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水稻稻瘟病

鎖定
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減產,嚴重時減產40%~50%,甚至顆粒無收。世界各稻區均勻發生。本病在各地均有發生,其中以葉部、節部發生為多,發生後可造成不同程度減產,尤其穗頸瘟或節瘟發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絕產。近年來,廣東稻瘟病年發生面積不少於50萬畝,而且出現逐年增加趨勢,局部大爆發並不少見,稻瘟病可能發生在省域內的任何年頭、任何季節。
中文名
水稻稻瘟病
別    名
稻熱病
火燒瘟
叩頭瘟
主要危害作物
水稻
主要為害部位
葉片、莖稈、穗部
拉丁學名
Magnaporthe oryzae
病原分類地位
半知菌亞門真菌
類    型
真菌

水稻稻瘟病植物簡介

我國各水稻產區均有發生。流行年份—般減產10%—20%,嚴重時減產40%—50%,甚至顆粒無收。主要危害葉片、莖稈、穗部。根據為害時期、部位不同分為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穀粒瘟。 [1] 

水稻稻瘟病症狀

苗瘟:發生於三葉前,由種子帶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變褐,捲縮而死,濕度較大時病部產生大量灰黑色黴層。 [1] 
葉瘟 葉瘟
葉瘟:分櫱至拔節期為害較重。慢性型病斑:開始在葉上產生暗綠色小斑,逐漸擴大為梭形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壞死線。病斑中央灰白色,邊緣褐色,外有淡黃色暈圈,潮濕時葉背有灰色黴層,病斑較多時連片形成不規則大斑。 [1] 
急性型病斑:在葉片上形成暗綠色近圓形或橢圓形病斑.葉片兩面都產生褐色黴層。
白點型病斑:嫩葉發病後.產生白色近圓形小斑,不產生孢子。
褐點型病斑:多在老葉上產生針尖大小的褐點.只產生於葉脈間,產生少量孢子。
節瘟:常在抽穗後發生,初在稻節上產生褐色小點,後漸繞節擴展,使病部變黑,易折斷。穗頸瘟:初形成褐色小點,發展後使穗頸部變褐,也造成枯白穗。 [1] 
穀粒瘟:產生褐色橢圓形或不規則斑,可使稻穀變黑。有的穎殼無症狀,護穎受害變褐,使種子帶菌。 [1] 

水稻稻瘟病病原

Phyricularia grisea (Cooke) Sacc.稱灰梨孢=Pyricularia oryae Cav.稱稻梨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態為Magnaporthe grisea 9Hebert Barrnov.屬子囊菌亞門真菌。自然條件下尚未發現。分生孢子梗不分枝,3-5根叢生,從寄主表皮或氣孔伸出,大小80-160×4-6(μm),具2-8個隔膜,基部稍膨大,淡褐色,向上色淡,頂端曲狀,上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無色,洋梨形或棍棒形,常有1-3個隔膜,大小14-40×6-14(μm),基部有腳胞,萌發時兩端細胞立生芽管,芽管頂端產生附着胞,近球形,深褐色,緊貼附於寄主,產生生侵入絲侵入寄主組織內。該菌可分做7羣,128個生理小種

水稻稻瘟病發病規律

水稻稻瘟病 水稻稻瘟病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菌絲體在稻草和稻穀上越冬。翌年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到稻株上,萌發侵入寄主向鄰近細胞擴展發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播種帶菌種子可引起苗瘟。菌絲生長温限8—37℃,最適温度26—28℃。孢子形成温限10—35℃,以25—28℃最適,相對濕度90%以上。孢子萌發需有水存在並持續6—8小時。適温高濕,有雨、霧、露存在條件下有利於發病。適宜温度才能形成附着胞併產生侵入絲,穿透稻株表皮,在細胞間蔓延攝取養分。陰雨連綿,日照不足或時晴時雨,或早晚有云霧或結露條件,病情擴展迅速。同—品種在不同生育期抗性表現也不同,秧苗4葉期、分櫱期抽穗期易感病,圓稈期發病輕,同—器官或組織在組織幼嫩期發病重。穗期以始穗時抗病性弱。放水早或長期深灌根系發育差,抗病力弱發病重。光照不足,田間濕度大,有利分生孢子的形成、萌發和侵入。山區霧大露重,光照不足,稻瘟病的發生為害比平原嚴重。偏施遲施氮肥,不合理的稻田灌溉,均降低水稻抗病能力。 [1] 

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選用2-3個適合當地抗病品種。
(2)無病田留種,處理病稻草,消滅菌源。使用土壤消毒劑處理。
(3)加強肥、水管理 科學管理肥、水,既可改善環境條件,控制病菌的繁殖和侵染,又可促使水稻健壯生長,提高抗病性,從而獲得高產穩產。注意氮、磷、鉀配合施用,基肥、有機肥和化肥配合使用,適當施用含硅酸的肥料(如草木灰、礦渣、窯灰鉀肥等),做到施足鉀肥,早施追肥,中期看苗、看田、看天巧用施肥技術。硅、鎂肥混施,可促進硅酸的吸收,能較大幅度地降低發病率。綠肥埋青量要適當,適量施用石灰可促進其腐爛,中和酸性。冷浸田應注意增施磷肥。
(4)生物防治:
水稻稻瘟病 水稻稻瘟病
(5)咪鮮胺防治葉温時期在7月上、中旬,葉瘟發生初期用藥。要預防穗頸瘟在水稻始穗期、齊穗期各噴一次預防效果明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