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水晶宮博覽會

鎖定
1851年英國在倫敦海德公園舉行了世界上第一次國際工業博覽會,由於博覽會是在“水晶宮”展覽館中舉行的,故稱之為“水晶宮”國際工業博覽會。這次博覽會在工業設計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一方面較全面地展示了歐洲和美國工業發展的成就,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工業設計中的各種問題,從反面刺激了設計的改革。
展館名稱
水晶宮
展館位置
英國倫敦
展館主題
展示工業革命的成果
造型亮點
其由完全標準化生產的鋼和玻璃組裝建成
建築面積
74000 m²
開工時間
1850年
竣工時間
1851年
作    者
約瑟夫·帕克斯頓

水晶宮博覽會博覽會介紹

舉辦這次博覽會的目的既是為了炫耀英國工業革命後的偉大成就,也是試圖改善公眾的審美情趣,以制止對於舊有風格無節制的模仿。帕金、柯爾等人的思想和活動對於促成舉辦這次國際博覽會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舉辦博覽會的建議是由英國藝術學會提出來的,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Prince Albert)是該協會的主席。他對工業設計和設計教育非常關注,親自擔任了這次博覽會組織委員會的主席。柯爾負責具體的組織實施工作,帕金則負責組織展品評選團,另外一些著名的建築師和設計師,如散帕爾等也參加了組織工作。由於時間緊迫,無法以傳統的方式建造博覽會建築,組委會採用了園藝家帕克斯頓 (Joseph Paxton,1801—1865)的“水晶宮”設計方案。帕克斯頓以在温室中培養和繁殖維多利亞王蓮而聞名,並擅長用鋼鐵和玻璃來建造温室。他採用裝配温室的方法建成了“水晶宮”玻璃鐵架結構的龐大外殼(圖5-6,圖5-7,圖5-8)。“水晶宮”總面積為7.4 m×104 m;建築物總長度達到563 m(1851ft),用以象徵1851年建造;寬度為124.4 m,共有5跨,以2.44 m為一單位(因為當時玻璃長度為1.22 m,用此尺寸作為模數)。其外形為一簡單的階梯形長方體,並有一個垂直的拱頂,各面只顯出鐵架與玻璃,沒有任何多餘的裝飾,完全體現了工業生產的機械特色。在整座建築中,只用了鐵、木、玻璃三種材料,施工從1850年8月開始,到1851年5月1日結束,總共花了不到9個月時間便全部裝配完畢。“水晶宮”的出現曾轟動一時,人們驚奇地認為這是建築工程的奇蹟。博覽會結束後,“水晶宮”被移至異地重新裝配,1936年毀於大火。

水晶宮博覽會歷史背景

19世紀前半葉,歐洲工業革命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人類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在英國,自維多利亞女王登基後,當時的英國在世界工業中一馬當先。同時資本的高速聚集和運作,英國也成為當時歐洲金融的中心。這些因素觸發了英國將在世界舞台上演繹主角的慾望。
此前,歐洲各國舉辦工業博覽會已不是新鮮事,特別是英國、法國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都舉辦了多屆有影響的工業產品博覽會,以此來推廣本國的工業生產技術和宣傳新產品。1761年英國首次舉辦了僅有兩週但非常成功的工業展覽會;1828年至1845年,英國在國內組織過多次類似博覽會的一些嘗試;1849年,英國在伯明翰第一次為展覽設計建造臨時場館。頻頻舉辦的工業博覽會也使英國萌發了舉辦一次世界各國參與的博覽會。
成立於1754年的英國皇家藝術協會歷來承擔國家展覽會的組織工作,擔任皇家藝術協會主席的阿爾伯特親王具有一種與傳統理念所不同的開明思想和創新精神。在他的組織下,成功舉辦了1847、1848年的工業博覽會。1849年,藝術協會開始醖釀籌劃規模更大的博覽會時,阿爾伯特提出要求“博覽會必須是國際性的、展品要有外國產品參加”的設想,要求能在倫敦海德公園中找到最好的展覽場地,以舉辦一屆規模宏大的世界博覽會。阿爾伯特認為:藝術和工業創作並非是某個國家的專有財產和權利,而是全世界的共有財產。
“天時、地利、人和”催發了第一屆世博會在英國誕生。 [1] 

水晶宮博覽會標誌形象

“水晶宮”內景 “水晶宮”內景
“水晶宮”是20世紀現代建築的先聲,是指向未來的一個標誌,是世界上第一座用金屬和玻璃建造起來的大型建築,並採用了重複生產的標準預製單元構件。與19世紀其他的工程傑作一樣,它在現代設計的發展進程中佔有重要地位。但“水晶宮”中展出的內容卻與其建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各國選送的展品大多數是機制產品,其中不少是為參展而特製的。展品中有各種各樣的歷史式樣,反映出一種普遍的為裝飾而裝飾的熱情,漠視任何基本的設計原則,其濫用裝飾的程度甚至超過了為市場生產的商品。生產廠家試圖通過這次隆重的博覽會,向公眾展示其通過應用“藝術”來提高產品身份的妙方。這顯然與組織者的原意相距甚遠。其中的有些展品把相對來説無足輕重的家用品作為建築性的紀念碑來設計。例如法國送展的一盞油燈,燈罩由一個用金、銀製成的極為繁複的基座來支承。這種把諸如燈、鐘錶之類產品作為建築來看待並不是一種新的發展,18世紀末法國帝王風格的設計者們就常常這樣做。但時下的設計師們似乎失去了所有的自制力。一件女士們做手工的工作台成了洛可可式風格的藏金箱,罩以一組天使羣雕。花哨的桌腿似乎難以支承其重量。設計者們試圖探索各種新材料和新技術所提供的可能性,將洛可可式風格推到了浮誇的地步,顯示了新型奇巧的裝飾方式。 還有一些展品表現了對形式和裝飾的別出心裁的追求,如一件鼓形書架可以沿中心水平軸旋轉,每層擱板均掛在兩側圓盤上,這樣擱板就可以連續地以使用者方便的位置出現。這件書架側板上的花飾和獅爪腳同樣是刻意把一些細微末節不適當地大加渲染。
美國也為這次盛會送來了展品。其中一件是美國座椅公司生產的金屬框架的彈簧旋轉椅,其結構全部是由鑄鐵、鋼或兩者的複合材料製成的。在拿破崙戰爭中,金屬被廣泛用於製作戰時傢俱。但是,在這把椅子中確實體現了一種對傢俱基本結構的重新考慮。可惜的是這位美國設計師的功能意識未能貫徹始終,因為用以支撐連桿進而支承彈簧的金屬腿採用了精緻的卷渦形。
在這次展覽中也有一些設計簡樸的產品,其中多為機械產品,如美國送展的農機和軍械等。這些產品樸實無華,真實地反映了機器生產的特點和既定的功能。但從總體上來説,這次展覽在美學上是失敗的。由於宣傳盛讚這次展覽的獨創性和展品之豐富,蜂擁而至的觀眾對於標誌工業進展的展品有了深刻印象。但在那些試圖通過這次盛會促進整個工業發展的人士中,卻激發了尖鋭的批評。正如帕金所説,工業似乎失去了控制,展出的批量生產的產品被粗俗和不適當的裝飾破壞了,許多展品過於誇張而掩蓋了其真正的目的,僅僅只是那些純實用的物品才是悦目和適當的。

水晶宮博覽會博覽會效果

博覽會的一個結果,就是在致力於設計改革的人士中興起了分析新的美學原則的活動以指導設計。這一活動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出版物是威爾士建築師瓊斯(Owen Jones,1807-1874)於1856年出版的《裝飾的句法》一書。它可以説是一本有關風格的百科全書,收集了當時可以得到的全部設計風格的“語言”,並將其程式化。書中包括從未開化的部落的設計到高度發達的伊斯蘭圖案設計。博覽會的另一個結果就是在柯爾的主持下,創建了一所教育機構來滿足英國設計界的需要,這就是亨利·柯爾博物館。一個包括帕金在內的委員會負責從博覽會的展品中為博物館挑選藏品。博物館的目標是整治當代工業的頑疾,並向公眾講解有關的趣味性知識。在價值5000英鎊的藏品中,印度產品是英國產品的兩倍,這是因為不少印度產品雖然工藝較粗糙,但顯示了對於正確的裝飾原則的理解,比英國產品更勝一籌。在政府支持下,這批藏品與產業博物館合併,並改稱為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
在建立道德準則的同時,柯爾等人也努力尋找一種美學的原則。

水晶宮博覽會歷史意義

讓許多歐洲人大吃一驚的是美國在博覽會上顯示的實力,這片原英國領地有5048位企業家攜帶500多項產品漂洋過海蔘加了世博會,麥考密克收割機等農場設備更是受到好評。馬克思在博覽會閉幕前寫給恩格斯的一封信中提到了美國人的成功:“英國人承認美國人在工業展覽會中得獎,在一切方面勝過他們。一、樹膠,有新的材料和新的生產;二、武器,有連發手槍:三、機械,有割草機、播種機和縫紉機:四、銀版照相第一次大量應用;五、航海中的快艇。最後,為表示美國人也能夠供給奢侈品起見,特陳列加利福尼亞金礦的巨大金塊一塊和純金的餐具一套。”
當然,最受讚譽的還是水晶宮。人們讚美這座通體透明,龐大雄偉的建築。英國人為能開創世界建築奇蹟感到無比榮耀和自豪。水晶宮,這座原本是為世博會展品提供展示的一個場館,不料卻成了第一屆世博會中最成功的作品和展品,成為世博會的標誌。水晶宮成就了世博會的舉辦,世博會的成功又為世界上第一次聚集眾多國家,為和平的目的交流不同文化、科技成果開創了先例。
同年10月14日倫敦世博會舉行了閉幕式。世博會圓滿結束,主辦方宣佈博覽會獲得186437英鎊的利潤。經皇家組委會的討論,決定除了給帕克斯頓5000英鎊獎勵外,盈餘分成兩個部分:第一,建立博物館用於教育民眾,在南肯新頓購買87畝地建立科學和藝術中心(今天,這塊土地上有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科學和地質博物館、帝國科學和技術學院、皇家藝術和音樂學院及1862年世博會後建立的大英自然歷史博物館);第二,設立科學藝術獎勵基金。
世博會結束後水晶宮移至倫敦南部的西得漢姆,並以更大的規模重新建造,1854年6月10日由維多利亞女王主持向公眾開放。它作為倫敦的娛樂中心存在了82年。1936年11月30日晚上6點,在中央大廳的員工廁所內突然着火。很快大火燒遍了整幢建築,第二天早上,除了一堆扭曲的金屬和熔化的玻璃,其他什麼都沒有留下。“水晶宮”是現代化大規模工業生產技術的結晶,是20世紀現代建築的先聲,是指向未來的一個標誌,是世上第一座用金屬和玻璃建造起來的大型建築。“水晶宮”的焚燬也宣告了輝煌的維多利亞時代結束。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