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腿病

鎖定
黑腿病又稱氣腫疽、爛腿黃或鳴疽, 病原為牛氣腫疽梭菌, 是一種反芻動物易感的發熱性急性傳染病, 其主要的感染對象是。患病牛往往在腿部等肌肉豐富的部位發生氣性、炎性的腫脹, 常常伴有跛行、無法站立等症狀。該病主要通過病牛傳染, 其病原芽孢能夠在土壤中長期生存, 因此, 一旦牧區被污染很容易使動物再次發病, 呈地方性流行。該病在一年四季均可發生, 雨季易發。
中醫病名
黑腿病
外文名
Clostridiumchauvoe
別    名
氣腫疽
就診科室
獸醫
多發羣體
常見發病部位
牛腿
常見病因
病牛傳染
常見症狀
氣性、炎性的腫脹, 常常伴有跛行、無法站立
傳染性

黑腿病病原體

氣腫疽梭菌是引起黑腿病的病原體,環境惡劣時形成中間或頂端芽孢,其芽孢具有很強的存活力,在土壤中可存活5年之久,在腐敗的屍體中也可存活3個月。病原體常附着在土壤或飼草上隨飼料或飲水間接進入動物消化道而感染,成為持久傳染源。

黑腿病預防意識

許多農户居住在偏遠山區,科學文化水平較低, 對黑腿病的危害認識不足,防病意識淡薄,管理不到位。常因未進行免疫接種或者即便免疫過氣腫疽疫苗,也已過免疫保護有效期,而近幾年沒發生氣腫疽病,繼而放鬆警惕,而導致氣腫疽在某一地區的大面積暴發,使人措手不及,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很多處於偏遠山區的養殖户( 農户) 為避免經濟損失, 對病畜屍體不肯深埋或焚燬,而是將其剝皮、解體,運往市場按正常牛肉出售,甚至有些死畜深埋後又被人偷挖出來食用,病死牛的內臟、骨等丟棄於荒野、路旁或水溝邊,被野狗拖食,致使傳染源擴散,造成疫病的流行。
管理不當
管理粗放大量資料顯示,全國範圍內暴發氣腫疽的老疫區基本都採用放牧的飼養方式,病原體隨土壤、牧草等通過消化道進入血液循環系統,或者動物因為剪毛、去勢等手術使病原體進入機體組織並在機體中潛伏,直到受到鈍性創傷後才大量繁殖,使牛迅速死亡。而放野牛的習慣使得牛在山上過夜受冷,採食情況又差,體質下降,感染該病機會較多,發病牛不能得到及時治療,以致很多死於山上、溝邊,發臭腐爛也沒人發現,嚴重污染牧地、水源,導致傳染源四處擴散,人為加速了疫情的擴散。
忽視對新引進品種的檢疫動物在進行長途運輸後,其自身抗病力和免疫功能下降,又不經過檢疫、隔離飼養、圈舍消毒、補註氣腫疽疫苗等,是引起牛發病的另一個原因[5]。
疫情發生後善後工作不到位對病畜排泄物、分泌物或死亡屍體處理不當,使病菌在自然界中形成抵抗力極強的芽孢,污染草場、水源地、土壤等, 從而形成長期疫源地,健康家畜舔食被污染的牧草、 泥土等經消化道感染。 [1] 

黑腿病防治措施

隔離和消毒
告知該牧區的所有養殖户暫時圈養放牧牛, 確實無法圈養的養殖户在放牧時必須遠離曾經掩埋病死牛的地點。對掩埋地進行消毒, 同時將發病牛和可疑發病牛隔離。
健康牛羣緊急接種
對診斷為健康的牛隻全部注射牛氣腫疽梭菌滅活疫苗。經過治療痊癒後的病牛必須進行疫苗注射後方能混羣。
發病牛的治療
篩選敏感的藥物進行治療。在搶救病危牛時, 採用抗毒、抗菌、強心補液的措施。最初給發病牛靜脈輸注青黴素4萬IU/kg、地塞米松50 mg、慶大黴素2 g、10%葡萄糖1000 m L, 2次/d。隨後靜脈輸注頭孢曲松鈉75 g、地塞米松50 mg、10%葡萄糖1000 m L輸液, 2次/d。早期腫脹治療措施:將腫脹中心部位切開2 cm, 並用2%高錳酸鉀溶液清洗, 在腫脹周圍分點肌注2%高錳酸鉀溶液, 每點注射2 m L。後期清除切口部位的壞死組織, 進行清創處理。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