過這種情況。
控制方法:控制該病的最佳方法是在植物開始扦插繁殖之初就盡力避免感染病菌,發現病株後就及時集中銷燬;此外要儘量減少採用植株頂部灌溉的方式,這樣也會抑制病情的發生和擴散;稍微降料的濃度也可以降低病害的發生。
由漆斑菌(Myrotheciumroridum)引起的秋海棠葉斑病症狀:病症一般出現在秋海棠葉片邊緣、葉尖和破損葉片的葉脈上。壞死區域呈現黑褐色,然後是水漬狀。診斷方法是下部的葉片經常會不規則形狀的孢子羣,中央呈黑色,但邊緣為白色。
控制方法:噴灑殺真菌藥劑、減少植株受傷和將肥料儘量降低到一個合理的水平都可以減少該病生。 [6] 

水鴨腳灰黴病

由葡萄孢菌引起的灰黴病症狀:秋海棠葉片灰黴病經常發植株的下部,尤其是根莖處與基質接觸的地方更容易感染病菌,被水浸潤的病斑很快會擴散到整個葉整個植株,受害區域呈現壞死斑點,逐漸由褐色轉變為黑色。當夜間温度較低、白天温度較高而且濕高時,病原孢子生長加快,受害的葉片上會長出灰綠色的黴狀物。
控制方法:在冬季温度較低的月份控制葡萄孢真菌的擴散成為栽培管理中的重要環節,而降低灰髮生和擴散的重要方式是促進葉片加快乾燥、降低温室內的空氣濕度。 [6] 

水鴨腳根腐病

腐黴菌引起的秋海棠根腐病症狀:感染這種病菌後,扦插苗的根系弱、葉片發黃。診斷方法是莖部和根系出現黑色的糊狀物,從插條的基部可以一直蔓延到莖和葉片的部。根部和莖段的腐爛經常是成片發生,而通過栽植牀,很容易將病菌傳染給健康的插條。
控制方法:首先從源頭上控制,即從繁殖之初就使用無菌材料,對上盆基質和栽植牀進行消毒處在栽種前後用殺真菌藥劑進行處理可以很好地防治由腐黴菌引起的根腐病。另外儘量減少水的灌溉量以減少根腐病的發生,促進根的長勢。 [6] 

水鴨腳猝倒病

立枯絲核菌引起的猝倒病症狀:發病後有褐色的黴狀物附着在病上。黴狀物可以從盆土延伸到植株上。仔細觀察可以看到這是由於植物根莖部長出的黴狀物。立枯絲顏色常為紅褐色,外形似蜘蛛網。
控制方法:由立枯絲核菌引起的猝倒病可以用噴灑不同的殺菌劑來控制,大部分用土壤灌溉的方法。 [6] 

水鴨腳枯萎病

由白絹病病菌引起的南方枯萎病症狀:白絹病病菌可以侵染植株的一部分,但是在葉片和莖部最容易觀察到。最初,莖段與介質接觸的地方有水漬狀病斑,另一個症狀葉片表面或基質上長出扇圓形的黴狀物,起初是白色的,以後隨着發育變成黑褐色。尤其是在温暖的若植株受了感染,則很容易導致插條的腐爛。
控制方法:所有受到感染的植株及容器均應儘快移出種植區域並將植株銷燬。現在還沒有對白絹別有效的藥劑。 [6] 

水鴨腳主要價值

觀賞價值
水鴨腳花為雌雄同株異花之單性花,花粉紅或淺桃紅色,頗具觀葉賞花特性。 [11-12] 
水鴨腳是秋海棠屬觀賞類中的觀葉植物即葉片局部或整體顏色不同於普通綠色的植物,以觀葉為主,葉片斑紋的點綴會使該種秋海棠在這一類羣中顯得更加突出。斑葉植物植物常以其迷人的葉斑和對室內環境條件的適應而被選作園藝觀葉植物,秋海棠屬是顯花植物中的第6大屬,種類超過1500種。秋海棠屬植物花葉兼美,是世界上廣為栽培的重要園藝植物。 [7] 

水鴨腳植物文化

花語
秋海棠又稱相思草。中國人予以“相思”、“苦戀”因其又名“斷腸花”,故又寓意“斷腸”。這在陸游與唐婉、賈寶玉與黛玉的相戀過程中,秋海棠都成為相思、苦戀的見證。法國人則將秋海棠視為真摯的友誼。歐美花語組合認為秋海棠是親切、誠懇的意思。
詩詞
清朝著名詩人納蘭性德《臨江仙·六曲闌干三夜雨》詞作:“六曲闌干三夜雨,倩誰護取嬌慵。可憐寂寞粉牆東。已分裙衩綠,猶裹淚綃紅。曾記鬢邊斜落下,半牀涼月惺忪。舊歡如在夢魂中。自然腸欲斷,何必更秋風。”
明清兩朝是秋海棠的風光年代,人們常將之栽種在屋後或院落的背陰處。因為秋海棠易於栽種,折斷的莖直接插入土中,往往能夠成活。大片栽種之後不用精心打理,也可在每年秋天照常開花。清人編纂的《廣羣芳譜》中稱:“性好陰而惡日,一見日即瘁,喜淨而惡糞。”
革命志士秋瑾很是喜愛這種花,覺得自身的氣質與秋海棠略同,還專門為之賦詩一首,既是詠花,又是言志:“栽值恩深雨露同,一叢淺淡一叢濃。平生不藉春光力,幾度開來鬥晚風。”
參考資料
  • 1.    水鴨腳  .中國植物物信息數據庫[引用日期2013-10-08]
  • 2.    水鴨腳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3.    水鴨腳  .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中心[引用日期2015-04-21]
  • 4.    王意成;劉樹針;秋海棠[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68-74
  • 5.    王意成;劉樹針;秋海棠[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48-52
  • 6.    林子;秋海棠生產技術指導[N];中國花卉報;2007-06-09
  • 7.    崔衞華; 管開雲;中國秋海棠屬植物葉片斑紋多樣性研究[J];植物分類與資源學報;2013-03-25;119-127
  • 8.    水鴨腳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04]
  • 9.    水鴨腳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4-14]
  • 10.    税玉民,陳文紅著,中國秋海棠,雲南科技出版社,2018.12,第62頁
  • 11.    章錦瑜著,室內觀賞植物圖鑑 1,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11,第347頁
  • 12.    章錦瑜著,室內觀賞植物圖鑑 1,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11,第347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