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水稻細菌性褐斑病

鎖定
水稻細菌性褐斑病是由丁香假單胞菌丁香致病變種引起、發生在水稻的病害,主要為害葉片、葉鞘、莖、節、穗和穀粒。苗期先從葉尖和葉緣開始,逐漸擴展到全葉;病斑初為褐色水漬狀小點,然後擴大呈紡錘形、長橢圓形或不正形條斑,最後病斑的中心變灰褐色,組織壞死,但不穿孔。
水稻細菌性褐斑病在中國主要發生於東北稻區,在南方浙江也曾有發生,這是一種偏向北方稻區的病害。早晚稻都可發病,多數發生在低窪受浸稻田,凡連日暴雨,受洪水淹沒的田塊都易發病;矮稈品種發病重,中、高稈品種發病輕;偏施氮肥也易發病。
選用當地抗病良種是防治該病的有效途徑之一。病菌主要來源於稻田周圍雜草,因此清除雜革,對減少病菌來源,嚴防從病田流入無病田很重要。
中文名
水稻細菌性褐斑病
病    原
丁香假單胞菌丁香致病變種
為害作物
水稻
為害部位
葉片、葉鞘、莖、節、穗和穀粒

水稻細菌性褐斑病病原特徵

水稻細菌性褐斑病原為丁香假單胞菌丁香致病變種(Pseudomonas oryzicola Klement.),為假單胞桿菌屬。菌體桿狀,單生,偶爾成雙排列,伹不成串。大小1-3微米×0.8-1.0微米,菌體的根生鞭毛1-3根。在肉汁腖瓊脂平板培養基上生長的菌落白色,圓形,邊緣整齊,直徑2-3微米,表面平滑,後期呈環狀輪紋、中央略有突起。在肉汁腖培養液中生長良好,並形成菌膜。 [1] 
丁香假單胞菌丁香致病變種的寄主範圍很廣,除危害水稻外,尚能侵染小麥、穀子高粱及無芒野稗、水稗草、稻稗狗尾草、東北鵝冠草等20多種雜草。 [1] 

水稻細菌性褐斑病為害症狀

水稻細菌性褐斑病為害水稻的葉、葉鞘、莖、節、穗、小枝梗及穀粒。苗期先從葉尖和葉緣開始,逐漸擴展到全葉。病斑初為褐色水漬狀小點,然後擴大呈紡錘形、長橢圓形或不正形條斑,赤褐色,大小1-5毫米,邊緣有水漬狀黃暈,最後病斑的中心變灰褐色,組織壞死,但不穿孔。病斑常融合成大型條斑,使葉片局部壞死。有時病斑沿葉緣蔓延,形成紅褐色到深褐色大小不等的長條斑。葉鞘受害,多發生在幼穗抽出前的穗苞上,病斑赤褐色,短條狀,可融合成不規則形,水漬狀,後期中央變灰褐色,組織壞死。剝開葉鞘,可見莖上有黑褐色條斑。穗部受害,多發生在新抽穗的穀粒穎殼上,初為暗褐色近圓形斑點,嚴重時整個穎殼變褐,有的並深入米粒呈黑褐色斑點。抽穗前,葉鞘發病嚴重,穗即不孕或部分穀粒不孕。 [2] 
水稻細菌性褐斑病

水稻細菌性褐斑病侵染循環

病原菌能在被害的水稻、陸稻及雜草寄主的組織和種子上越冬。帶病種子第二年播後能使幼苗得病,病組織越冬後也可成為第二年發病的侵染源。細菌可隨灌溉水、雨水傳播,從傷口、水孔或氣孔侵入。 [1]  [3] 

水稻細菌性褐斑病流行規律

早晚稻都可發病,多數發生在低窪受浸稻田,凡連日暴雨,受洪水淹沒的田塊都易發病。一般稻苗受淹後3-8天開始出現症狀,發病輕重與稻苗受淹時間成正相關。早稻育秧期間如遇低温多雨發病重,而大田期高温高濕、天氣悶熱,也有利於發病。孕穗前後遇洪水淹澇易仗劍葉及穗部發病重。稻苗生長幼嫩的發病重,黃瘦的發病輕;矮稈品種發病重,中、高稈品種發病輕。 [2-3] 
多肥、密植、深灌和雜草多的地塊,病害往往也相對較重。 [4] 

水稻細菌性褐斑病防治方法

檢疫:加強檢疫,防止病種調入和調出。 [5] 
農業防治:選用抗病良種;及時清除田邊雜草,處理帶菌稻草;淺水灌溉,防止田水串流;採用配方施肥,忌偏施氮肥等。 [5] 
藥劑防治:老病區在台風暴雨來臨前或過境後,對病田或感病品種立即全面噴藥1次,特別是洪澇淹水的田塊。用藥次數根據病情發展情況和氣候條件決定,一般間隔7-10天噴1次,發病早的噴2次,發病遲的噴1次。每畝用10%葉情雙可濕性粉劑100克,70%葉枯淨(又稱殺枯淨)膠懸劑100-150克,或25%葉枯寧可濕性粉劑100克,或10%氯黴素可濕性粉劑100克,或50%代森銨100克(抽穗後不能用),或25%消菌靈可濕性粉劑40克,或15%消菌靈200克,以上藥劑加水50升噴霧。 [5] 
參考資料
  • 1.    王玉山.水稻病蟲草害彩色圖鑑.遼寧: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07:69-70
  • 2.    北京農業大學.農業植物病理學 第2版.北京:農業出版社,1991.10:22-23
  • 3.    張永禮.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治.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6.04:16
  • 4.    陸振威, 馬琳. 淺談水稻細菌性褐斑病發生與綜合防治技術[J]. 現代農業, 2011, (1):42.
  • 5.    呂佩珂.中國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藥用植物病蟲原色圖鑑 中國糧食作物病蟲原色圖鑑.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1999.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