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水塘堡鄉

鎖定
水塘堡彝族苗族鄉位於赫章縣西南部,地理位置為東經104°34'04"--104°43'45",北緯26°58'52"--27°08'30"之間,鄉政府所在地距縣城15公里,全鄉總面積119.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768畝, [1]  全鄉居住有漢、彝、苗、白、蔡等民族,在少數民族中彝、苗兩個民族人口較多,為建制彝族苗族鄉。各民族在這塊土地上,世代生息,形成各具特色的民風民俗民情,每逢節日,各民族身穿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盛裝,表演各具特色的歌舞慶祝各種節日,宏揚和繁榮了少數民族文化。地下資源十分豐富,特別是鉛、鋅、鐵、煤儲藏量較大,分佈較廣,具有很大的開採價值,基本形成開採、洗選、冶煉一條龍的礦業生產格局,帶動了全鄉飲食服務、商業零售、交通運輸等行業的發展。
中文名
水塘堡鄉
外文名
ShuiTangBaoXiang
別    名
水塘堡彝族苗族鄉
行政區類別
鄉鎮
所屬地區
中國西南
地理位置
赫章縣西南部
面    積
119.9 km²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7萬(2017年)
著名景點
水塘國家森林公園
機    場
畢節機場
火車站
草海站
車牌代碼
貴F
方    言
西南官話

水塘堡鄉歷史沿革

水塘堡鄉名稱來歷

民國時因政府所在地有一個長約150米、寬100米的水塘而得名。 [2] 

水塘堡鄉政區沿革

戰國屬夜郎管轄。
秦漢屬漢陽縣。
清屬威寧。
民國屬威寧縣。
1950年8月,第二次解放併成立水塘鄉。
1958年9月,成立水塘公社。
1962年,改水塘管理區,屬金鐘區。
1984年3月,改水塘鄉。
1991年12月,撤區並鄉後,原水塘、洗菜河2鄉合併為水塘堡彝族苗族鄉。 [2] 

水塘堡鄉行政區劃

原轄營豐村、塘口村、合心村、水潮村、馬圈巖村、新河村、田壩村、黃泥村、杉木箐村、新都村、新民村、永康村、草子坪村、沙壩村等14個村63個村民組。 [1] 
截至2020年6月,下轄4個居民委員會,10個村民委員會。 [3] 
統計用區劃代碼
520527201001
520527201002
520527201003
520527201004
520527201202
520527201203
520527201204
520527201205
520527201207
520527201208
520527201209
520527201211
520527201212
520527201213
城鄉分類代碼
121
220
220
122
220
220
220
220
220
220
220
220
220
220
名稱
營豐社區居民委員會
新河社區居民委員會
新民社區居民委員會
田壩社區居民委員會
塘口村委會
合心村委會
水潮村委會
馬圈巖村委會
沙壩村委會
草子坪村委會
永康村委會
新都村委會
杉木箐村委會
黃坭村委會

水塘堡鄉自然地理

水塘堡鄉年平均氣温12.6℃,年降雨量920毫米,年平均日照1286小時,無霜期260天。整個地形為四周高、中間低,部分為峽谷地帶,地貌複雜多樣,氣候温和濕潤,雨量充沛。全鄉轄14個村63個村民組,2007年年末人口16848人,其中:農業人口16423人,非農業人口425人;少數民族人口3986人,全鄉居住有漢、彝、苗、白、蔡等民族,在少數民族中彝、苗兩個民族人口較多,為建制彝族苗族鄉。326國道經鄉政府從東向西橫穿鄉境,212省道經田壩村直貫水城。全鄉氣候温和,雨量充沛,海拔在1400-2600米之間,有荒山草坡灌木林地5萬多畝,對發展畜牧業和綠色產業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水塘堡鄉撈地小學
水塘堡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民族鄉。明洪武十五年,設水槽屯、水塘屯於此;明洪武二十四年,分設把總1名,守兵60名。全鄉旅遊資源豐富,鄉境內有面積二萬餘畝的國家級夜郎森林公園,園內有金鳳湖,每到春天,杜鵑花、茶花、羊毛花等多種花卉盛開,千姿百態,爭奇鬥豔,迎接客人的到來。鬱鬱葱葱的林海,碧波盪漾的湖水,含苞怒放的花朵,組成了令人心曠神怡的美妙景觀。自然資源豐富,農作物以玉米、馬鈴薯、大豆為主,野生植物有生漆、天麻、香菇、黨蔘、續斷等,自然條件適宜栽培種植多種中藥材。現有荒山草坡林地五萬多畝,具有發展畜牧業和綠色產業的良好條件。 地下資源十分豐富,特別是鉛、鋅、鐵、煤儲藏量較大,分佈較廣,具有很大的開採價值。有外地客商投資的較大型的採、冶企業就有二十多家,基本形成開採、洗選、冶煉一條龍的礦業生產格局,帶動了全鄉飲食服務、商業零售、交通運輸等行業的發展。

水塘堡鄉經濟發展

水塘堡鄉 水塘堡鄉
全鄉各族人民在鄉黨委、政府的領導下,艱苦創業,求實進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各項事業取得較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2007年完成鄉鎮企業總產值1.9億元,農業產值3000萬元,財政收入為1766.8萬元,是1992年建鄉時的幾十倍,農民人均純收入2007年為1900元。“十五”期間,農業得到加強,農業適用技術和科技含量穩步提高,尤其是綠肥聚攏耕作與地膜覆蓋、雜交玉米種植、玉米育苗移栽等技術的實施,糧食連年增產,農民大幅增收,擺脱了貧困。鄉鎮企業的發展帶動了鐵、鋅礦產資源的開發,為全鄉增加財政税收奠定了基礎。全鄉以鉛、鋅、鐵產業為龍頭,帶動了交通運輸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實現村村通電,村村開通程控電話,80%的人户吃上了自來水。文教、衞生、廣播電視事業長足發展,教學設施和辦學條件逐步完善。
2014年以來,我鄉共有總投資7000萬元的項目3個,正在開展前期工作的項目1個(小城鎮建設),核桃園區已建成面積達10000畝、建成核桃博物館、培訓中心、冷庫、温室大棚、標準化廠房等。完成資產投資2600萬元。全鄉企業達到48家,其中正常生產的20個。財政税收完成705萬元,招商引資完成1.7億元,工業產值完成4.8億元,固定投資投資完成3.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5630元。全鄉經濟快速、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勢頭日益顯現。 [4] 
全鄉工業總產值從2011年的1.3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5.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從2011年的5700萬元增加到2015年的2.8億元;財政總收入從2011年的1123.1萬元增加到2015年的1277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1年的2760元增加到2015年的6329元,人民羣眾社會水平得到明顯提高。 [5] 
2016年,全鄉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7億元,佔任務1.3981億元的264.64%;招商引資完成2.6億元,佔任務2.3億元的130.04%;工業總產值完成5.4億元,佔任務5.4億的100%;財政總收入完成650萬元。 [6] 
過去的水塘堡鄉是一個極為貧困的山鄉,基礎薄弱,經濟落後。水塘堡鄉正在不斷前進,後勁充足,欣欣向榮。水塘鄉在鄉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全鄉各族人民正以積極的姿態,以資源為依託,以鄉鎮企業為龍頭,發揮交通和自然資源優勢,帶動和發展農業、採礦業、畜牧業等多種產業;以西部大開發為契機,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抓住機遇、開拓進取、 團結奮鬥、與時俱進、努力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以嶄新的精神風貌和紮實苦幹的作風,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富民興鄉再創新的佳績。

水塘堡鄉產業建設

水塘堡鄉着力進行產業建設,打造產業平台,該鄉產業建設實現優勢崛起,發展態勢良好。
該鄉2014年以草地生態畜牧業、核桃產業、中藥材產業、茶產業為主的現代特色農業建設取得新成效,建成具有全國領先水平的國家級核桃良種繁育基地1000畝,啓動省級重點現代高效核桃產業化扶貧示範園區,建成水潮村1200畝核桃精品示範基地,全鄉種植核桃20000餘畝,管理規範,長勢良好。保護和種植半夏、虎耳草、菊花、金銀花等中藥材2500畝,種植魔芋500畝。“夜郎王茗”高山紅茶產品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及地區。新引進佳鑫旅遊公司投資1.5億元從“神秘夜郎民族風情園、高端農業生產觀光園、特色水果採摘園、花海雪蓮、精品茶語、避暑山莊露營拓展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夜郎文化及民族小商品一條街”等8個方面開發中國夜郎特色觀光農業園區。 [7] 

水塘堡鄉民族風情

水塘堡鄉苗族大遷徙舞

苗族大遷徙舞,苗語稱作“夠嘎底嘎且”,意思是“尋找居住的地方”。此舞流傳於貴州赫章大花苗支系,分佈於該縣可樂、河鎮、德卓等鄉鎮,在苗民中世代自發相傳。
苗族大遷徙舞 苗族大遷徙舞
苗族大遷徙舞以史詩般的舞蹈動態敍述了苗族人民大遷徙的苦難歷程,藝術地再現了苗族大遷徙的歷史畫卷。此舞氣氛壯烈,舞步沉穩凝重,動作輕捷古樸,舞曲歡悦活潑,蘆笙曲伴隨古老歌謠,追思了苗族先民英勇善戰歷盡艱辛終於找到理想家園的漫長曆程。
苗族大遷徙舞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整套系列動作與苗族遷徙歷史內容相統一,舞蹈形象生動,含義深隱,極富想象力與創造力,體現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堪稱苗族遷徙史詩。此舞所藴含的歷史內核是研究苗族歷史的可靠依據,同時此舞是把握苗族千百年來在艱苦環境中所形成的民族精神的一種直觀載體。這種不畏艱險的奮鬥精神也是中華民族精神財富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苗族大遷徙舞在赫章苗族中極具影響,凡各種民族節日及婚喪嫁娶祭祀等場合,不論農家院壩或野地荒坡均可演跳。苗族大遷徙舞源遠流長,古樸典雅,世代傳承,長期因循,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是苗族傳統文化中的精品。

水塘堡鄉彝族鈴鐺舞

“鈴鐺舞”主要流傳在烏蒙山區的彝族聚居區。彝語稱“懇合唄”。“懇合”,指祭祀禮儀中唱經的歌,“唄”即跳的意思,又稱“跳腳”、“抄子舞”。合起來就是通過舞蹈表演的形式加上歌師的訴唱來祭奠死者的意思,是彝族先民在祭祀教化活動時按倫理輩分和長次舉行高歌創業公德的騎馬戰狀舞蹈。
彝族鈴鐺舞 彝族鈴鐺舞
彝族鈴鐺舞,欲稱跳腳,彝語稱“懇合唄”,意為靈體告別舞,是彝彝族鈴鐺舞族人民在祭祀場中演跳的一種傳統民間舞蹈。此舞在赫章保留着完整形態,尤其以赫章珠市鄉最為典型。鈴鐺舞具有連歌載舞的顯着特色,舞者先歌后舞,歌舞相間,舞蹈無音樂伴奏,靠鼓點及舞者搖響手中的銅鈴聲來統一動作,嗩吶只作間隙的吹奏。通過祭祀活動,跳“懇合唄”,唱祭祀禮儀之歌,以儘子孫之孝,祭奠逝者,安慰生者。鈴鐺舞所表現的內容為彝族人民傳統的生產生活場景,經過藝術化處理,內容健康,風格樸實。由於彝族有婚嫁、喪葬皆歌舞的習俗,鈴鐺舞又具有廣泛的羣眾性,因而得以世代相傳,並保持着完好的原生狀態。原始的彝族鈴鐺舞僅限男性演跳,由於觀念更新,女子也加入其中,而且場景不限,節日、喜慶、農閒時都可以演跳。
據史書記載,赫章是我國大西南彝族古代發展的中央皇國腹地,被譽為夜郎文化考古殷墟的可樂曾是它的都城,之後曾先後是夜郎和俄索部的治所。彝族及其古代先民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開發、建設了赫章。滇、夜郎、巴、蜀、黑、白六大侯國,皆為彝族古代先民第三十世君主篤米所分封。六大侯國又自封有諸多君長列國。因此,彝族先民經歷着頻繁的戰爭,彝族先民在護送陣亡將士時,為了抒發悲痛之情,在途中跳一種戰狀舞。

水塘堡鄉旅遊景點

赫章國家森林公園
水塘公園景區赫章國家級森林公園位於貴州省西北部的赫章縣境內,由平山林區和水塘林區組成。公園總面積4733公頃。公園內森林覆蓋率87.8%,是黔西北地區最重要的生物基因庫和水源涵養林區。
公園內森林景觀十分優美,天然常綠闊葉和落葉林近萬畝,中山草場數千苗,針闊混交林約一萬餘畝,針葉林近二萬畝。春有杜鵑、茶花爭豔,夏有萬木葱綠,秋天層林盡染,冬天玉樹瓊枝。
公園處於高原峽谷區,地文景觀豐富,具有雄、奇、險、秀的特點。夜郎三峽、七星劍峽、銅鼓峽、斧劈峽等峽谷,高山重重,奇峯疊翠。七星大河上由溶洞發育而成三座天生橋,如鬼斧神工,橫跨在河流之上,橋面寬闊,跨度在100--120米。站在橋上,彷彿置身縹緲的仙境中。景區裏10多個幽深神秘的溶洞,是探險科考的好去處。
公園水文景觀壯觀。大大小小的天然河流,一路奔騰,一路歡歌。而跌水瀑布有的飄飄灑灑,有的吼聲震天,位於數畝草坪之上的“香草瀑布”綠得讓人心醉。園內溶蝕窪地形成水容量為2.2萬立方米的“香草湖”,和17座人工水庫一起點綴在綠色的海洋之中。
公園人文景觀資源豐富,其歷史文化以夜郎文化為主流,包括2000多年前的史前文化和2000年之中夜郎故地各個世居民族的文化。園內“赫章可樂墓葬遺址”被中國考古學會評為200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始建於清代、重建於民國時期的七星關大橋、漫漫紅軍路,都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