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民間花會

鎖定
民間花會是一種源遠流長的傳統民俗活動。早自漢代即有之,彼時稱作“百戲”,宋、元時稱“社火”,其活動內容多為高蹺、旱船、秧歌、舞獅等等。南宋范成大對它的評論是:“不可悉記,大抵以滑稽取笑。”
中文名
民間花會
性    質
傳統民俗活動
起源時間
漢代
清代以來,由於滿族統治階級及八旗庶民皆迷信神佛,從而使民間諸般花會披上了一層濃厚的佛教色彩。尤其進入晚清後,由於慈禧太后的賞識與推崇,京城內外的民間花會組織不斷擴大,種類逐年增加,技藝日臻高超,影響日趨深遠。迄今有些會種,依然活躍在北京乃至全國諸多城鎮鄉村。 絢爛多彩的民間花 [1]  會,舊京謂之“走會”或“過會”。因其從會首家出發,前往寺廟朝頂進香,總要穿街過巷,邊走邊練,故曰“走”或“過”。凡名剎開放之日即走會之日,如正月初二廣安門外五顯財神廟祭財神,三月初三東便門裏太平宮王母娘娘蟠桃聖會,四月十八日妙峯山碧霞元君誕辰,五月初十宣武門外都城隍廟城隍出巡,六月二十四日崇文門外關王廟把關(雲長)老爺磨刀,七月十五日中元節什剎海廣化寺盂蘭會等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