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水螅型

鎖定
水螅型是腔腸動物的一種體型。呈圓柱形,基部附於其他物體,另一端遊離,周圍有若干觸手。簡單的水螅型個體中,觸手圍着隆起的垂唇,垂唇中央為口,消化腔簡單。
有些種類體表還被複着外胚層細胞分泌的角質膜。珊瑚綱的水螅型構造較複雜,遊離端稱口盤,沒有明顯的垂唇。
中文名
水螅型
領    域
生命科學
定    義
腔腸動物的一種體型
外    形
呈圓柱形
特    點
周圍有若干觸手
屬    性
基部附於其他物體,另一端遊離

水螅型生物特性

腔腸動物的一種體型呈圓柱形,基部附於其他物體,另一端遊離,周圍有若干觸手,簡單的水螅型個體中,觸手圍着隆起的垂唇,垂唇中央為口,消化腔簡單。有些種類體表還被複着外胚層細胞分泌的角質膜。珊瑚綱的水螅型構造較複雜,遊離端稱口盤,沒有明顯的垂唇,口盤周圍有許多觸手,口部外胚層陷入成口道。消化腔內有若干寬、窄不同的隔膜,最寬的隔膜,其內端和口道相連,其餘隔膜內端為隔膜絲,遊離於消化腔內,有的隔膜絲在消化腔底部形成遊離的毒絲,含大量刺細胞,有防禦和捕食功能 [1] 

水螅型簡介

水螅體是以能自由伸縮的觸手捕獲食物,把食物刺麻後,捲曲送入口中,進行吞食。螅狀體,在各個不同發育階段,其能吞食餌料的個體大小也不相同。如在4觸手階段,不能吞下整隻的豐年蟲無節幼體;而到了浮浪幼蟲階段,就能順暢地吞食下貝類的擔輪幼蟲;當附着幾天後的螅狀體,即可吞食甲殼類的無節幼體、端足類和小型的橈足類等。螅狀體的食物量不大,尤其是4觸手和8觸手的螅狀體,日攝食量為50-200只浮浪幼蟲或擔輪幼蟲,或攝食豐年蟲無節幼體。典型的螅狀體,除越冬外,一般的攝食量為每天50-100只豐年蟲幼體 [2] 

水螅型外部形態

缽水母類水螅型世代的形態結構與水螅水母綱水螅體基本一致,故以水螅(Hydra sp.)為例進行描述。
水螅體呈圓筒形,附着的一端稱為基盤(basal or pedal disk),在基盤底部表層有許多腺細胞分泌黏液附着於水底水草或其他物體上,與基盤相反向,朝上的另一端稱為口端。口長在圓錐形突起部分稱為垂唇(hypostome)的中央,平時口關閉呈星形,當掇食時口張開,由長在垂唇周圍通常為5-10條呈輻射排列的觸手(tentacle)將捕獲的食物送入口中,觸手能伸縮,表面長有許多小顆粒狀的刺細胞,其主要功能為捕食,也可藉助觸手和身體的彎曲做尺蠖樣運動產生位移,水螅體也能伸縮,當遇到刺激時,可立即將身體縮成一團,水螅個體很小,僅幾毫米,多數無色透明 [3] 

水螅型水螅型、水母型及世代交替

腔腸動物有兩種基本體型,即適應固着生活的水螅型和適應漂浮生活的水母型。雖兩種體型結構基本相同,但有以下區別:水螅型呈圓筒狀,口向上,中膠層薄,有的有石灰質骨骼,行無性出芽生殖,是無性世代。水母型呈圓盤狀,口向下,中膠層厚,行有性生殖,是有性世代。在一些種類中有明顯的無性水螅體世代和有性水母體世代交替出現的現象(如藪枝螅),稱之為世代交替 [4] 
參考資料
  • 1.    石門主編,生物與生態,遠方出版社,2005.01,第88頁
  • 2.    謝忠明主編 王永順 黃鳴夏編著,海蜇增養殖技術,金盾出版社,2004年06月第1版,第15頁
  • 3.    洪惠馨編著,中國海域缽水母生物學及其與人類的關係,海洋出版社,2014.06,第2頁
  • 4.    張雨奇主編,全國高等師範專科教材 動物學(上冊),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04,第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