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毛葉香茶菜

鎖定
毛葉香茶菜(Isodon japonicus (Burm. f.) H. Hara)是唇形科、香茶菜屬植物。多年生草本;根莖木質,粗大,向下有細長的側根。莖直立,高0.4-1.5米,鈍四稜形。莖葉對生,卵形或闊卵形,長6.5-13釐米,寬3-7釐米。圓錐花序在莖及枝上頂生,疏鬆而開展,由具5-7花的聚傘花序組成,聚傘花序具梗,總梗長6-15毫米,向上漸短,花梗長約3毫米,與總梗及序軸均被微柔毛及腺點。花柱伸出,先端相等2淺裂。花盤環狀。成熟小堅果卵狀三稜形,長1.5毫米,黃褐色,無毛,頂端具疣狀凸起。花期7-8月,果期9-10月。
分佈於中國、朝鮮和日本(北海道南部到本州、四國、九州)。在中國分佈於江蘇、河南、山西南部、陝西南部、甘肅南部及四川北部。生長於山坡、谷地、路旁、灌木叢中,海拔可達2100米。
日本傳統作為健胃藥,治療消化不良、食慾不振、腹痛等。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毛葉香茶菜
拉丁學名
Isodon japonicus (Burm. f.) H. Hara [6]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唇形目
唇形科
香茶菜屬
毛葉香茶菜
命名者及年代
(N. Burman) H. Hara,1948 [2]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毛葉香茶菜植物學史

栽培史:1960年只有山形、香川等10-40年的栽培,而有許多羣生的野生植物當時野生品的採集能滿足全部需要。1964年的採集量約32000千克,1965年的採集量約2600千克,主要產地為日本的長野、石川、富山各縣。 [3] 

毛葉香茶菜形態特徵

毛葉香茶菜
多年生草本根莖木質,粗大,向下有細長的側根。莖直立,高0.4-1.5米,鈍四稜形,具四槽及細條紋,下部木質,幾無毛,上部被微柔毛及腺點,多分枝,分枝具花序。莖葉對生,卵形或闊卵形,長6.5-13釐米,寬3-7釐米,先端具卵形的頂齒,基部闊楔形,邊緣有粗大具硬尖頭的鈍鋸齒,堅紙質,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被微柔毛及腺點,側脈約5對,斜上升,在葉緣之內網結,與中脈在上面微隆起下面十分突起,平行細脈在上面明顯可見而在下面隆起;葉柄長1-3.5釐米,上部有狹而斜向上寬展的翅,腹凹背凸,被微柔毛。 [4] 
圓錐花序在莖及枝上頂生,疏鬆而開展,由具5-7花的聚傘花序組成,聚傘花序具梗,總梗長6-15毫米,向上漸短,花梗長約3毫米,與總梗及序軸均被微柔毛及腺點;下部一對苞葉卵形,葉狀,向上變小,呈苞片狀,闊卵圓形,無柄,短於花序梗很多,小苞片微小,線形,長約1毫米。花萼開花時鐘形,長1.5-2毫米,外密被灰白毛茸,內面無毛,萼齒5,三角形,鋭尖,長約為花萼長1/3,近等大,前2齒稍寬而長,果時花萼管狀鐘形,長達4毫米,脈紋明顯,略彎曲,下唇2齒稍長而寬,上唇3齒,中齒略小。花冠淡紫、紫藍至藍色,上唇具深色斑點,長約5毫米,外被短柔毛,內面無毛,冠筒長約2.5毫米,基部上方淺囊狀,冠檐二唇形,上唇反折,先端具4圓裂,下唇闊卵圓形,內凹。雄蕊4,伸出,花絲扁平,中部以下具髯毛。花柱伸出,先端相等2淺裂。花盤環狀。成熟小堅果卵狀三稜形,長1.5毫米,黃褐色,無毛,頂端具疣狀凸起。花期7-8月,果期9-10月。 [4] 

毛葉香茶菜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朝鮮和日本(北海道南部到本州、四國、九州)。在中國分佈於江蘇、河南、山西南部、陝西南部、甘肅南部及四川北部。生長於山坡、谷地、路旁、灌木叢中,海拔可達2100米。野生於稍乾燥、陽光充足的山地。 [3-4] 

毛葉香茶菜繁殖方法

可用種子繁殖和分株繁殖。種子繁殖可用直播和移植方法。10下旬至11月中旬將花穗部割取後用手揉搓,經過篩選和風選的種子可貯藏於屋內。種子的發芽年限不明,但最好用前一年採集的新鮮種子。 [3] 
在平均氣温10℃左右的3月下旬至4月中旬,每10平方米灑0.7-1千克石灰肥,耕深20釐米左右。苗牀寬1米,薄長方形,施底肥後,其上墊土,作15釐米左右高的牀。毛葉香茶菜的種子細小,因此牀面要整平,並將種子與細砂混勻撒播或在行距10-15釐米的播條上條播。播種後薄薄地覆一層土,上面再蓋藁草或稻殼以防種子的乾燥和流失。在恆温器內(24-26℃)的平均發芽數為4天,在藥用作物中屬發芽快的品種。氣温10℃即需10-14日才金部發芽。播種後經過2-3次間苗並施追肥。苗圃每10公頃需要苗牀15-20平方米,種子量80-100毫升。 [3] 
施肥例如下:
  1. 底肥:堆肥20千克/10平方米,過磷酸鈣0.7千克/10平方米,硫酸鉀0.2千克/10平方米。 [3] 
  2. 追肥:尿素0.1千克/10平方米,分2-3次施肥。 [3] 

毛葉香茶菜栽培技術

毛葉香茶菜定植

全部發芽後約60日,真葉5-6葉,株高達15釐米時為適合定植時期,最遲應在6月下旬定植完。整地:在將石灰全面灑下後粗翻、碎土、整平,挖80釐米間隔的施肥溝並施入底肥(見施肥項)作高10-15釐米的畦。選生長整齊的苗,株距40-50釐米,每穴植2-3支。 [3] 

毛葉香茶菜管理

需特別管理。在莖葉繁茂的7月上旬除兩次草;在第1次收穫後的8月中旬,結合中耕除一次草。 [3] 
施肥:該植物吸肥性強,由於收穫莖葉,每年可收穫兩次,連續栽培數年,因此應適當施肥。重點放在氮肥,在火山灰土那樣磷酸吸收程度高的地區應多施磷酸肥。下面是施肥例:(也可以容易入手的自給肥料代用。) [3] 
  1. 底肥:堆肥2000千克/10公頃,過磷酸鈣20千克/10公頃,氯化鉀2千克/10公頃。 [3] 
  2. 追肥:尿素15千克/10公頃(第1次收穫前施兩次,以後施1次。即分3次施用)。第2年以後堆肥施半量,其他肥施等量,年年施肥。 [3] 

毛葉香茶菜主要價值

日本傳統作為健胃藥,從中分離出苦味成分延命素(Enmein C10H26O6),有抑制腫瘤細胞生長中抑菌作用。 [4]  治療消化不良、食慾不振、腹痛等。 [3] 

毛葉香茶菜保護現狀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