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擔輪幼蟲

鎖定
擔輪幼蟲是一種可以自由遊動的海洋生物的幼蟲,屬於一種浮游生物,他們通常以浮游生物為食。這一時期的幼蟲,經過變態發育,最終會變成成蟲。
中文名
擔輪幼蟲
外文名
trochophore
存    在
環節動物門的幼蟲階段
型    態
身體略呈球形、陀螺狀、鈴狀

擔輪幼蟲簡介

擔輪幼蟲是海產環節動物和多數軟體動物擁有的自由游泳的幼蟲。小而透明,圓形或梨形,有一個游泳用的口前纖毛環。環的上方是感覺板、頂纖毛束和一個單眼。下方有口、胃、肛門和管細胞(似有保持體內鹹水平衡的功能),有的種類還有一個副纖毛環。有的貝類的擔輪幼蟲發育為面盤幼蟲,再變為成體。輪蟲以及帚蟲和苔蘚蟲的幼蟲(有時也視為擔輪幼蟲)外表像擔輪幼蟲。 [1] 

擔輪幼蟲存在情況

環節動物中的陸生和淡水種類為直接發育,不經過幼蟲期;海產種類則存在幼蟲階段,經變態發育為成蟲,即擔輪幼蟲;軟體動物門星蟲動物門中,海棲的間接發育過程也存在擔輪幼蟲期。 [2] 

擔輪幼蟲形態特徵

身體略呈球形、或陀螺狀、鈴狀等,其腹面中央有口,經食道、胃、腸而開口於後端的肛門,口的前方有口前纖毛環,口的後方有口後纖毛環,體後端具端纖毛環,體前端的頂板上,生有一束長纖毛,靠身體表面所有的纖毛及各纖毛環的纖毛擺動而在水中游泳,但頂板上的纖毛束則幾乎不動,它起着感覺器和舵的作用。在肛門的左右有中胚層母細胞,環節動物就是由這些細胞增殖後形成許多成對的體腔囊,再形成新的體節,幼蟲身體逐漸延長後成為晚期擔輪幼蟲。在軟體動物,體腔囊只有一對,繼續發育成面盤幼蟲。擔輪幼蟲的原腎管後來退化,代之而生出腎管。擔輪幼蟲和紐形動物的帽狀幼蟲雖甚相似,但在帽狀幼蟲身上則看不到相當於擔輪幼蟲體的後半部。另外繆勒氏幼蟲和哥德氏幼蟲等,雖與帽狀幼蟲同型,但其不具有肛門這一點是與擔輪幼蟲不同的,因此把這些合稱為原輪子,可看作是向擔輪幼蟲(擔輪子)進化的前一階段。 [2] 
參考資料
  • 1.    韓龍江,劉清華,紀利芹,温海深,黃雯,張國範,李軍. 太平洋牡蠣(Crassostrea gigas)擔輪幼蟲的超低温保存研究[J]. 海洋與湖沼,2014,45(06):1258-1263.
  • 2.    擔輪幼蟲  .醫學百科[引用日期2017-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