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異葉水蓑衣

鎖定
異葉水蓑衣是爵牀科水蓑衣屬的多年生整株沉水或挺水草本植物,是水蘿蘭植物的別名,又名水羅蘭。株高30-50釐米,全株密生腺毛,尤以莖部最密;葉二型;沉水葉對生,羽狀深裂;花單生,淡藍紫色,挺水開放;蒴果;花期6-7月。 [6] 
異葉水蓑衣原產於東南亞,在中國台灣省歸化,有野生種; [7]  20世紀80年代隨觀賞性水草擴散而引入中國,在各地水族館有栽培; [6]  異葉水蓑衣喜光照温暖,耐半陰,怕寒冷,有感夜性,傍晚新葉會合攏;適合流動性水體培養。主要繁殖方式為扦插繁殖,亦可分株育苗。 [8] 
異葉水蓑衣有一定的觀賞價值,若是盆栽,秋冬令時會開出紫色的花,具有一定的觀賞性;其生長速度很快,還可以反應水質的好壞,適合跟其他水草一起種,是水族箱新手最容易照顧的一種水草。 [9] 
中文名
異葉水蓑衣
拉丁學名
Hygrophiladifformis(L.f.) Sreem. & Bennet
別    名
水羅蘭
大葉菊
菊葉草
水蘿蘭
印度水紫龍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管狀花目
爵牀科
水蓑衣屬
異葉水蓑衣
亞    綱
合瓣花亞綱
亞    科
爵牀亞科
蘆莉花族
亞    族
水蓑衣亞族
命名者及年代
(L.f.) Sreem. & Bennet,1969 [4] 

異葉水蓑衣形態特徵

水羅蘭
水羅蘭(13張)
爵牀科水蓑衣屬的多年生整株沉水或挺水草本植物,是水蘿蘭植物的別名,又名水羅蘭。株高30-50釐米,全株密生腺毛,尤以莖部最密;葉二型;沉水葉對生,羽狀深裂,長7-12釐米,青檸檬色;浮水葉羽狀複葉對生,小葉橢圓形,先端鈍尖,緣具細齒,深綠色;花單生,淡藍紫色,挺水開放;雄蕊4;子房上位; 蒴果;花期6-7月。該種植物具有感夜性,每到傍晚其新葉就會併攏在一起,翌日清晨再重新展開。 [1]  [2]  [6] 

異葉水蓑衣產地生境

異葉水蓑衣原產於馬來西亞、緬甸、泰國、印度,在中國台灣省歸化,有野生種; [7]  世界各地觀賞花鳥魚蟲市場交易、擴散於水族館之間養殖。20世紀80年代隨觀賞性水草擴散而引入中國,在各地水族館有栽培。生長於溪流、河溝、池塘等水域,水陸兩生。在20-30℃的温度範圍內生長較好,越冬温度不宜低於18℃。 [1]  [2-3]  [6]  [8] 

異葉水蓑衣生長習性

異葉水蓑衣喜光照温暖,耐半陰,怕寒冷,有感夜性,傍晚新葉會合攏;適合流動性水體培養。 [8] 

異葉水蓑衣繁殖方法

主要繁殖方式為扦插繁殖,亦可分株育苗。 [8]  多在每年4-8月進行。亦可採用分株法進行育苗,但所獲新株的長勢較差。 [3] 
異葉水蓑衣

異葉水蓑衣栽培技術

異葉水蓑衣缸養

當在室內進行水族箱裝飾時,宜選用直徑3-5毫米的礫石作為栽培基質。如條件不允許,也可使用經過淘洗的粗砂作為栽培基質。在操作前應該加強日常管理,以保證新株更好生長。如需單獨栽種異葉水蓑衣,所用容器通常為中型水族箱,注意擺放地點應保證植株能夠接受所需的光照。先將栽培基質鋪置於水族箱底部,其厚度為4-6釐米。可先注水至半缸處,然後進行種植,待操作結束後,再往栽培容器中注水至所需高度。 [3] 

異葉水蓑衣管理

異葉水蓑衣可在硬度較低的淡水中進行栽培,所用水的鹽度不宜過高。水體的pH最好控制在6.5-7.5間,即呈微酸性至微鹼性。種植水體最好保持一定的流動性。它對肥料面的需求量中等,生長旺盛階段可每隔3-4周往栽培基質中埋入煮熟的黃豆作為追肥,用量為1-2粒/株。異葉水蓑衣需要強烈的光線照射才能表現出植株的最佳觀賞狀態,可使它每天接受3-6小時的散射日光,在廕庇的環境中其基部葉片容易脱落。如使用熒光燈,每天給予10-12小時的光照則也能保證植株較好地生長。異葉水蓑衣生長較為迅速,要經常修剪,以使其保持良好的株形。該種植物為多年生,其發苗迅速,成形很快。隨着植株的不斷長高,基部葉片就會逐漸老化。它的最佳觀賞時段自種苗定植後可達3-5個月。在不更新植株的情況下,其連續栽培不宜超過8個月。 [3] 
異葉水蓑衣

異葉水蓑衣主要價值

異葉水蓑衣觀賞價值

異葉水蓑衣有一定的觀賞價值,若是盆栽,秋冬令時會開出紫色的花,具有一定的觀賞性;其生長速度很快,還可以反應水質的好壞,適合跟其他水草一起種,是水族箱新手最容易照顧的一種水草。 [9] 

異葉水蓑衣生態價值

該種植物適合室內水體綠化,是裝飾玻璃容器的良好材料。在水族箱栽培時,常作為中景草使用。 [3] 
異葉水蓑衣

異葉水蓑衣物種危害

異葉水蓑衣脱離水族館養殖後進入自然水域,可後生生長,適宜於水域生境條件後會繁殖增量,種羣優勢突出,嚴重者改變水域生態環境,干擾水域物種多樣性。 [1] 

異葉水蓑衣防治方法

人工及生物防除:控制引種及其拋棄於水域。引種後不要隨便將其放養在自然水體中,以免迅速蔓延,形成草災。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