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水族端節

鎖定
水族端節,流行於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人民聚居地的傳統節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水族端節,水語稱為“藉端”。“端”,意為“歲首”或“新年”;“借”,意為“吃”。水族有自己的歷法,端節一般在水歷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約在農曆十月初至十一月中旬)時長49天,被稱為世界上最長的節日。 [2]  節日前夕,水族人民舂新米,釀新酒,縫新裝,籌備各色食品、果品,以備祭祖待客之用。除夕夜,人們將銅鼓或大皮鼓懸於庭中,盡情敲擊,以示辭舊迎新。初一凌晨,各家設素席,祭品有魚(水族把魚看作素菜)、新糯粑、新米飯、新米酒、豆腐、筍乾、南瓜、花生、水果、糖、青菜等。其中尤以清蒸或清燉“魚煲韭菜”和“炕(烤)魚”為必不可少的祭品。
2006年5月20日,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申報的水族端節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Ⅹ-20。 [1] 
中文名
水族端節
外文名
Aquatic animals nodes
別    名
藉端
節日時間
每年農曆的八月至十月
節日類型
傳統節日
流行地區
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
節日起源
宗教
節日活動
祭祀和賽馬
持續時間
49天
遺產編號
Ⅹ-20

水族端節歷史淵源

水族端節活動 水族端節活動
秦漢時期,水族先民由於戰爭的影響,離開了原居住的邕江流域,遷徙至今黔桂邊境的都柳江、龍江上游,由於受自然條件的影響,自古以來水族村寨家家户户主要靠馬匹作為運輸工具或用以代步。每到年節時,水族青年都喜愛騎馬走親串戚,共度佳節。 [3] 
水族端節是以水書水歷推算出來的,從頭至尾長達49天,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端節以亥日為主幹推算過節日期,過節批次多,古代分9批,今分7批。 [1] 

水族端節主要活動

水族端節節前活動

節日慶典 節日慶典
水族端節前,打掃衞生、清洗用具為首要任務。過去沒有洗潔精,洗刷碗筷要用柴草灰磨洗,桌凳要用稻草等擦洗,務求徹底清除油膩污垢,堂屋要清掃亮堂,絕不容留一點蛛絲陳跡。神龕的清掃要特別講究,不能用硬物觸碰損壞以免觸怒神靈。水族端節破碗爛筷是不能上桌的,並且桌凳要全部擦洗乾淨,特別是供祖用的桌凳碗筷,洗涮要特別講究。申日開始打掃家裏衞生和清洗盤碗桌凳,酉日撈魚,戌日上午殺豬宰牛,下午開始鋪開案板破魚。 [4] 

水族端節節日供祀

水族端節每家每户必須有魚供祀祖先,烹調供“端”的魚包韭菜主要有三種方法:第一種是煮魚。魚包好後,放到一口大鍋裏,再放上一些韭菜、廣菜、生薑,放些鹽巴和辣糟,配適量的水,用鍋蓋扣在上面,然後放火烹煮。第二種是蒸魚。在大鍋上架上蒸隔,再在蒸隔上安上甑子,甑子裏整齊地裝上捆紮好的魚。第三種是“燜”魚,這是最為講究的一種烹調方法。設一個陶甕,將一些韭菜和廣菜鋪墊在甕底,上面撒上一些調製好的辣糟,然後依次將包好的魚整齊地放入甕內。每放一層魚,就灑上一些家釀的米酒,再在魚的上面鋪一層薄薄的韭菜、廣菜和辣糟,直到將陶甕裝滿為止。 [2] 

水族端節節日飲食

水族端節飲食 水族端節飲食
水族端節,最具特色的菜算是魚包韭菜了。三寸長的小刀,刀尖要特別鋒利,左手食指和中指緊緊夾住魚的腮部,刀從魚頭的正中央直插下去破開,然後左手一翻緊緊夾住魚頭,尖刀從魚頭處順延魚的背脊直接破到魚尾,取去魚腹中的雜碎等物,將魚翻開整齊地攤放在案板上。待魚全部破開以後,沿魚背翻開,將用姜蒜、花椒、鹽粉等調製好的新鮮紅辣糟鋪到魚的腹中,接着將韭菜、廣菜蓋在辣糟上面,然後將魚背合攏,包住韭菜,用糯米草莖細緻捆紮幾道,再用紅辣糟塗抹在魚的身上,顧名思義,稱“魚包韭菜”,又稱“端節魚”。 [4] 
魚包韭菜烹飪的時間從戌日晚七時開始放火,約到翌日(即亥日)上午七時左右,烹煮結束,烹製時間約需一個對時,即十二個小時左右。用火要大小適宜,不可過急或過微。急則火勢過猛,致烹煮不勻;火勢過微,則火候不夠,味道不正。一般比較講究的人家都採用“燜”制的方法。 [4] 
三都縣水族端節 三都縣水族端節
水族端節戌日晚上,主人家在堂屋中央安上一張八仙桌,桌上設七隻碗、七雙筷子、七隻杯子(或九或五,按家人多少而定,但只取單數),杯子裏斟上家釀米酒。在靠近神龕的那一面,設一盤預先用小鍋煮好的魚包韭菜,一盤糯米飯,置幾碟果品,設八杯茶水,神龕上安一座香爐點上香。供桌四周擺上八張椅子,以等待列祖列宗的魂靈回家入位就座,享受後人的禮拜。供“端”席面一切佈置停當,烹魚灶堂開火,接着全家齊集飯廳吃團圓飯,團圓飯以前只吃素菜,亥日晚上有親朋好友來走了,可以吃葷,但葷油絕不能沾染供祖席面。團圓飯後,寨子裏的青年男女少年兒童三個一羣、五個一夥到各家各户觀看各家過端節情況,並懸掛銅鼓、木鼓敲起來,一直敲到深夜。 [4] 

水族端節慶典活動

水族端節賽馬活動 水族端節賽馬活動
水族端節傳統的慶典活動主要有家族祭祖、端坡賽馬、文藝表演、體育競技、銅鼓和木鼓演奏等。 [5] 
水族端節賽馬,是節日裏具有吸引力的節目,端坡又叫跑馬坡,在起點的地方一般比較平直,道面也寬,過了約50米,道面就狹窄了,而且還升高成斜坡,坡高可達四五十度,道路窄的地方只能容二匹馬並行。賽馬道路的距離是以端坡的地形而定,有長有短,一般200~300米。其競賽方式是:開道儀式後,眾騎手便縱馬揚鞭奮蹄馳騁,所有的騎手都循環往返地多次跑馬,同時,是自由結伴陸續起跑。水族騎手一般是身穿輕裝,馬匹只備繮繩,不配馬鞍和腳套,騎手騎在溜光的馬背上,兩腳夾着馬肚子進行比賽,優勝者將獲得紅綢冠馬首,以示榮耀。 [3] 
亥日早上祭祖後,男、女老少便穿上新衣,歡天喜地湧上端坡。所有水族的青壯年、少年只要有一匹馬就可參賽。比賽時騎手不分年齡大小、馬匹不分優劣,3~5人一組就可比賽。一般婦女不直接參加比賽,但都喜愛觀看,為自己的親人加油。比賽時,端坡上人山人海,笑語喧譁,人歡馬嘶,辛苦了一年的人們在端坡賽馬中得到盡情的宣泄。 [3] 

水族端節文化特徵

水族端節文化活動 水族端節文化活動
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都勻、獨山、荔波、榕江等水族人民聚居區大部分地方都有過端節的習俗,節日期間主人以最豐盛的形式招待來客。按水族曆法來推算過端日期。水歷一年12個月,分“黏盛”(暖季)“黏糯”(寒季)兩季,日數按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紀日,以秋實為歲首,水歷正月(即端月)對應陰曆九月為歲首,水歷十二月對應陰曆八月為歲尾,亥是地支的末序,故以正月的第一個亥日為一歲的終了和新年的開始,有繼往開來之意。 [2] 

水族端節傳承保護

水族端節傳承價值

水族端節隨着民族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發展,為了適應現當代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水平的變化;端節文化也隨之發生着變遷,即端節在其自身結構的內部關係及與外界壞境的關係相對協調、功能相對穩定的條件下發生有序、緩慢而持續的發展和變化。端節的社交功能發生了變化,初衷的家族同聚、親戚間走往增進水族內部成員的團結現在演變成為沒有親屬關係的朋友、同事和領導成了端節客源的一個重要部分。 [2] 

水族端節傳承狀況

因為水族端節傳統“節日圈”也需要通過同學、朋友、親屬關係中衝出限制的範圍。廷牌過端節的人羣主要在較偏遠的地方,近幾年受搬遷、移民等原因,為方便親朋好友的走訪許多過節的遷户來到社區中心的居住地過端,因而在廷牌端節不斷被分散。雖然當今水族人民不斷出現外出務工的現象,人口流動特別大、大量的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現象普遍存在,文化傳承任務更加巨大,但是傳統節日文化的核心價值不會發生改變,人們也不會放棄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傳承。雖然出現分散現象,但端節在水族人民的心裏永遠生根蒂固。 [2] 
文物保護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水族端節項目保護單位三都水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評估合格。 [7] 

水族端節社會影響

1988年,三都縣成立了賽馬協會,規定除“端節”賽馬外,每年舉辦一次大型的賽馬運動會,並在“端節”賽馬期間,縣賽馬協會派人員親臨“端坡”進行賽馬裁判指導工作,從而使民間賽馬活動得到廣泛普及和發展,並逐步走向規範化、現代化,對宣傳水族文化具有一定的優勢。 [3] 
2004年,三都縣組織了盛大的端節慶祝活動,賽馬活動是重要的內容之一。由於規模大、組織周密、經費充足,賽事舉辦得很成功,吸引了很多的參賽者和國內、外的參觀者。 [3] 

水族端節文化軼事

貴州水族端節 貴州水族端節
相傳,在古時候,水族人揹着銅鼓,扛着鋤頭犁耙成羣結隊地去逃荒,可是到廣東廣西都沒有辦法安定下來,搬到哪裏都不合心。大夥兒正在發愁的時候,天上飛來了一羣諾仙術(諾仙術是水語中的一種鳥名)。大家想,諾仙術肯定是來給大家帶路的,就跟着它走了。諾仙術順着大河向上飛,水族人也就隨着它的影子往大河上流搬家,到了岔河口的地方,諾仙術不見了。這裏人們又看見左邊一條河裏有條巨龍在遊,人們説龍是吉祥的動物,就朝着左邊的河谷往上搬。
大隊的人馬,不知道走多久,過了膽住(廣西的南丹一帶),來到三洞一帶。看到這些地方都不錯,就分開在這一帶安家。大家議定三年後的水歷年底,都到三洞地方團聚。
三年過去了,人們帶着各種各樣豐收的果實來到三洞團聚,這時候,突然開來了一隊穿着古怪的人馬,拿着梭鏢、弓箭、砍刀和長矛圍攏來,説這一帶是他們祖先開發的,還説到處都埋有金銀財寶,硬要水族全部搬走。水族人説,那你們把埋藏的寶貝挖出來對證吧。那羣人哪裏挖得出來,於是,雙方爭過來吵過去,最後動起手來,與那隊人馬來了個車輪戰,結果保住了這片土地,可是自己也死了不少人。大家連夜把戰死者安埋,拿包韭菜的燉來祭奠,讓他們的魂靈品嚐老家的美味,好生在新的疆土上安息。
這一夜,拱登做了個夢,夢見一個頭發胡子全白的老人對他説:“你們水族開闢這片土地,有人不服氣。他們打不贏,準備明天早飯後放瘟疫來毒害你們。早飯後,你們全部爬到那團怒姑端的山坡上去,傍晚回來就沒事了。“第二天,早飯過後,人們扶老攜幼爬上了那團怒姑端的山坡。到了坡上,大人們情緒還好,小孩則有的哭有的鬧,帶出來的馬也是有氣無力。於是大家就在一起在坡上賽馬,這大概就是端節賽馬的由來。
從此以後,每逢水歷年底,人們都從四面八方抬着果實來三洞地方團聚。大家懷念死去的戰死者,頭一晚和第二早,總要擺上祭品。一個家族擺一大攤祭品,大夥兒高興了,就你拉我來吃飯,我拉你過來喝酒。人太多了,轉都轉不開,只好從頭到二,一攤一攤的品嚐。大人們吃酒,小孩子吃一坨糯飯就飽了。大人們為了不讓小孩子掃興,就把供祭的各種糖片、瓜果散發給他們,還把銅鼓和木鼓吊起來讓他們打着玩。早飯後,怕有人又來下瘟疫,便上那團怒姑端的坡上去賽馬。久而久之,這些活動就成了水族端節的過節習俗
每年都抬着祭品三洞跑很不方便,於是有人提議説年年都攏在一個地方團聚不好,應該讓大家輪流去各地看看,有人又提出把端節分開來過。最後,大家都同意分期分批來過端節。拱登抓了一簍活鯉魚屯在水裏,叫各支家族派一個人去抓魚,誰抓的魚最重,誰先過節。住在內外套地區的老大哥抓的魚最重,就過第一批,下邊抓到的魚重量不一致,就按魚的重量來排先後過節。這樣,拉佑、水東地方就過第二批,水婆、天星和水龍過第三批,三洞和中和過第四批端節
定完順序選日子。拱登説“我們能在這裏找個窩子,全託遠祖的洪福,遠祖過世的那天是狗場日(戌日),豬場天(亥日)安埋,就過豬場天,一輪一輪往下推。“剛排完,水潘家族來了,他們受了旱災,大家都很同情他們。水氣地方的寨老開玩笑地説:“水潘受災,我們幫不了忙,要是他們願過端,只要拿十二條白水牛來,我們就賣端節給他們過。“水潘家聽了,悄悄派人回來湊了銀錢,買得十二條水牛來。水氣寨老一見,説話算話,還真把端節賣給了水潘。可是和水氣同一批過端節的水婆認為不吉利,就是不同意水潘和他們同過。於是,拱登就選祖太過世的午日來給水潘過端。這樣,在第三、四批端節間,就增加了水潘的端節,端節成了五批。
後來,因為水族人的不斷繁衍遷移,端節增為八批。就這樣,每年水歷十二月到新年正、二月,水族百姓都來往走親串寨,歡度端節。端節一代傳一代,一直傳到了至今。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