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氅衣

鎖定
氅衣作為中國傳統服飾中的一個品類,從東晉時期有文字記錄起,以極高的頻率出現在中國傳統文學作品當中。不同時期的氅衣的實際形態有着極大的差異,總體經歷了由短及長、由道及俗、由專稱到泛稱的發展過程 [1] 
中文名
氅衣
別    名
氅、敞衣
起源國家
中國
起源時間
約東晉
原    型
鶴氅

氅衣起源發展

東晉氅衣原始圖 東晉氅衣原始圖
氅衣作為服飾出現於記載中,最早見於《世説新語·企羨》:王恭披鶴氅裘。此時氅衣的原始形態應是如同儀仗中的“鶴氅”,因形似而得名。
唐朝時期,氅衣由毛羽製成的初始型向袍服型轉變,其一方面繼承了前朝流傳下來的披肩式鶴氅,一方面又為後世的袍服式氅衣提供了樣板。
宋朝時期,人們所認為的氅衣都已是袍服之姿。氅衣的形態應是在這一時期逐步定型的。宋人穿着氅衣的情景範圈擴大了,不用再和裘袍這樣厚重的冬裝搭配,而成了士人三季皆可的裝束。
明朝時期,一方面氅衣演化為道教有記載的法袍,正式地和道教產生了緊密的聯繫;另一方面它在民間的影響力逐漸擴大,成了民間男女老少皆可穿着的一種外披。
明清漢人氅衣圖 明清漢人氅衣圖
在清朝之前,氅衣多是屬於男性的服裝稱謂。直到清人入關後,特別是道光年後,滿人的服飾日益寬大,滿人女子所着的非正式場合的外衫因其輪廓寬鬆,特別是袖口寬大,也被混稱為氅衣,至清後期,氅衣變成了滿人女子一種便袍的專稱:首先穿着對象的性別發生了顛倒,其次這種類似漢族圓領袍服的服裝又繼承了漢服褙子開衩高至腋下的特點,已經和漢人所指的氅衣相差甚遠。在滿漢混居、禮教更為拘束的中國南部,氅衣也逐漸擺脱了性別限制 [1]  ,並且不受清代官制服飾紋樣與顏色的嚴格限制。到了晚清,這種穿着舒適、外觀華美端莊的服飾,尤其受到慈禧太后的喜歡。一時間,追求氅衣裝飾的華美和做工的精細幾乎成了後宮的一種風尚,氅衣在此時發展到鼎盛時期 [2-3]  。而這種裝飾風尚,一直到民國期間仍流行 [4] 

氅衣製作工藝

唐宋時期道袍式氅衣 唐宋時期道袍式氅衣
氅衣的原始形態是一種長度恰恰過肩、由鶴一類鳥的翎羽製成的小披肩,在領口以繫帶固定,穿着後如同肩上着了一件極短的蓑衣。
在唐朝,氅衣搭配時多另帶裘衣。這也證明了氅衣作為一種服飾配件,應仍類似較短的無帽肩部裝飾,是搭在外袍”裘衣”之外的,仍是由鳥羽製成。唐代所着的道袍就是後世氅衣的雛形,同普通外袍的區別在於其為對襟,玄色的衣襟一直延長到服裝底部,在服裝的下緣也形成等寬的鑲邊,而並無袖子。在肋下腰上的位置,左右各有一根與衣襟同色等寬的長衿帶,是單獨製作的,而不是像其他右衽衣一樣處在一個衣襟的延長處。
明朝氅衣 明朝氅衣
宋代氅衣與南北朝以來在高門氏族和文士中一直流行的大袖衫的形態發生了重疊,而“寬長曳地”且有袖是此時氅衣的特色。與之常見的搭配是綸巾華陽巾。此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氅衣其式如披風,兩側開口無袖。
明末,氅衣又開始流行起和道袍一樣的寬大袖口,也不再限制其顏色,可素可彩 [1] 
清代氅衣的形制為:直身,身長至掩足,只露出旗鞋的高底。圓領,捻襟右衽。左右開裾至腋下。雙挽舒袖,袖端日常穿用時呈摺疊狀,袖長及肘,也可以拆下釘線穿用。袖口內加飾繡工精美的可替換袖頭,既方便拆換,又像是穿着多層講究的內衣。四季穿用棉、夾、緞、紗隨所欲。與其他服飾不同的是,氅衣在兩側腋下的開裾頂端都有用絛帶、繡邊盤飾的如意雲頭,形成左右對稱的形式。衣邊、袖端則裝飾多重不同色彩、不同工藝、不同質料的繡邊、絛邊、滾邊、狗牙邊等,尤其是清代同治、光緒以後,這種繁縟的鑲邊裝飾更是多達數層 [5-6]  ,最多的時候鑲邊的面積甚至超過了衣身的面積 [7] 
辛亥革命以後,氅衣衣身和袖子逐漸變窄,鑲邊和刺繡工藝大為減少,服裝圖案的選擇上除了原有的吉祥圖案,還出現了西方花卉和幾何格紋。色彩的使用上多為質樸素雅之色,整體的服裝風格偏簡潔素雅 [7] 

氅衣文化特徵

氅衣從出現至今,幾經變化,已經完全脱離了原始的羽衣形態,並被賦予了全新的文化意義。氅衣經歷的三個形態變化所表現的階段文化特徵如下:一為東晉初始型短羽蓑型,主要受到泛神信仰的影響;二為唐宋時期羽衣道袍的重疊型,寬袍大袖,體現出儒道審美的觸合;三為明清時期由道教的鶴氅演化至民間的無袖漢人氅衣;最後清貴女氅衣,保留了氅衣的“敞”而將宗教影響降至最低 [1] 

氅衣歷史價值

清朝暗花緞團龍紋鑲如意邊氅衣 清朝暗花緞團龍紋鑲如意邊氅衣
氅衣,是傳統的漢族服飾,清道光以後始見於清宮內廷,清代內廷最初的氅衣並沒有過於繁縟的鑲邊,後來受江南民間“十八鑲”影響逐漸繁縟起來,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晚清宮廷追求生活豪華奢侈的狀況;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統治者不再將保持遊牧民族服飾特點作為立國之本和維護鞏固政權的基礎,服飾制度在政治制度中的重要性逐漸衰微。另一方面,氅衣的出現和大量使用,也反映了滿族服飾與漢族服飾文化的相互融合以及西方服飾對清代宮廷的影響 [3]  。清末,氅衣與滿族服飾特點鮮明的袍服相融合並逐漸演變成旗袍,成為中華民族服飾中的瑰寶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