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毛瑟C96

(軍事武器槍械)

鎖定
毛瑟C96手槍(Broomhandle Mauser / Mauser C96),又稱駁殼槍,是一種由毛瑟在1896年推出的半自動手槍,因其槍套是一個木製的盒子,所以在中國稱為“20響”、“盒子炮”或“匣子槍”。
中文名
毛瑟C96手槍
外文名
Mauser C96
別    名
駁殼槍
盒子炮
20響
別    名
匣子槍
生產時間
1896年
口    徑
7.63mm
服役時間
1897年1月9日
重    量
1.25Kg
主要使用國
德國中國
毛瑟C96手槍 毛瑟C96手槍

毛瑟C96技術參數

毛瑟C96手槍 毛瑟C96手槍
例:德國M1896式7.63mm毛瑟半自動手槍
產品名稱:毛瑟M1896式7.63mm手槍(Mauser M1896 7.63mm Pistol)
生產單位:德國奧伯恩多夫-毛瑟有限公司(Mauser-Werke_Oberndorf_GmbH,DE)
現 狀:停產
用 途:殺傷近距離有生目標
性能數據:
口徑---- 7.63mm
初速----427m/s
自動方式----槍管短後坐式
發射方式----單發
供彈方式----彈倉
容彈量----10發
全槍長----311mm
槍管長----140mm
全槍質量(不含彈匣)----1.25kg
配用彈種----7.63x25mm毛瑟手槍彈
結構特點:採用槍管短後坐式工作原理,彈倉供彈

毛瑟C96發展

毛瑟C96研發

毛瑟C96手槍 毛瑟C96手槍
最初的毛瑟槍是德國毛瑟兵工廠的菲德勒三兄弟(Fidel、Friedrich、Josef Feederle)驚奇於博查特C93半自動手槍的短後坐力原理,而利用工作空閒時間設計出來。毛瑟C96的槍口槍彈初速度達到了425米/秒,已接近當時普通步槍的水平。 [1]  後來毛瑟兵工廠的老闆認為此槍具有極高市場和軍用價值,就申請了專利。
雖然短後坐力原理提高了槍彈速度,但也使大量火藥在槍口爆燃,槍口上跳問題嚴重;其次,它的全槍能量匹配不合理,力矩偏下,使用起來笨重費力;再者,毛瑟C96的彈匣前置,導致全槍體積過大,作為步槍又威力太小,而手槍主要是配備給德軍軍官和炮兵的,毛瑟C96自然不及精緻小巧的魯格P08手槍那麼有吸引力。在一戰中,德國軍方僅僅是象徵性地訂購了一批毛瑟C96作為魯格手槍的補充使用。

毛瑟C96一戰中至二戰前

毛瑟兵工廠生產毛瑟C96一直希望讓德國軍隊能裝備此槍,一次大戰期間德國陸軍訂購了150,000支9毫米口徑的C96,在戰爭結束前毛瑟兵工廠交付了135,000支給德國陸軍,但這僅是德國陸軍正式裝備此槍的唯一記錄。
一戰後,作為防衞武器的手槍並不在對華武器禁運的行列中,於是絕大多數被歐洲人看不起的毛瑟C96被大量出口到中國。而作為為數不多的選擇,堅固耐用的毛瑟C96在中國成為不少軍隊的中堅力量。中國工農紅軍和八路軍的軍官也選配這種槍,打響南昌起義第一槍的起義部隊總指揮朱德用的就是一支駁殼槍。
毛瑟M1932手槍 毛瑟M1932手槍
1931年,毛瑟兵工廠對毛瑟C96進行升級,改進槍擊機構使其可連發,並配備20髮長彈匣,此舉正是針對中國市場。

毛瑟C96二戰中

中國造毛瑟C96手槍
中國造毛瑟C96手槍(21張)
有意思的是,中國軍人使用了平放射擊動作,簡單化解了槍口上跳問題,並以此來掃射。在抗戰電影《平原游擊隊》中,李向陽攜帶兩支毛瑟C96,一支用於精準射擊,另一支磨平準星(便於拔槍)別在腰間。在重武器嚴重不足的游擊戰中,這種槍成為抗日遊擊隊得心應手的殺敵利器。
從問世到停產,毛瑟公司共生產了100餘萬支毛瑟C96,其中70%銷往中國,而中國的仿製量更是幾倍於此。毛瑟C96在中國獲得巨大成功。二戰後,絕大部分單動式手槍被更安全聯動式手槍取代,毛瑟C96也退出了歷史舞台。

毛瑟C96歷史意義

費德勒三兄弟雖然和喬治·魯格一樣改進了博查特C93手槍,但是毛瑟C96卻並未像魯格P08一樣在歐洲大陸取得成功。但是毛瑟C96系列手槍可稱得上是短後坐力原理手槍中的經典,其設計理念至今值得借鑑,在中國的十四年抗日戰爭中有着不可磨滅的功勞。
魯格P08 魯格P0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