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氣候智能型農業

鎖定
氣候智能型農業能夠持續地提高生產能力、收入和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減少乃至消除温室氣體排放,進而促進國家糧食安全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的農業。”
中文名
氣候智能型農業
外文名
Climate-Smart Agriculture
類    型
農業類型

氣候智能型農業背景介紹

1.氣候變化。使糧食安全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眾所周知,世界平均温度正在升高,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全人類所共同面對的嚴峻挑戰。氣候變化能改變降水、蒸發、水土資源等基本環節和要素,進而給農業生產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據測算,如果温度升高1~3℃,糧食生產能力會增加,然而,升温超過這一幅度,糧食生產能力則會降低。不同緯度地區受到影響存在差異,在中高緯度地區,當温度升高1~3℃時,糧食生產能力會略有提高;而在低緯度地區,特別是季節性乾旱和熱帶地區,即使小幅升温1~2℃,也會導致種植業和畜牧業的生產能力下降。在氣候變化導致糧食生產能力下降的同時,世界人口卻在不斷增加。據聯合國預測,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突破90億。所以説,氣候變化間接使世界糧食安全面臨威脅。以撒哈拉以南非洲為例,根據世界銀行報告《降低熱度:極端氣候、區域性影響與增強韌性的理由》的分析,到2030年,乾旱和酷熱將使目前玉米種植面積的40%不能繼續種植玉米,同時,氣温上升可能導致大片的熱帶稀樹草原消失,進而威脅牧民的生計,為此,到2050年,營養不良人口所佔比重預計會增加25%~90%[3]而根據南非農林漁業部長蒂娜·喬馬特·彼得森的估計,到2050年,氣候變化將使非洲農業產量下降10%~20%,糧食價格將會持續上升,很多貧困人口會陷入飢餓困境。
2.農業降低温室氣體排放。任重道遠農業不僅是氣候變化的受害者,也是温室氣體的重要排放源。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07年公佈的第四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指出,農業温室氣體排放約佔世界温室氣體總排放量的13.5%,且這一比例還在持續上升。另外,據FAO2006年的估計,僅從種植和養殖環節來看,種植業中耕地釋放的温室氣體已超過世界人為温室氣體排放總量的30%,養殖業所帶來的温室氣體排放佔世界總排放的比重則達到18%。因此,要想降低温室氣體排放,應對氣候變化,農業重任而道遠。
3.氣候智能型農業謀求“三贏”。不難發現,農業生產與氣候變化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要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妥善處理農業生產與氣候變化之間的關係。為此,2010年FAO發表題為《氣候智能型農業———與食品安全、適應和緩解相關的政策、措施及融資》的報告,正式提出了致力於實現糧食安全、氣候適應和減少排放“三贏”的氣候智能型農業,對其制度、政策選擇以及投資和融資模式做了介紹,並圍繞種植業、養殖業、林業漁業和都市農業等方面總結了一些典型案例。

氣候智能型農業主要內容

一是通過能實現協同作用和互利共贏的一體化政策選擇,解決由糧食安全、社會發展和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綜合挑戰,而且,所做出的政策選擇是由特定國家的國情、國力以及所推廣應用地區的具體社會、經濟和環境條件決定的。
二是評估不同部門及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相互關係,選取重點領域,權衡相關利益,致力於實現多重目標。再次,依靠政策、戰略、行動和激勵等要素的支撐,克服政策選擇在應用過程中的阻礙,並通過更大範圍的政策實施、金融投資和制度安排,創造有利的發展環境。在此條件下,向農户提供知識、資源金融市場等服務,以不斷改善農村民生。
三是鑑於氣候變化與農業和農村發展之間具有一定相關性,因此,要提高農業應對沖擊的能力,特別是應對與氣候變化相關的衝擊的能力,並努力減緩氣候變化。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