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水稻白葉枯病

鎖定
水稻白葉枯病俗稱着鳳、過火風、白葉瘟等,是由水稻白葉枯病原細菌引起的、發生在水稻的一種病害。該病為害葉片,也可侵染葉鞘。是中國植物檢疫對象 [1] 
水稻白葉枯病主要在華東、華中、華南稻區發生;一般在沿海、沿湖、丘陵和低窪易澇地區發生較為頻繁,秈稻發病重於粳、糯稻, 雙季晚稻重於雙季早稻,單季中稻重於單季晚稻。多發生在孕穗抽穗階段,如提前發病,可使抽穗延遲,穗形變小,粒數減少。孕穗後發病,粒重減輕,不實率增加。病株結實差,青粒多,米質鬆脆,出米率低,發芽率也低。如在分櫱期出現雕萎型白葉枯,造成稻株大量枯死,損失更大 [1] 
水稻白葉枯病的防治必須因地制宜,綜合實行各種有效的防治措施。綜合防治策略是:以抗病品種為基礎,秧田期預防為重點,在控制菌源前提下,加強農業措施(着重肥水管理),輔以藥劑防治 [1] 
中文名
水稻白葉枯病
別    名
着風
過火風
白葉瘟
茅草瘟
別    名
地火燒等
發病類型
葉緣型、青枯型
病 原
水稻白葉枯病原細菌
為害作物
水稻
為害部位
葉片、葉鞘

水稻白葉枯病病原特徵

水稻白葉枯病原細菌(學名:Xanthomonas oryzae (Uyeda et Ishiyama)Dowson)屬假單胞細菌目、假單胞菌科黃單胞桿菌 [1] 

水稻白葉枯病形態特徵

水稻白葉枯病原細菌 水稻白葉枯病原細菌
菌細胞單生, 短桿狀,兩端鈍圓, 大小為0.5-0.8微米×1-2微米。在菌體一端生有1根線狀的鞭毛,長約6-9微米,寬約30毫微米。格蘭氏染色反應陰性。不形成芽孢莢膜,但在菌體表面有1層膠狀分泌物,使其互相粘聚成塊,置水內不易散開。病菌生長比較緩慢,單胞培養時,一般要2-3天甚至5-7天后才逐漸形成菌落。在肉汁腖瓊脂培養基上的菌苔為蜜黃色,在馬鈴薯蔗糖瓊脂培養基上色較淺為淡黃色。菌落圓形,周邊整齊,質地均勻,表面隆起,光滑發亮,無螢光 [1] 

水稻白葉枯病生理特性

不能液化或極少液化明膠,不還原硝酸鹽,不產生氨;能使石蕊牛乳變紅而不凝固;能釋放硫化氫,不產生吲哚,能利用蔗糖、葡萄糖、果糖、木糖和水解乳糖發酵而產生酸,但不產生氣體。不能利用甘油、水楊甙、澱粉和其它糖類。本菌為好氣性細菌。生長温度範圍17-33℃,最適生長温度25-30℃,最低最高生長温度分別為5℃及40℃,致死温度在無膠質保護下(潮濕狀態)為53℃/10分鐘;有膠質保護時(乾燥狀態),抗熱力強,需57℃/10分鐘。病菌生長最適宜的氫離子濃度為中性偏酸(pH6.5-7.0), 最合適的碳源為蔗糖, 氮源為穀氨酸。 葡萄糖雖能利用,但濃度達2℃時,即妨礙生長 [1] 

水稻白葉枯病為害症狀

水稻白葉枯病
水稻白葉枯病主要為害葉片,也可侵染葉鞘。由於發病條件、侵入時期和侵染部位不同,不僅症狀上有差異,還表現出局部侵染與系統侵染的區別 [1] 
由帶病種子育成的秧苗或從水孔受侵染的秧苗,在低温季節,因菌量少,發展緩慢,儘管帶菌,一般不顯症狀。但在 中國華南、華中的雙季晚稻秧田中可看到病苗。病斑短條狀,多發生於中、下部葉片的尖端和邊緣,形小而狹,黃褐色,擴展後成長條斑,與成株期相似,僅程度較輕。在中國海南島等地,還有卷葉青枯雕萎而死,或表現生長不良 [1] 
成株期的症狀有五種:
  1. 葉緣型:是最常見的典型病斑。發病先從葉尖或葉緣開始,初為暗綠色水漬狀短侵染線,很快變成暗褐色,然後在侵染線周圍形成淡黃白色病斑,繼續擴展,沿葉緣兩側或中肋向上下延伸,轉為黃褐色,最後呈枯白色。症狀常因品種而異,秈稻病斑多為橙黃色,粳稻病斑多為灰褐色。病斑邊緣有時呈不規則的波紋狀,與健部界限明顯。另外在病斑發展的先端還有黃綠相間的斷續條斑,也有的在分界處顯示暗綠色變色部分。這些特徵都與機械損傷戍生理因素造成的葉端枯白有區別 [1]  [2] 
  2. 急性型:亦屬常見病斑。主要發生於多肥栽培、易感品種或温濕度極有利於病害發展時。病葉灰綠色,迅速失水,向內側捲曲,呈青枯狀,多見於葉片的上部,不蔓延到全株。此種症狀出現,表示病害正在急劇發展,四/11、江蘇都把它作為預測指標之一 [1]  [2] 
  3. 雕萎型(又稱枯心型)1963年湖南首先觀察到這種症狀,近年來逐漸增多。經湖南試驗證明是系統侵染的結果。多見於雜優系統及一些高感品種,常在移栽後20-25天發生。分櫱期的典型症狀,是失水、青幹、皺縮、捲曲。1穴(叢)內,有時主莖或者2個以上分櫱同時發病,心葉失水青枯,隨即雕萎而死,其餘葉片也朱後青幹捲曲,然後全株枯死;也有的僅心葉枯死,其他葉片仍能正常生長;也有先從下部葉片開始發病,再向上部 葉片擴展,與因螟害造成的枯心苗極為相似,但基部無蟲蛀孔。解剖病株,在病葉的葉鞘基部,特別是連接假莖的近水面部位,常呈黃褐色病變,自外而內逐步入侵。當假莖受到嚴重侵染時,莖節部位變褐色。剝開病葉, 切斷病節或病葉鞘, 用手擠壓, 可溢出大量黃色菌膿。切片鏡檢,也可見到病組織的維管束內充滿細菌。嚴重病田的生育後期,除有雕萎枯心外,還可出現因莖節受害或劍葉枯死而引起與螟害近似的“枯孕穗”或“白穗” [1]  [2] 
  4. 中脈型:亦系湖南首先觀察到的一種系統侵染症狀。水稻自分櫱期或孕穗期起,在劍葉或其下1、2葉,少數在3葉的中脈中部開始表現淡黃色症狀。病葉兩側有時互相摺疊。病斑沿中脈逐漸往上、下延伸,可上達葉尖,下至葉鞘,並向全株擴展成為中心病株。此種病株常未抽穗即死去 [1]  [2] 
  5. 黃化型:是不常出現的一種症狀。初期心葉並不枯死,可以平展或部分乎展,其上常有不規則形褪綠斑,進而發展為枯黃的或大塊的病斑。病葉基部偶有水漬狀斷續的小條斑出現,可檢查到病菌 [1]  [2] 

水稻白葉枯病分佈範圍

水稻白葉枯病主要在華東、華中、華南稻區發生,西北、西南、華北和東北部分稻區也有分佈,西藏也有發現。 [1] 

水稻白葉枯病侵染循環

水稻白葉枯病初侵染源

水稻白葉枯病的初次侵染來源,主要是帶病稻種和病稻草。病種來源:一是來自系統侵染,病菌通過稻株維管束輸導至種子內;二是來源於水稻抽穗開花時,病菌借風雨露滴飛濺,沾染稻穗,入侵穀粒,寄藏在穎殼組織內或胚和胚乳表面越夏越冬。在乾燥貯存條件下,據中國四川、雲南用噬菌體測定,可活8-10個月,直至第二年播種季節。不過在貯藏期,病菌會逐漸死亡,使播種時種子帶菌率低。但由於播種量大,仍有足夠的傳病來源。從調運稻種引起新病區的出現,足以證明稻種傳病 [1] 
稻草傳病。由於從幹稻草分離病菌很難成功,後經江蘇研究,剪取一段病草,插入潮濕河砂內保濕,取剪口上溢出的菌膿接種,引起稻苗發病,取得了稻草傳病的依據。稻草傳病能力與其存放條件有關,乾燥貯存,在中國廣東、湖北病菌可存活7-9個月,在雲南元江可活11個月,在陝西可活1年零5個月,存活率高,傳病率也高。如果散放田野場地,受日曬雨淋影響,病菌隨稻草腐爛而很快死亡,即失去傳病能力。病田稻樁,由於田間濕度大,又易受雨淋黴爛,病菌極易喪失活力,傳病可能性不大。只有中國南方稻區的越冬、越夏再生稻病株,可成為病菌來源 [1] 
雜草能否成為越冬菌源,中國內外的看法不一。日本認為李氏禾屬的秕殼草(Leersia oryzoides (L.) Swartz.)和異假稻(Leersia oryzoides (L.) Sw.)是白葉枯病的主要越冬寄主,病菌在其綠色根莖部過冬,翌年早春即開始繁殖傳播。中國除江蘇在鹽城及建湖發現少量假稻(Leersia japonica Makino)病株和廣東、湖南、江蘇在病區發現不多的茭白(Zizania latilolia)病株據初步觀察與傳病關係不大外,尚未發現李氏禾屬其他雜草在自然界中發病。因此,有待進一步調查研究。關於土壤帶菌越年問題,一般認為土壤中病菌不能存活越冬,傳病可能性很小 [1] 
綜上所述,水稻白葉枯病的初次侵染菌源,老病區以稻草為主,新病區以稻種為主 [1] 

水稻白葉枯病傳播特點

在稻草、稻種上越冬的病菌,到次年播種期間,一遇雨水,便隨水流傳播。對初次侵染途徑有幾種看法:一種認為病種萌芽時首先感染芽鞘,當真葉穿過芽鞘接觸病菌時,葉尖即受侵害而成帶菌苗;另一種認為根部先受病菌污染,再從莖基葉鞘基部的傷口侵入;還有一種認為稻苗葉鞘上有部分開張的變態氣孔,病菌可以由此侵入,能到達維管束的,就在內繁殖運轉直至發病,到不了維管束不能致病的,也可就地繁殖,再排出體外進行再侵染。上述早期進入稻體內的病菌,在維管束內繁殖轉移過程中,當被侷限在一處時,所表現症狀是局部的,如常見的葉部病斑,稱局部侵染;當病菌沿維管束輸導到其它部位,有的就表現為枯心或全株雕萎等,有的即使未表現症狀,但在葉、葉鞘、莖、穗等部均有細菌存在。這種全株性的,稱系統侵染 [1] 
在病區,田間傳病來源很廣,除了帶病種子而外,還有帶病稻草。如用稻草裹秧包,覆蓋或下墊催芽堆,搓秧繩,扎秧把,堵涵洞、水口,或還田做肥料等,都有機會與水接觸,病菌隨之大量釋放出來。據測定,在28℃水温下可活4天,21℃下可活10天以上。它們通過傳病的主要途徑水孔和傷口,直接侵染幼芽和秧苗,引起發病。灌溉水和暴風雨是病害傳播的重要媒介,秧田期淹水,會加重秧苗的感染,淹沒的次數愈多,病苗數量愈大。鄰接早稻病田的晚稻秧田,秧苗帶病率在廣東高達80%以上。這些帶菌苗,在中國南方一般生長到3葉期,即出現典型症狀,以5葉期病苗最普遍,至移栽前,由於老葉脱落,典型病苗率相對降低。中國江蘇及北方稻區,感病稻苗一般不見病症,需經過大田內一段時間的增殖和積累,在水稻封行後,田間蔭濕的環境形成。稻株在生理上亦處於易感階段,發展為中心病株,開始蔓延擴大。且條件不具備也不一定發病。發病的快慢,即潛育期的長短,與品種抗病性、菌量的多少、温度高低、濕度大小有關。對感病品種來説,菌量愈多,温度愈高,濕度愈大,潛育期愈短。日平均氣温穩定在25℃以上時,潛育期約7-8天,遇颱風暴雨,風速大,濕度高,可縮翠至5天。在23℃左右時約14天上下。低到20℃左右,如早稻的前、中期,則需要20天以上。病害在大田發展後,病葉從排水組織裏排出的菌膿愈來愈多,不斷引起重複侵染,病菌從感染髮病到排菌再傳染的循環週期約10天左右。發病具陣性高潮,故在環境條件適宜時,短期內能導致全面暴發流行 [1] 
水稻白葉枯病病菌能借灌溉水、風雨傳播到較遠的稻田。低窪積水,大雨澇淹以及串灌漫灌,往往引起連片發病。在風雨交加時,病菌可依風速強度和風向傳播,傳播半徑約60-100米。晨露未乾時進出病田操作或沿田邊行走,都能帶菌,助長病害擴散 [1] 

水稻白葉枯病流行規律

水稻白葉枯病
水稻白葉枯病發生的先決條件是有足夠的菌源,至於病害流行與否和流行程度,則受品種抗病性、氣候條件和栽培因素等的影響 [1] 

水稻白葉枯病菌源

水稻白葉枯病菌,主要來自帶病稻草和種子。新病區的擴大與種子傳人關係密切。放鬆檢疫,由病區大量引種是主導因素,但不是與稻草截然無關。吉林有些無病區,從未向外地引種也突然發病,分析與從南方病區貨運去的稻草包裝物有關。老病區主要是稻草管理不善,稻葉上大量菌源擴散傳病,但是種子也不可忽視。有些地方因南繁制種而帶入雕萎型菌系,加重為害 [1] 

水稻白葉枯病品種

在中國栽培的許多品種中,還未發現免疫品種,只是品種間的抗病性有強弱不同。當菌源充足,環境條件又有利於發病時,病害是否流行,品種本身起重要作用。在江蘇過去以栽培中稻為主的白葉枯病流行區,後來壓縮了中稻,擴大了雙季稻和單季晚稻,並縮小或淘汰了感病品種,大面積推廣了抗病品種農墾58,病害就明顯減輕或基本控制。中國各地都已鑑定和選育出一些具有高度抗性的豐產良種,在病區推廣種植成效顯著。可是在應用抗病品種中尚存在以下幾個問題:①品種抗病性隨品種種植時間的增長而減退,如江、浙、滬推廣農墾58時,開始抗病力很強,不到10年,有的已感病較重; ②品種抗病力對地區間的菌繫有不同反應,如廣東育成的窄葉青,在廣東中部表現抗病,而在南部和海南島卻變為感病。因此,育種工作必須注意廣譜抗病性親本的選擇;③在改種雙季稻而減輕發病的地區,由於品種不斷更換,引起病勢回升,不論早、晚季都有嚴重發病的新情況,主要是雙季稻還缺乏配套的抗病品種;④高產而抗病的品種不多,兼抗稻瘟病的更少,解決這些問題,對抗病品種的利用前途是極關重要的 [1] 

水稻白葉枯病氣候

水稻白葉枯病一般在氣温25-30℃,相對濕度85%以上,多雨、白照不足,風速大的氣候條件下發生流行。20℃以下,30℃以上,發病就會受到抑制。天氣乾燥,濕度低於80%,也不利於病菌的繁殖,但是在温度稍偏低的情況下,高濕條件對病菌的繁殖卻很重要。早稻前、中期,晚稻中、後期,如遇長期陰雨,稻葉上菌膿多,葉面保持潮濕時間長,氣温雖偏低到20一22℃,病害仍可流行。颱風暴雨的襲擊,往往加速病害的擴散,加重病勢 [1] 
據華東地區的調查結果分析,氣候對病害流行的影響規律是:6月下旬雨日達到8天左右,早稻發病可能嚴重,7-8月中旬陰雨達20天以上,氣温在30℃以下,中稻有大發病危險。單季晚稻除與7、8月雨日有關外,其間颱風、暴雨如配合出現6次以上,發病往往嚴重。在廣東,温度隻影響病害潛育期的長短,而決定流行的因素是大風和雨量,特別是颱風、暴雨、洪澇,損傷稻葉,助長髮病。從早稻4、5、6月份,晚稻7、8、9月份來看,病害暴發流行的月雨量指標為250-300毫米左右,以5天為一候計算,凡每候平均温度在22-26℃,相對濕度在87%以上,總雨量30-40毫米,日照每天少於5小時,風速大於2.5米/秒,適於病害發展。在連續出現2-3候的這種指標天氣時,病害就會在短期內暴發流行。因此,從氣候上預測病害發生,早稻主要看5、6月,晚稻看7、8、9月的總雨量,同時還要結合看降雨頻率,雨日多少和風速大小而定。從湖南安仁縣晚稻生育期間的氣象資料和病害流行情況,同樣看出:8、9月份雨量、雨日較多,相對濕度高和日照偏少是大流行年的氣候特徵。8月份多雨高濕,有利於病菌的繁殖積累;9月份多雨高濕,有利於病菌的傳播和再侵染 [1] 

水稻白葉枯病栽培

稻株在不同生育期對病菌反映出不同的抵抗力。幼穗分化期和孕穗期是兩個比較容易感病的生育期。在此期間,如綠肥壓青量大,偏施速效氮肥特別是化肥過多,稻株生育過茂,濃綠披葉,則易嚴重發病。其原因,與植株本身的新陳代謝受干擾有關。表現於細胞內部生理生化的改變,蛋白質氮化合物大量降解,遊離氨基酸,尤其是酰胺類化合物和胱氨酸含量的增加,助長和加速病菌的繁殖。同時也由於這兩個生育期分櫱的增生,莖葉的成長,株間通風透光度明顯減弱,濕度顯著增加,有利於病害的發生。綠肥壓青量多,還容易引起根部窒息中毒。削弱稻株的抗病力 [1] 
水的關係同樣重要。水是水稻白葉枯病菌進入稻株和擴大蔓延的重要媒介。淹水和竄灌、漫灌不但直接有利傳病,而且同時促成土壤還原性強,有毒物質不斷積累,以致生理上受影響而發生根衰、黑根多,活力相對下降,減弱稻棟抗病性,易於感病 [1] 

水稻白葉枯病防治方法

水稻白葉枯病發生的特點是病菌來源廣,傳播途徑多,侵染時間長,情況比較複雜。因而依靠單一的防治方法不易取得成功,必須因地制宜,綜合實行各種有效的防治措施。綜合防治經過多年反覆實踐、總結,歸納起來,其策略是:以抗病品種為基礎,秧田期預防為重點,在控制菌源前提下,加強農業措施(着重肥水管理),輔以藥劑防治 [1] 

水稻白葉枯病預測預報

  • 設立大田預測圃觀察病期
在常發病田塊,選擇低窪肥沃的田塊,種植當地有代表性的感病品種及主要栽培稻種,多施氮肥和長期灌溉,製造適於發病條件。在常年發病始期勤檢查,發現中心病株,對急性型病斑出現(病葉上菌膿較多可按雨量、雨日、暴風等)情況進行預報 [3] 
  • 用噬菌體檢測田間菌量
稻田水中的噬菌體消長與病菌的消長是一致的,即病菌開始繁殖增加,噬菌體也隨之上升,病菌數量減少,噬菌體也隨之降低。如定期測定稻田水及稻株中的噬菌體的消長,則能瞭解白葉枯病的動態,及時指導防治 [3] 

水稻白葉枯病農業防治

具體實施方法為以下四點:
  1. 實施植物檢疫:嚴格執行檢疫制度,認真劃定疫區和保護區,調運種子前必須實施產地檢疫,保證疫區的病種不調出,保護區不引進病種或帶病稻草製品。疫區要建立無病留種田,病谷及病草要嚴格處理好,以控制病害的傳播與蔓延 [4] 
  2. 選種:各地應因地制宜地選育和推廣抗病耐病的高產品種,這是經濟、有效和切實可行的防病措施。特別是病區更應選用適合本地栽培而且豐產性能好的抗病品種,防止向葉枯病的流行危害 [4] 
  3. 控制病菌來源:不使用帶病種子,禁止帶病稻草直接還田、及時徹底處理病穀殼、病米糠等病殘組織,以減少菌源,清除田問病草、稻茬及渠邊病草,不用病草堵塞涵洞、水口,扎草把或做薄膜固定繩。妥善處理村屯、打穀場的病稻草,防止經雨水衝侵後流人田間,以避免稻田受污染 [4] 
  4. 加強栽培管理:秧田要選擇在地勢較高、排灌方便、遠離病源的無病田或同田,採用旱育秧。必要時秧苗期可噴藥兩次,以防止或減少秧苗帶菌 [4]  。施肥要注意氮、磷、鉀的配合,基肥應以有機肥為主,後期慎用氮肥;綠肥或其他有機肥過多的田,可施用適量石灰和草木灰。要淺水勤灌,適時適度擱田,嚴防秧苗淹水,剷除田邊雜草。這些都有減輕發病的作用 [5] 

水稻白葉枯病化學防治

在水稻三葉期和移栽前5天各噴施1次10%三氯異氰脲酸500倍液,預防本田發病。大田施藥適期應掌握在零星發病階段,以消滅發病中心為主,防止擴大蔓延。常用的藥劑有35%克壯·葉唑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50%氯溴異氰尿酸可濕性粉劑2000-3000倍液,或20%噻菌銅懸浮劑2000倍液,或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10000倍液,或15%葉枯唑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20%噻菌茂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72%硫酸鏈黴素可溶性粉劑3000倍液,或20%噻森銅懸浮劑25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劑5000倍液,或45%代森銨水劑2000倍液噴霧 [6] 
參考資料
  • 1.    中國農作物病蟲害編輯委員會編.中國農作物病蟲害 上.北京:農業出版社,1979.12:13-22
  • 2.    王桂霞. 水稻白葉枯病的發生與防治[J]. 農村科學實驗, 2014, (11):14.
  • 3.    韓卓. 水稻白葉枯病防治技巧[J]. 農民致富之友, 2018, (24):115.
  • 4.    王玉山主編.水稻病蟲草害彩色圖鑑: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07:63
  • 5.    植保員手冊編繪組編繪.植保員手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05:39
  • 6.    黃新動,趙雲柱,韋加貴主編.農業綠色防控技術與有害生物綜合防控綜述.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2017.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