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水至清則無魚

鎖定
水至清則無魚(拼音:shuǐ zhì qīng zé wú yú)是一則來源於文學作品的成語,該成語最早見於《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 [1] 
“水至清則無魚”本義指水太清了,魚就無法生存。比喻過分苛求他人,就沒人與之交往了。該成語在句中一般作分句;含貶義;常與“人至察則無徒”連用。也説“水清無魚” 。 [1] 
中文名
水至清則無魚
拼    音
shuǐ zhì qīng zé wú yú
近義詞
人至察則無徒等
成文用法
作分句
語法結構
複句式
成語出處
《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

水至清則無魚成語出處

西漢·戴德《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1] 

水至清則無魚成語故事

漢明帝十六年(公元73年),班超奉命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三十多年,聯絡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同漢朝和好,漢和帝即位後封他為定遠侯。漢和帝十一年(公元99年),班超已經七十歲,他在西域寫信給和帝,要求回國,他妹妹也寫信給漢和帝,請求讓班超回來。
漢和帝終於另派中郎將任尚接替他,班超得以回到洛陽。在交接時,任尚向班超詢問西域的情況,並請教如何開展工作。
班超説:“我年老失智,你肯定能當大任,功業要超過我。你一定要我講,我就説幾句吧。西域人不懂中原文化,他們的風俗習慣跟我們的也不一樣,有些人生性野蠻,很難教養。而邊境的士兵也都因為犯了法才送到西域駐守。”
“依我看,你這個人性子比較急躁,待人過嚴。要知道,水太清澈了,魚就無法生存;當領導的太精明瞭,底下的人就怨恨。你應當寬容別人的小錯,不要在小是小非上去糾結。”
回到洛陽不久,班超去世。對於班超的這些勸告,任尚沒有放在心上。他對左右説:“我本以為班超有什麼高見,結果都是些平常事理。”他不聽班超的勸告,採用欺詐辦法,以致喪失人心,使自己與西域人以及手下的關係越來越壞。
這樣一來,西域各國聯合起來反對朝廷,任尚受到懲處。後因鄧太后採納了班超兒子班勇的意見,西域才與漢朝恢復了關係。 [2] 

水至清則無魚成語寓意

水太清了,什麼也沒有,魚就自然的沒了生存條件;水太清,一點遮攔也沒有,魚兒也就沒有了藏身之處,當然是凶多吉少了。這引喻現實社會里,人太精明而過分苛察,就不能容人。人太精明就沒有夥伴沒有朋友,因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人有小小的過錯或性格上的小小差異。不説水至清則無魚,如果水至濃也不會有魚。萬物有度,物極必反。沒有完美,只有適合。同樣,人和事也沒有完美無缺。不要總是要求最好的環境,在合適的環境做一個真實的自己,不驕不躁,寬容一點,偶爾糊塗一點,這就是最滿足的生活。 [2] 

水至清則無魚成語運用

水至清則無魚成文用法

“水至清則無魚”比喻過分苛求他人,就沒人與之交往了;多用來表示對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成語在句中一般作分句;含貶義。常與“人至察則無徒”連用。也説“水清無魚” 。 [1]  [3] 

水至清則無魚運用示例

西漢·東方朔《答客難》:“水至清則無魚,至察則無徒,……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於一人之義也。” [3] 
唐·房玄齡等《晉書‧郭璞傳》:“故水至清則無魚,政至察則眾乖,此自然之勢也。” [1] 
太平御覽》卷六八六引漢·班固《白虎通義》:“垂旒者承不視邪,纊塞耳(者)示不聽讒。故水清無魚,人察無徒。” [1] 

水至清則無魚科學解釋

富營養化對自然水體實在是一種災難,但水體如果過於清澈,也會因為缺少必要的營養元素而不能形成豐富的水生生態系統。誠如古人所説:“水至清則無魚”,水太清澈了,就沒有足夠多的營養供水生微生物和藻類生長,而靠吞食細菌和藻類為生的水蚤、纖毛蟲、輪蟲等也都吃不飽,就更不會有小魚小蝦了。 [4] 
參考資料
  • 1.    許振生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成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01:653
  • 2.    陳營編著.開闊閲讀 讓孩子更聰明的成語故事 中華成語故事[M].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14:29
  • 3.    水至清則無魚  .漢典[引用日期2021-09-18]
  • 4.    自然水體真的可以“自淨”嗎?  .科普中國[引用日期2023-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