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毛禮鎂

鎖定
毛禮鎂(1929.6—2010.6),女,小名愛玉,江西吉安人。系江西吉水龍城毛氏始祖毛讓第32世後裔,裕元巷創始人毛仁炬孫女,兄妹排行第三。生前為江西省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戲曲表演學會常務理事、民盟成員,著名戲曲史家、儺史專家及道教學者。
中文名
毛禮鎂
別    名
愛玉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29年6月
逝世日期
2010年6月9日
畢業院校
南昌大學
職    業
教師
主要成就
戲曲史研究
出生地
江西吉安
代表作品
江西廣昌孟戲研究 江西儺及目連戲
性    別

毛禮鎂人物經歷

1950年畢業於南昌大學教育系。大學畢業後,初任高中、大專教師。1962年轉入江西省文藝界從事戲劇工作,曾任江西省贛劇團編導、研究人員及戲劇刊物編輯,從事戲劇創作、評論和研究,與其夫君、資深戲曲史家流沙琴瑟和鳴,共同研究江西戲曲史、儺及宗教科儀,研究重點放在江西廣昌孟戲、江西儺及目連戲、江西道教科儀方面。1985年在江西省藝術研究所從事戲曲研究工作,被評為副研究員。離休後仍從事戲曲及儀式劇研究工作。為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戲曲表演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戲曲學會理事、中國儺戲學研究會理事及台灣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祭祀儀式劇”特約研究員。2010年6月9日,因突發性心臟病,在南昌病逝,享年81歲。
在長達三十多年的學術生涯中,多次參加各種學術會議,受邀出席過十餘次在海內外舉辦的國際性目連戲、儺文化、客家文化等藝術研討會。主要有: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的國際儺文化研討會;四次赴台灣參加在台灣大學、台灣新竹清華大學的研討會;上海復旦大學舉辦的中日戲劇比較討論會;山西大學、山西師範大學舉辦的儺文化國際研討會;還應邀赴日本參加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學術交流會並發表論文《明代五種儺神考》。一生勤於筆耕學術成果豐碩。在國家級、省部級學術刊物及報刊雜誌發表戲劇評論、表演、史論等百餘篇。

毛禮鎂個人作品

毛禮鎂在日本、台灣發表了《明代五種儺神考》、《弋陽腔的目連戲》、《高淳陽腔目連戲辨》、《贛西北祭祖儺由來及其儀式活動》、《淨明道科儀與高安民俗及戲曲》等重要論文,受到國內外學者關注。
所出版學術專著有《江西廣昌孟戲研究》、《江西儺及目連戲》、《江西省萬載縣潭埠鄉池溪村漢族丁性的‘跳魈’》、《江西高安縣淨明教科儀本彙編》等數部。其中《江西廣昌孟戲研究》從“戲班傳承關係”、“戲神”、“音樂唱腔”、“舞台語言”等多方面對流傳在江西廣昌的兩種孟戲進行鈎沈,包括對40多個曲牌以及角色行當與表演、民情風俗與祭祀的考察分析,論證了廣昌孟戲高腔中含有海鹽腔,或者説已經江西化了的海鹽腔。
中國戲曲學院院長、著名戲曲史家周育德認為,毛禮鎂的研究是對該領域內“一直收效甚微”的研究現狀的一大突破,也是廣昌孟戲研究的總結性成果。而文化部研究員、四川省川劇藝術研究院副院長杜建華在讀了《江西儺及目連戲》一書後,也給予了高度評價,他指出,毛禮鎂關於目連戲、儺文化的著述,打破了以一省一地遺存為研究對象的藩籬,以宏觀鳥瞰式地整體把握,對中國戲曲高腔系統不同劇種的目連戲作打通研究,顯示出作者廣博的文化積累和紮實的學術功力。
他特別強調,儺文化資源的古老與種類的繁多令人眼花繚亂,而《儺》書卻給我們梳理出一個清晰的江西儺文化發展衍變的歷史軌跡,闡明瞭我國儺文化研究中一些前人未能徹底解決的疑難問題,從而使這部著作具有了無可替代的開創性、數據性和學術價值。
還參與《中國戲曲志·江西卷》中“劇種志”的撰寫。1997年,獲文化部“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科研成果二等獎。在國內外有較高的學術影響。其研究方法注重田野調察,廣泛深入鄉村僻壤,掌握第一手資料,然後結合文獻進行考證探析,使得其研究有論有據,論證紮實。
由於學術成果輝煌,個人事蹟被收入《世界名人錄》(中國國際交流出版社出版),《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國人事出版社出版),《中國戲劇家大辭典》(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