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虎紋蛙

鎖定
虎紋蛙,是無尾目叉舌蛙科虎紋蛙屬的兩棲類動物,俗名田雞、水雞、青雞、蝦蟆。虎紋蛙雌雄蛙體大小不一,一般雌蛙體長大於雄蛙體。背部有長短不一且不規則的膚稜,間散有小疣粒。虎紋蛙背面皮膚粗糙,呈黃綠色或灰棕色,散佈不規則的深綠褐色斑紋,四肢具有明顯的橫紋,形似虎紋,故得名” [6-7] 
虎紋蛙分佈於中國河南、陝西、安徽、江蘇、上海、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灣、雲南等地;國外緬甸、泰國、越南、柬埔寨、老撾也均有分佈。虎紋蛙棲息於海拔20–1120米的山區、平原、丘陵地帶的稻田、魚塘、水坑和溝渠內。虎紋蛙白天隱匿於水域岸邊的洞穴內;夜間外出活動,跳躍能力很強,稍有響動即迅速跳人深水中。虎紋蛙與其他種類的蛙不同,不僅捕食各種昆蟲,也捕食蝌蚪、小蛙及小魚等,而且它能夠直接發現和攝食靜止的食物。雄蛙鳴聲如犬吠。在靜水內繁殖,3月下旬至8月中旬為繁殖期,5–6月為產卵盛期,雌蛙每年可產卵2次以上,每次產卵763–2030粒。卵單粒至數十粒粘連成片,漂浮於水面。蝌蚪主要棲息於水塘底部 [6]  [8] 
虎紋蛙多年來一直遭到過度捕捉 [8]  ,1989年,列為《中國國家Ⅱ級保護動物》。1996年,列入《中國紅皮書》。1997年,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瀕危等級。2003年,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Ⅱ珍稀瀕危物種名錄中。2004年,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易危物種等級。2015年5月20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爬行類)——瀕危(EN) [9] 
中文名
虎紋蛙 [10-11] 
拉丁學名
Hoplobatrachus chinensis [6] 
別    名
水雞 [6] 
田雞 [6] 
青雞 [6] 
蝦蟆 [6] 
中國動物保護等級
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9] 
動物界 [12] 
脊索動物門 [8] 
兩棲綱 [8] 
無尾目 [6] 
叉舌蛙科 [6] 
虎紋蛙屬 [6] 
虎紋蛙 [6] 
亞    門
脊索動物亞門 [8] 
亞    種
[1] 
分佈區域
中國、柬埔寨、老撾、緬甸、泰國、越南等地 [13-14] 
命名者及年代
Osbeck, 1765 [6] 
保護級別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2021年2月《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2] 
同義學名
Hoplobatrachus rugulosus(Wiegmann,1834) [1] 

虎紋蛙形態特徵

虎紋蛙成體

虎紋蛙 虎紋蛙 [15]
雄蛙體長66–98毫米,雌蛙體長87–121毫米,體重可達250克左右 [6]  。頭長略大於頭寬,吻端鈍尖,吻部長度約為眼徑的1.5至2倍;吻稜鈍,頰部向外傾斜,鼻孔略近吻端或於吻眼之間,鼻間距大於眼間距而小於上眼瞼寬。鼓膜明顯,約為眼徑的3/4,上頜齒鋭利犁骨齒(兩棲類口腔齶部的犁骨上着生的小齒)極強,自內鼻孔內側前緣向中線集中,後端不相遇,舌後端缺刻深,下頜前側方有兩個骨質齒狀突,恰與上頜的兩個凹陷相吻合 [13] 
前肢短指短,第一、第三指幾乎等長,第四指短於第一、第三指而長於第二指。指端鈍尖,第二、第三指指側具緣膜,關節下瘤明顯指間無蹼,內掌突略顯,無外掌突。後肢較短,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鼓膜,左、右跟部相遇,少數略重疊,脛長不及體長之半,有內跗褶趾。末端鈍尖,關節下瘤小趾間全蹼,第一、第五趾遊離側緣膜發達,外側蹠間蹼達蹠基部內蹠突窄長,具遊離刃,無外蹠突 [13] 
背面皮膚粗糙,無背側褶背部有長短不一、分佈不很規則的縱行膚稜,多者可達10多行上眼瞼也有膚稜,順眼瞼作弧形排列膚稜間及體側散有小疣粒脛部疣粒常排成縱行,跗外側及蹠底部有細顆粒顳褶明顯頭側、口緣及腹面的皮膚光滑 [13] 
蛙體背面粗糙,背部有長短不一、多斷續排列成縱行的膚稜,其間散有小疣粒,脛部縱行膚稜明顯;頭側、手、足背面和體腹面光滑。背面多為黃綠色或灰棕色,散有不規則的深綠褐色斑紋;四肢橫紋明顯;體和四肢腹面肉色,咽、胸部有棕色斑,胸後和腹部略帶淺藍色,呈現有斑或無斑現象 [6] 

虎紋蛙第二性徵

雄蛙前肢粗壯,第一指內側有肥厚的灰色婚墊,墊上密佈細小的顆粒,具一對咽側下外聲囊,聲囊內壁黑色有雄性線 [13]  。少數成體存在變異情況,蛙體背脊中線有一條淺色縱行脊紋 [13] 

虎紋蛙

卵粒連成小片狀,漂浮於水面,每片有卵十餘粒至數十粒。卵徑1.8毫米左右,動物極深棕色或灰棕色,植物極乳白色卵外包以3層膠膜 [13] 

虎紋蛙蝌蚪

第30-32期蝌蚪全長平均44.8毫米,頭體長15.0毫米,尾長為頭體長的198.7%,頭體較寬扁。生活時,頭體背綠褐色雜有黑色小點,眼下及口角兩側有金黃色的斑點,尾肌及上尾鰭有細黑斑腹面灰白色。一個後肢長2毫米者,頭體長13毫米,尾長26毫米,尾長約為頭體長之兩倍尾肌發達,鰭褶較高,尾末端細尖。吻鈍圓鼻孔略近於眼,眼大,位於頭背側出水管開口於體左側肛管開口於尾基腹面右側口位於吻腹面。結構較為特殊:口之周圍有波浪狀的唇乳突,下唇的比上唇的明顯唇齒每行由兩列小齒組成,唇齒式(兩棲綱無尾目蝌蚪唇齒的行數及排列方式的表達式)為Ⅱ:2+2/3+3:Ⅱ或Ⅱ:3+3/4+4:Ⅱ。角質頜極發達,上頜中央有一鋸齒狀的尖鋭突起,恰與下頜中央的凹陷相吻合,下頜兩側內上方各有一個角質錐狀突起。一個前肢剛伸出的變態期蝌蚪,頭體長20毫米,尾長3毫米唇齒和角質頜均已脱落,唇乳突尚存。一個剛完成變態的幼蛙,體長23毫米,已出現成體的主要特徵 [13] 
蝌蚪口腔頂部結構:鼻前場中部有一具色素的角質突起,無鼻前嵴內鼻孔橫置略斜,其前壁緣上各有鼻前乳突2枚,後壁緣上各有鼻瓣突2枚,弱小。鼻後場中央有1扁平乳突場,前部兩側各有1枚粗長乳突,伸向前中部中嵴呈三角形,邊緣是細小皰粒側嵴乳突細長口腔頂場“U”形,無頂場乳突,有分散稀疏的小皰粒,場後側嵴長,皰粒排列稀疏頂側無乳突。腺體帶寬厚,其寬約為20個窩寬背齶帆連續,有密集的腺窩,有中缺刻 [13] 
蝌蚪口腔底部結構:舌前乳突3對,呈錐狀無舌前嵴舌原基圓形,其後部有舌乳突2枚無口腔底場嵴口腔底場兩側各有短小乳突7-8枚場內佈滿小皰粒口腔囊橫置,向後彎曲,囊前有小皰粒,腹齶帆窄厚,連續,略成波浪狀,具中缺刻,後緣無突起,有骨針支持。口腔底場後端和腹齶帆有分泌窩左、右鰓籃斜置,寬遠大於長,每側籃內各有3個鰓室,中室的長度約為底場長度的2/5 [13] 
虎紋蛙蝌蚪形態 虎紋蛙蝌蚪形態 [16]
虎紋蛙變態形態 虎紋蛙變態形態 [17]

虎紋蛙棲息環境

虎紋蛙主要生活在海拔20–1120m的山區、平原、丘陵地帶有水的地方,稻田、溝渠、池塘、水庫、沼澤地等都是虎紋蛙的宜居之地 [6]  [8]  。虎紋蛙蛙穴深約30釐米,在黃昏後幾個小時內活動最為頻繁,尤其是陣雨的傍晚更加興奮。虎紋蛙未經人工馴化,野性強,怕干擾,一受驚嚇亂跑亂跳。在人們圍觀時不攝食,在喧鬧的環境下不抱對、不產卵、不射精 [18] 
虎紋蛙 虎紋蛙 [19]

虎紋蛙分佈範圍

虎紋蛙原產於中國、柬埔寨、老撾、緬甸、泰國、越南等地。在中國棲息繁衍區域主要分佈在長江以南,最北可達江蘇鹽城一帶,包括河南(固始、商城、桐柏、羅山、新縣大別山)、陝西(嵐皋大巴山)、安徽(宿松、宣城、青陽、寧國、九華山以及淮河以南各地)、江蘇(鹽城、南京、蘇州、溧陽、江都)、上海、浙江(温州、杭州、寧波、龍泉、縉雲、天台、金華、鎮海、臨安、餘杭、奉化、温嶺、洞頭島)、江西(九江、萍鄉、廣豐、鉛山、全南九連山)、湖南(長沙、衡山、宜章、岳陽、瀏陽、寧鄉、大庸、沅陵、城步、新寧、炎陵、江永、平江)、福建(永泰、詔安、廈門、南靖、莆田、福州、南平、順昌、邵武、武夷山、長汀、沙縣、福鼎、漳州)等地 [13-14] 
分佈範圍圖 分佈範圍圖 [14]

虎紋蛙生活習性

虎紋蛙食性

虎紋蛙為肉食性動物 [7]  ,蝌蚪期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幼蛙、成蛙以動物性食物為主。攝食動物包括環節動物節肢動物、軟體動物、魚類、兩棲類、爬行類甚至幼小的鳥類和哺乳類,其中以節肢動物為主。虎紋蛙食量大,一次攝食可達體重的十分之一以上。虎紋蛙的食量隨季節變化而改變,一般 6- 9 月水温在 20~30℃時,食量最大,生長最快,水温低時,攝食量逐漸減少,水温超過 30℃以上時,食量也逐漸減少。虎紋蛙有很強的耐飢餓能力,在食物缺乏的情況下相當長時間不至於餓死,但會停止生長 [18] 
在獲取食物方面,虎紋蛙與其他種類的蛙不同,成年虎紋蛙不僅能捕捉像蝗蟲、蝶蛾等活動的動物為食,而且它能夠直接發現和攝食靜止的食物。不過,它對攝食靜止的食物是有選擇性的,對那些有泥腥味的食物它比較偏愛,如蚯蚓、螺肉、魚肉等 [8] 
虎紋蛙 虎紋蛙 [20]

虎紋蛙温濕度

虎紋蛙是變温動物,體表温度隨外界温度變化而變化。在自然條件下,虎紋蛙的生長、發育、繁殖的適宜温度為20~30℃。水温上升至35℃以上時,易引起死亡。冬季温度降至15℃以下時則不攝食進入冬眠。翌年春天氣温上升到 16℃左右時才甦醒結束冬眠。冬眠地點温度在8~10℃ [18] 
濕度是虎紋蛙生存、生長的一個重要因素。蝌蚪離不開水,幼蛙和成蛙的皮膚沒有保護水分蒸發的組織結構,防止水分蒸發的作用很小,作為蛙的呼吸輔助器官的皮膚,僅靠皮膚腺體分泌的黏液來保護體表的濕度是不夠的,因此虎紋蛙常在水中生活,使皮膚保持濕潤 [18] 

虎紋蛙光照

虎紋蛙晝伏夜出,怕陽光直射,但趨弱光,平時喜歡在向陽、有陰的草叢中棲息。光照對蛙體新陳代謝、生長、生殖均有促進作用,如長期在黑暗處生活,其生殖腺難以發育成熟,甚至停止產卵和排精 [18] 

虎紋蛙生長繁殖

虎紋蛙生長特性

虎紋蛙性成熟較快,一般雌蛙體長 8cm左右。體重 60g 左右已達性成熟,雄蛙體重40~50g 即達性成熟 [18]  。虎紋蛙生長速度較快,在生態環境比較適宜的情況下,一般需要四個月左右可成長為成體蛙。從卵到變態成蛙,需要一個月左右,之後再經過三個月左右的成長,虎紋蛙的平均個體就可達到100克以上,大者可達150克 [8] 

虎紋蛙繁殖活動

在自然條件下,虎紋蛙的繁殖與氣候、温度有密切關係,長江中下游地區一般繁殖期在4- 9月,平均氣温在20℃以上連續多日,虎紋蛙就會開始自然抱對產卵。水温低於20℃或高於30℃虎紋蛙一般不抱對、不產卵。虎紋蛙的產卵量一般與雌蛙的年齡、個體大小,營養豐歉均有直接關係。正常情況下,個體大產卵量多,但虎紋蛙的懷卵量與產卵量比牛蛙、美國青蛙少,通常 150g左右雌蛙一次產2000~2500粒;200g左右的雌蛙產2500~3000粒 [18] 

虎紋蛙養殖技術

虎紋蛙場地選擇

供水條件
水是虎紋蛙的主要生活環境,水源、水質、水量的好壞,直接關係到虎紋蛙的生存、生長、繁衍以及生產效果。虎紋蛙的卵在水中孵化,蝌蚪在水中生活,用鰓呼吸,因此要求蛙池水域有較高的溶氧量,一般不得低於3mg/ L。成蛙、幼蛙雖然用肺呼吸,直接從空氣中得到氧氣,但其皮膚仍有輔助的呼吸作用。水中的溶氧量高,對其仍有良好的作用,尤其是冬眠時,主要靠皮膚在水中的呼吸作用,所以溶氧量要求也不得低於3mg/L。水域pH以中性或偏微鹼性為宜,即pH為7~8。虎紋蛙對鹽度的忍耐性很差,一般鹽度不高於2%,水源以江、河、湖、庫、塘最為理想 [18]  [21] 
飼料條件
飼料是養殖生產的物質基礎,飼料要充足,供應要方便,營養要全面。虎紋蛙是喜食動物性飼料為主的雜食性動物,養蛙場必須具備提供動物性飼料的條件及來源,如城鎮肉類或食品加工廠附近,或有活餌料培育基地,或有人工配合飼料供應較為便利的地方 [21] 
環境條件
虎紋蛙喜歡在温暖、潮濕、安靜的環境中生活,蛙場應選擇平坦開闊的荒灘、窪地上,東西方向稍向東南傾斜,這種方向光照條件好,易構成冬暖夏涼的環境,有利於虎紋蛙的生殖生長。凡靠近工廠、鐵路等聲音嘈雜、震動嚴重、人羣活動頻繁的地方不宜選建蛙場 [21] 
土質條件
建蛙場以粘質土壤為宜,以利保水、空氣流通和有機物分解快 [21] 
其他條件
蛙場需要經常排灌、增氧、飼料加工及照明,因此必須建在電力供應有保障的地方。此外,還應有良好的交通條件和通訊條件,不僅方便飼料和產品運轉及銷售,還方便加強日常管理 [21] 

虎紋蛙蛙池建設

蛙池可一池多用,長方形,一條邊長為3米為宜,面積10-60平方米(產卵池面積宜小些),池高度1米,用水泥空心磚切成,池壁的內底邊高出池底25-30釐米,寬20-25釐米,形似田埂。池底一端略高10-15釐米,形成坡度,用尼龍薄膜鋪好,保持最大水深15-30釐米。蛙池為平面佈置,兩邊池,中間路,蛙池外搭建大棚,用於越冬保温和避暑降温。蛙池安裝獨立的進排水系統進行水位調控,確保水位按需調控,管口用20-30目聚乙烯網封住 [22] 

虎紋蛙養殖方法

種蛙的選擇
選擇體表光滑、皮膚富有黏液、生長快、活力強、體質健壯、無病無傷、發育良好、達到性成熟的個體作為種蛙。雌種蛙要腹部膨大,柔軟並富有彈性;雄種蛙要咽喉部黑斑明顯、婚姻墊發達 [23] 
虎紋蛙性成熟較快,一般雌蛙體長8cm左右、體重60g左右已達性成熟,雄蛙體重40- 50g 即達性成熟。但人工繁殖雌蛙最好選擇2-4齡、體重150-200g,雄蛙2-3齡、體重120-180g作為種蛙 [23] 
雄蛙咽側腹面有一對外聲囊,雌蛙沒有,是鑑別雄雌蛙最明顯的標誌。生殖季節雄蛙第一指基部有腫大而明顯的婚墊,雌蛙沒有,此二特徵可以鑑別雌雄種蛙。配比:要視產卵羣體的大小,通常池小產卵蛙羣體小,雌、雄配比以1∶1為宜, 羣體較大時則雌雄配比為1.5-2∶1。因羣體小雄蛙少難於抱對產卵,而羣體大雌蛙不可能在同一時期內產卵,而雄蛙排精後在,較短時間內又可產生大量精子,所以適量減少雄蛙比例並不影響抱對產卵、排精及正常的受精率,同時又可減少雄蛙為爭奪雌蛙而影響正常抱對 [23] 
種蛙培育
種蛙池在投入使用10-15天宜清污消毒除害處理,放養密度為20-30只/平方米。種蛙池經常換注新水,調節池中水位,適量投放生石灰等藥物,保持適宜水質 [22] 
種蛙雌雄分開投入培育池,經2-3天適應後開始攝食,堅持“四定”原則投放膨化顆粒飼料,日投量為種蛙體重的5-10%,每天1-2次。產卵前15天搭配鮮活飼料餵養,蚯蚓、黃粉蟲、魚塊等鮮活飼料佔日投量40-50%,並搭配適量維生素與微量元素,以提高體質與產卵率、孵化率 [22] 
產卵孵化
4月中旬左右,待水温穩定在23℃左右,產卵池提前用高錳酸鉀消毒,3-5天后,用60目網過濾進水,調節好水質,保持水位20-25釐米,布入經消毒的石松草束或棕片為卵巢。16:00-17:00將性成熟較好的種蛙放入池中,雌雄比1:1,放養密度為0.5只/平方米,一般在第2天4:00-10:00產卵。翌日10小時左右將種蛙與卵塊分離,避免受精卵損失 [22] 
池內受精卵密度為4000-7000粒/平方米,採用微流水孵化方式或靜水孵化,防止陽光直射和暴雨沖刷,一般在2-3天內孵出,孵化率為90%左右 [22] 
蝌蚪培育
培育池在剛孵化或投入蝌蚪10天前停止換水,潑灑適量發過酵的尿液等有機肥,培育浮游生物。蝌蚪放養密度前期為800尾/平方米,中期400尾/平方米,後期150尾/平方米。剛孵化出蝌蚪一般在3-4天后開始吃飼,開始時投餵全價粉料,用量為蝌蚪體重的5-8%,早、中、晚各1次。水温穩定在23-30℃時,25天左右蝌蚪接近變態,此時在池中移植少量水葫蘆等水生植物,種植面積控制在1/3左右。當長出後肢,尾部被吸收萎縮時,投飼量要根據吃飼情況逐步減少至蝌蚪體重的1-3% [22] 
蝌蚪培育期間,一般10天左右換水1次,每次加進新水10釐米,保持水深25-30釐米。15-20天用強氯精或生石灰全池潑酒預防,並定期在飼料中摻雜中藥、維生素與微量元素配套預防。蝌蚪要進行定期大小分級,稀疏密度,分池飼養。蝌蚪培育期一般需要1-2次分級,20-40天培育 [22] 
幼蛙及成蛙養殖
規格4-5克/只的幼蛙放養密度80-120只/平方米,新換養殖池在投放前要做好池塘消毒除害和幼蛙體表消毒工作。養殖期間,投專用蛙類顆料飼料,投飼量佔蛙體重的4%-6%,每天早、中、晚各1次,並搭配適量鮮活飼料、維生素與微量元素。隨着個體生長,全價顆粒飼料逐步加大直徑,規格達到50克/只左右,改為早晚各一次 [22] 
每天早、晚二次巡池,觀察池內水温狀況,如水温高於 30℃應立即採用換水降温的措施。幼蛙特別喜歡在淺水灘邊的草叢中活動,又喜歡潮濕,因此應經常在池邊陸地草叢中澆一些水,保持幼蛙活動區的濕度 [24]  。幼蛙主要用肺呼吸,對水體溶氧量的要求不如蝌蚪那麼嚴格,但幼蛙食量大,新陳代謝旺盛,排泄物多,水質極易惡化 [24]  ,需要及時清除糞便與殘料,保持水質清新穩定,做好防病害防逃管理,同時在高温季節做好降温防暑。一般每2-3天加灌注新水10-15釐米,每星期清除糞便3-4次,及時清除殘料。高温季節,每15天左右用強氯精或生石灰全池潑酒,在飼料中加大蒜等中草藥預防 [22] 
虎蚊蛙有大蛙吃小蛙的惡習,應嚴格按大小不同分級放養。幼蛙一般可分為三級飼養,即剛變態5g左右為一級,飼養至10~15g為二級,16~20g為三級,最後個體達30~50g後轉入成蛙池飼養 [24]  。一般從幼蛙到100克商品蛙需要2個月左右飼養,一批次產量1200-1600千克/667平方米 [22] 

虎紋蛙越冬管理

越冬池建設
越冬池外採用保温塑料薄膜大棚,棚內建設越冬池,池四周與底蓋均用隔熱泡沫板鋪蓋,高度0.8-1.0米,面積為5-30平方米,保持池水深10-15釐米。用鍋爐等設備加熱池水與室温,穩定水温20-25℃ [22] 
越冬放養與管理
越冬放養前要做好池塘消毒除害和蛙體表消毒,放養密度一般為50-100只/平方米。越冬期間午後3小時左右投飼1次,投料量隨温度的升高以及蛙的生長和吃食情況靈活掌握,一般日投飼量為蛙體重的2%-3%。平時要經常巡查越冬池,嚴防敵害的侵襲,做好消毒預防,定期更換池水,清除糞便、殘料,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和水質清新 [22] 

虎紋蛙病害防治

虎紋蛙病害防治堅持無病先防,有病早治,中西藥結合原則。首先,對池水定期更換與消毒;其次,適時在飼料中攙雜中藥預防,添加維生素與微量營養元素,保持營養平衡。再次,加強巡邏檢查,杜絕病原體入侵,並能及時發現,消除隱患。虎紋蛙常見病及防治方法如下 [22] 
紅腿病
病原與症狀:病原主要是乙酸鈣不動桿菌和嗜水氣單胞菌。幼蛙、成蛙都能得此病。病蛙精神不振,活動遲鈍,停止攝食,後腿和趾都充血並出現浮腫感,前肢充血,體表腹面及頜下皮膚出現紅色斑點,嚴重時全部肌肉呈紅色以致潰爛,還可感染舌、口腔、肝脾、腎、腸等組織,使其壞死出血,臨死前病蛙常出現嘔吐和拉血便等現象 [25] 
預防:類蛙池在放蛙、放蝌蚪前一定要用生石灰、漂白粉、塘立清等藥物清池消毒;防止養殖密度過大,放養量一定要適宜;保持水質清新,蛙池要勤換水;在放養過程中,操作要細緻,避免蛙體受傷,減少病原體侵入的機會;第7~10天用1mg/kg的漂白粉液全池潑灑一遍;經常用10mg/kg漂白粉液洗刷飼料台,或陽光曝曬2天 [25] 
治療:及時隔離,將病蛙撈出放入40萬單位青黴素溶液的生理鹽水中藥浴5分鐘,每天2次,連續3天;內服增效磺胺,體重50g以下的幼蛙每天每隻1/4片,體重50~100g1/2 片,100g以上1片,拌餌連喂6天,第1天藥量加倍 [25] 
爛鰓病
病原與症狀:病原體為屈撓菌。蝌蚪患病後鰓絲髮白、腐爛,造成蝌蚪呼吸困難,遊動遲緩,浮於水面,嚴重時成批死亡 [25] 
預防:蝌蚪池使用前用生石灰、漂白粉或塘立清徹底清池消毒 [25] 
治療:用20mL/kg生石灰溶液全池潑灑;用1mL/kg漂白粉溶液全池潑灑;飼料中加入5%蛙康,每天投餵2次,連續3天;100kg飼料中加入50g土黴素,每天投餵2次,連續3天 [25] 
腸胃炎
病原與症狀:病原體為氣單胞菌或雙鏈球菌。蝌蚪、幼蛙、成蛙均能發生此病。主要原因是蛙池池水污染, 蛙攝食了腐敗變質的食物。蝌蚪主要是攝食過多不易消化的飼料而得病。幼、成蛙發病率高。此病多發在春夏和夏秋之交,死亡率較高。發病初期病蛙焦躁不安,東爬西竄,有時在水中打轉,離羣獨遊,繼而癱軟無力, 行動遲緩,食慾減退,消化道充血,腹部膨大並有紅斑,肛門紅腫外突 [25] 
預防:在放養蝌蚪、幼蛙、成蛙前,對各養殖池用生石灰、漂白粉或塘立清等徹底清池消毒。保持水質清新,定期換水,每隔10~15天交替使用生石灰 (10~15mL/kg) 和漂白粉 (2~3mL/kg) 進行池水消毒和調節pH。也可用2mg/kg五倍子全池遍灑。在發病季節添喂2%蛙康或2%穿心蓮的藥餌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25] 
治療:可用促胃散或酵母片,每隻蛙每次半片,日服2次,每3天為一療程;用20%磺胺脒溶液浸泡病蛙24小時也有較好療效;每隻病蛙注射1萬~2萬國際單位的鏈黴素,每天一次,連續2天 [25] 
白內障
主要症狀:常年可見,夏季易暴發,幼蛙發生較多,主要症狀:病蛙雙眼有一層白膜,呈“白內障”狀,解剖可見肝呈紫黑或紫紅腫大,膽汁呈淡綠色。病因主要為水質污染,營養不平衡,細菌感染所致 [22] 
治療方法:改良水質,0.5×10-6強氯精全池潑灑消毒,在每千克飼料中拌入40000IU慶大黴素,並在平時經常在飼料中添加魚肝油或維生素E等 [22] 

虎紋蛙近種區別

虎紋蛙
泰國虎紋蛙
雄蛙體長66–98毫米,雌蛙體長87–121毫米,體重可達250克左右。
個體比美國青蛙小,比本地青蛙稍大,最大個體重達500g [29] 
背面粗糙,呈黃綠色或灰棕色,並散有不規則的深綠褐色斑紋,四肢有橫紋。
頭型短小略呈三角型,嘴巴寬大。頭頰、嘴尖部分呈淡綠色,皮膚粗糙,背部、體側及四肢背面佈滿大小疣粒,背部兩側各有數條長短不一的皮膚皺褶。背部顏色隨着它生活的周圍環境的顏色、氣温的高低、水色的濃淡、光照時間的長短而變化 [29] 

虎紋蛙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4年 ver 3.1)——無危(LC) [2] 
列入中國2021年版《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僅限野外種羣) [5] 
1989年,列為《中國國家Ⅱ級保護動物》,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同時也是唯一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蛙類 [9] 
1996年,列入《中國紅皮書》 [9] 
1997年,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瀕危等級 [9] 
2003年,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Ⅱ珍稀瀕危物種名錄中 [9] 
2004年,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易危物種等級 [9] 
2015年5月20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爬行類)——瀕危(EN) [3] 
2021年12月,被農業農村部列入第三批《人工繁育國家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 [4] 

虎紋蛙主要價值

虎紋蛙食用價值

虎紋蛙是食用蛙類中的精品, 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 還含有鈣、磷、鐵、硫胺素、核黃素、煙酸、葡萄糖、肝糖等多種營養成分。其肉質潔白細嫩, 味道鮮美 [26] 

虎紋蛙經濟價值

虎紋蛙皮質堅厚, 柔軟光滑, 富有彈性, 花紋絢麗多彩, 可作為上等皮革的原料, 製成皮鞋、皮包、手套、彈性領帶等。蛙皮還可提煉皮膠, 用來作珠寶、鑽石等優質黏膠。去皮除肉後的剩餘部分, 並可加工成為優質的動物性飼料 [26] 

虎紋蛙生態價值

虎紋蛙主要以農業害蟲為食, 很少捕食益蟲, 是農作物的天然“植保員”, 是保護莊稼免受昆蟲危害的優秀“衞士” [2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