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毛稈野古草

鎖定
毛稈野古草(學名:Arundinella hirta (Thunb. ) Tanaka)禾本科野古草屬多年生草本。根莖較粗壯,被淡黃色鱗片,稈直立,質稍硬,被白色疣毛及疏長柔毛,後變無毛,節黃褐色,密被短柔毛。葉鞘被疣毛,邊緣具纖毛;上緣截平,具長纖毛;先端長漸尖,兩面被疣毛。花序柄、主軸及分枝均被疣毛;較粗糙,具疏長柔毛;先端漸尖,具3-7脈,第一小花雄性,內稃略短;第二小花長卵形,無芒,花果期8-10月。多生於海拔1 000米以下的山坡、路旁或灌叢中。 [1] 
中文名
毛稈野古草(擬)
拉丁學名
Arundinella hirta (Thunb. ) Tanaka
別    名
野古草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單子葉植物綱
禾本目
亞    目
須葉藤亞目
禾本科
野古草族
野古草屬
亞    屬
野古草亞屬
分類系統
恩格勒系統,1964

毛稈野古草形態特徵

毛稈野古草
毛稈野古草(11張)
多年生草本。根莖較粗壯,被淡黃色鱗片,鬚根直徑約1毫米。稈直立,高90-150釐米,徑2-4毫米,質稍硬,被白色疣毛及疏長柔毛,後變無毛,節黃褐色,密被短柔毛。葉鞘被疣毛,邊緣具纖毛;葉舌長約0.2毫米,上緣截平,具長纖毛;葉片長15-40釐米,寬約10毫米,先端長漸尖,兩面被疣毛。圓錐花序長15-40釐米,花序柄、主軸及分枝均被疣毛;孿生小穗柄分別長約1.5毫米及4毫米,較粗糙,具疏長柔毛;小穗長3-4.2毫米,無毛;第一穎長2.4-3.4毫米,先端漸尖,具3-7脈,常為5脈;第二穎長2.8-3.6毫米,具5脈;第一小花雄性,長3-3.5毫米,外稃具3-5脈,內稃略短;第二小花長卵形,外稃長2.4-3毫米,無芒,常具0.2-0.6毫米的小尖頭,基盤毛長1-1.6毫米,約為稃體的1/2。花果期8-10月。 [2-3]  [1]  [4] 

毛稈野古草生長環境

多生於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坡、路旁或灌叢中。 [1] 

毛稈野古草分佈範圍

產江蘇、江西、湖北、湖南等省;蘇聯遠東地區、朝鮮、日本也有。 [1] 

毛稈野古草主要價值

幼嫩植株可作飼料;根莖密集,可固堤,也可作造紙原料 [3]  [1] 

毛稈野古草本種提示

過去常將本種與野古草Arundinella anornala Steud. 混為一種,認為稈和花序柄無毛的Arundinella anornala Steud.不應獨立成種,實際上Arundinella anomala Steud.的染色體2n=34,36,而Arundinella hirta(Thunb.)Tanaka的染色體2n=28,56。我們認為根據上述情況,把二者區分開更符合客觀實際。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