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氣象諺語

鎖定
天氣諺語是指民間流傳的關於預測天氣變化的詞語。人類在千百年來一直想製造準確的天氣預報,天氣諺語是勞動人民在歷經口述與筆記的歷史後總結出的諺語,用來指示明日天氣是天朗氣清還是風雨飄移。
“正月陰、二月星、三月、四月大雷公,五月雨、六月晴,七月、八月有大風,九月寒霜十月雪,十一、十二
寒潮節。”“一霧三晴,重霧三日必大風。”“滿天亂飛雲,雨雪下不停。”“喜鵲枝頭叫,出門晴天報。”“風大夜無露,陰天夜無霜。”這些幽默的韻文是由不同年代不同作者所寫,其預測全年氣候轉變,並以周邊的事物預測天氣陰晴變化。其雖然並不一定真確 ,但卻提供了較為可信的天氣變化預報給人們,讓人們可以作出準備。 [1] 
中文名
氣象諺語
外文名
weather lore
典型例子
正月陰、二月星等
適用範圍
地球上緯度較適中的地區
可信度
較高(適用於日常生活)
來    源
勞動人民歷史和經歷的總結

氣象諺語適用範圍

地球上緯度較適中的地區,大約在北緯或南緯30°至60°,為人類主要活動地帶。而在這些地方的天氣轉變較為明顯,並不會長年持續相同的氣候,今天是潮濕的晴天,明天可以是寒冷的雷雨天。
氣象諺語
氣象諺語(10張)
雖然世界上有很多人生處於赤道地帶,但在很多情況下這地帶的氣候並不會有明顯變化。如撒哈拉沙漠,其終年均是酷熱乾燥,反之,印度次大陸與西太平洋地帶則長年處於雨季,其日間的天氣變化較少。
因此中文世界的天氣諺語主要適用在緯度適中的地帶,因為其有明顯的氣候變化。但天氣諺語於不同地區的適用性亦有可能有所不同,如東虹日頭,西虹雨,因為中國大部份地區均處於西風帶,如果西方出現彩虹,説明西方已有云雨,不久將會向東移並降水。如果東方出現彩虹,説明雲雨帶已移走,晴天將至。

氣象諺語正確使用諺語

辨別諺語的真偽
氣象諺語是我們祖先一邊繼承一邊發展起來的。在繼承過程中,不論是口傳還是文字記載,均有發生錯傳或以訛傳訛的可能。如諺語“春無三日晴,夏無三日雨”有些地區就傳成了“春霧三日晴,夏霧三日雨”,所以在使用前必須認真查清諺語的每一個字,不能拈來就用。
弄清諺語含義
氣象諺語是從羣眾中來的,這樣就不可避免的有地方方言混雜其中。如樂安地區流傳的“二月初二晴,烏江作不成,二月初二雨,烏江作到底”的諺語中,“烏江”兩字就是方言,意指陰雨低温天氣。
掌握諺語的季節性
氣象諺語的季節性很強,但受字數的限制,不可能把適用季節都表達出來。如“烏雲攔東,不雨也風”與“烏雲攔東,有雨不兇”,表面上看起來是矛盾的,實際上這兩句諺語都允許存在,只是適用季節不同。前一條適用於夏季,侯一條適用於春、秋、冬三季。“雷聲連成片,雨下溝河漫。”所以在使用諺語時,要注意諺語的季節性。
注意諺語的地區性
氣象諺語是羣眾長期在一個地區積累起來的經驗,地區性很強。在甲地適用的諺語,到乙地不一定適用。如在河流自南向北流的地區有“雲走上,雨落如插槍,雲走下,雨落如散沙”的説法。假如把這句諺語搬到河流自北向南流的地方就肯定不準確了。 [2] 

氣象諺語可信度

經由不斷的觀察,配合反覆的實證,天氣諺語雖然是假設,但亦能提供部份有用的資料。因為天氣諺語是經過反覆觀察與實踐而得,因此並不能稱其為不科學。然而,其有地區侷限性,未必是全球通用。而使用天氣諺語來作長期天氣預測亦受到氣象變化的主觀侷限,並不一定可行。
因為大多數天氣諺語生成時科學知識並不發達,因此其欠缺了科學的求根精神,其只是對現象作出描寫,而沒有作出解釋,因此其沒有理論支持。然而,天氣諺語在經過不斷實踐後已是具有足夠的可信度,並足以在日常使用。

氣象諺語氣象諺語分類

氣象諺語冷熱諺語

一年四季,天氣有時冷,有時熱,不斷地在交替變化。很早以前,測量冷熱的儀器---温度計還沒有發明出來,人們只能憑自己的感覺做一些記載。這些諺語,一部分根據冷熱判斷未來的天氣變化,一部分反應當時的冷熱程度。 [3] 
(一)反映氣温變化規律
立春一日,水暖三分
驚蟄過,暖和和,蛤蟆唱山歌
清明穀雨,凍死老鼠
過了寒食冷十天
清明寒十,穀雨寒七
四月八,凍死鴨
(二)知冷熱,測天氣
一朝赤膊,三日頭縮
杜前暖,杜後寒
冬暖春寒,冬冷春暖
立冬暖,一冬暖

氣象諺語關於風的諺語

風是流動着的大氣,大氣就是我們俗稱的空氣。風有從北方來的,有從南方來的,也有從別的方向來
的。因為各方面的地理屬性不一致,所以不同來歷的風有它多樣的特性。因此,我們在不同的風裏面,就
有不同的感覺,可以看到不同的天空景象。更進一步的,如果兩種不同的風碰頭,就極易發生衝突,這時
就可以看到天氣突變的現象。 [4] 
東風四季睛,只怕東風起響聲。
偏東風吹得緊要落雨。
東風急,備斗笠。
東風急,備斗笠,風急雲起,愈急必雨。

氣象諺語關於雲的諺語

天氣不同,雲的狀態也不同。百姓們通過雲的不同形態還觀察天氣,從而總結出一些關於雲的諺語。
早起浮雲走,中午曬死狗 
早怕南雲漫,晚怕北雲翻
早看東南,晚看西北
雲從東南漲,有雨不過晌
日出紅雲升,勸君莫遠行
日落紅雲升,來日是晴天

氣象諺語諺語結構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天氣系統通常由西向東移,而紅色的雲彩則是日出或日落時太陽光線射向其內側所形成的。在同一日的這兩個時間,太陽光線是由很窄的角度通由濃厚的大氣層照射至雲朵裏,結果最短波長的可見光線便被雲朵吸收,即綠、藍與紫光,所以天空便形成了紅色(互補色的關係)的雲彩。在早晨時天空是如果是紅色,則是東方的天空放晴,因此太陽光可以照射至西方充滿雲霧的天空裏。反之,在傍晚時,西方的天空必須萬里無雲,太陽光方可通過西方的天空照射至東方的雲霧裏。
天氣諺語不止以天色來辨別天氣狀況,亦會使用雲朵形態來辨別。
“空中魚鱗天,不雨也風顛。”明顯的佈滿捲雲(魚鱗狀)的天空延綿很長,而這種位於高海拔的捲雲指示出有低氣壓的雲霧由西向東移至。這通常會增加風速,在東方形成狂風暴雨,增厚雲朵與在未來二十四小時內生成降水作用。
“天有城堡雲,地上雷雨臨。”
夏天時積雲的花椰菜形狀指示濕氣快速上升並冷卻,而幹空氣則繼續停在高空。當城堡雲出現,即指示暖濕空氣與冷幹空氣在高空相遇產生不穩定性。這種城堡雲通常會在白天時產生雷陣雨。

氣象諺語相關新聞

談談預兆梅雨的天氣諺語
對於易造汛期漬澇災害的梅雨,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民間流傳有許多諺語,可作為趨勢性預報的參考。
例如“三九欠東風,黃梅無大雨”。“三九”通常在公曆1月9日至17日,“黃梅”是指6月6日至20日左右。其意是説,三九期間如東風很少或沒刮過東風,則對應芒種節氣間雨量將會偏少。由於三九的第一天與芒種節氣第一天相隔約150天左右,按照天氣變化150天的韻律,三九期間刮東風,隔150天左右將有一次類似的天氣過程再現。
又如“臘月裏多雪,水黃梅”,説的是農曆臘月雪和梅雨存在着正相關。“寒水枯,夏水枯”,“枯”指雨水偏少。諺語説的是如果冬季雨水偏少,則梅雨也偏少。這是因為天氣往往有階段性轉換,天氣持續乾旱,常常是某一種有利於乾旱的天氣形勢相對穩定所造成的。但由於大氣處於不斷的運動中,上述相對穩定狀態總是要被破壞的,並在一定條件下向着自己的“反面”轉化。
這方面的轉化例子還有“發盡桃花水,必是旱黃梅”。“桃花水”指清明節氣或四月份桃花開放期間的降水。“旱黃梅”指芒種節氣梅雨偏少或梅雨開始偏遲。在長江下游地區,如果清明節或四月份桃花開放期間雨水明顯增多,俗稱“發盡桃花水”,則芒種節氣梅雨將偏少,或梅雨開始偏遲。桃花水偏多,標誌着春季太平洋上的副熱帶高壓比常年強盛,暖濕空氣活躍,在桃花開放的清明節氣裏,就常在江南與北方南下的冷空氣相遇對峙,以致桃花水偏多。到了六月份芒種節氣時,副熱帶高壓勢力又往往週期性地相對減弱,致使梅雨偏少或開始較晚,導致兩個時段雨量呈反相關。 與其類似的諺語還有“春水鋪,夏水枯”,都是用春雨多寡來預測梅雨的。 [5] 
參考資料
  • 1.    熊第恕.氣象諺語淺析:氣象出版社,19911:1-2
  • 2.    熊第恕.氣象諺語淺析:氣象出版社,1991:4-10
  • 3.    熊第恕.氣象諺語淺析:氣象出版社,1991:18-21
  • 4.    熊第恕.氣象諺語淺析:氣象出版社,1991:30-43
  • 5.    談談預兆梅雨的天氣諺語  .中國天氣網.2017-06-14[引用日期2017-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