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比甲

(中國傳統服飾)

鎖定
比甲是一種無袖、無領的對襟兩側開叉及至膝下的馬甲,其樣式較後來的馬甲要長,一般長至臀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長,離地不到一尺,又叫做“背心”。流行於元、明兩朝 [1] 
比甲是由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的皇后弘吉剌·察必設計並製作 [2]  ,元朝建立初,為皇帝所穿,進入中原地區後,開始普及於民間;明朝中期,形成風氣;清朝中後期,開始不常見 [1] 
中文名
比甲
別    名
背心
起源國家
中國
起源時間
元朝
創始人
弘吉剌·察必

比甲起源發展

弘吉剌·察必縫製比甲 弘吉剌·察必縫製比甲
比甲是由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的皇后弘吉剌·察必設計並製作 [2]  。據《元史·卷一一四·后妃傳·世祖後察必傳》載:“(後)又制一衣,前有裳無衽,後長倍於前,亦去領袖,綴以兩襻,名曰‘比甲’,以便弓馬,時皆仿之 [3]  。”比甲初為皇帝常服的一種,後來才普及於民間,轉化為一般女性服飾。比甲在元朝並不多見 [4] 
明朝中期,比甲形成穿着風氣,大多也是青年婦女所穿着。《西遊記》第二十三回:“(那婦人)穿一件織錦官綠紵絲襖,上罩着淺紅比甲 [5]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胡大姑》:“視之,不甚修長;衣絳紅,外襲雪花比甲 [6]  。”等文學作品中有記載。明末清初,比甲的形制越來越短 [4]  。清朝中後期,除了家中老婦人怕冷穿棉比甲外,其他漸開始不常見 [1] 

比甲製作工藝

比甲形制款式

清朝宮燈紋樣比甲 清朝宮燈紋樣比甲
元朝時期,比甲無袖、無領,對襟兩側開叉及至膝下,衣服的後片比前片長,兩側的開叉處各綴兩個用線做的扣子,一般長至臀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長,離地不到一尺。設計之初是為了騎馬時方便,前胸後背不受涼而胳膊可以活動自如 [2] 
明朝時期,比甲與無袖褙子相似,比褙子小一些 [2]  。兩襟緣飾比褙子短,稱為沿邊 [7]  。外形較修長,對襟,圓領或直領,前後左右四開裾,長與衫、襖齊,領、袖籠、裾和擺處鑲滾花邊 [4] 
清朝時期,比甲款式有對襟、大襟,圓領、直領、盤領及交領,無袖或短袖,長至臀或膝,有的長到離地三寸 [4] 

比甲面料圖案

明朝時期,比甲有單有夾,衣料多用絲綢,也可用絲、棉交織的雲布、絲布和焦布。圖案一般採用寫生花卉 [7]  。色彩上,多為紫、綠、桃紅及各種淺淡色,大紅、鴉青、黃色等豔麗顏色,只有皇家貴族使用 [8] 
清朝時期,比甲用多色彩線繡出鳳鳥牡丹、江崖海水、八寶蝴蝶等圖案,袖籠、領緣出加飾鑲滾刺繡 [4] 
明孝靖皇后無袖方領升龍紋、壽字紋刺繡比甲 明孝靖皇后無袖方領升龍紋、壽字紋刺繡比甲

比甲文化特徵

文化涵意
清朝對鳳紋比甲 清朝對鳳紋比甲
元朝時期,蒙古族女子喜歡在比甲上加以金繡,罩於衫、襖外,顯得俏麗瀟灑。明清時期,比甲不僅具有經濟實惠的優點,而且穿在身上能使女子身材在視覺上變細,有苗條嫵媚之感。此外,比甲的裝飾花紋具有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裝飾特點,簡約演繹了明朝女服的芳華之美 [7] 
穿着搭配
比甲是外穿服裝,內襯衫襖,下着長裙。內外服裝的配色,主要着眼於比甲和裙子。為了突出比甲的色彩效果,上身所穿衫、襖在多數情況下都是素色的 [7] 

比甲歷史價值

《燕寢怡情》中穿着比甲的女子 《燕寢怡情》中穿着比甲的女子
在中國服飾流行史上,比甲是一種承上啓下的服裝。它與隋唐時期的半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裲襠衫有着一定的淵源關係,而後世的馬甲形成也由此而來。因此在中國服裝演變發展的過程中,比甲有其特殊的歷史地位 [7] 
比甲與衫、襖、裙的色彩搭配是否和諧統一,常常成為文人作品中的主題 [4]  。如在《金瓶梅》中,第十一回,“潘金蓮和孟玉樓在八月中秋乍寒還暖季節,二人家常都穿着白紗衫兒,銀紅比甲,挑線裙子”。第二十四回,也是元宵夜,潘金蓮等帶着一幫年輕女子在月光下走百病,“都是白續襖兒,遍地金比甲,頭上珠翠堆滿,粉面朱唇 [9]  。”
參考資料
  • 1.    王志豔主編.服飾[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09:148-149
  • 2.    宋清玉.中國歷史全知道[M]: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14-11:325
  • 3.    陸澹安編著(原中華上編版).小説詞語彙釋[M]:中華書局,1964:115
  • 4.    廖軍,許星.中國設計全集 第5卷 服飾類編 衣裳篇[M]:商務印書館,海天出版社,2012-10:140
  • 5.    曾上炎.西遊記辭典[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11:17
  • 6.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 釋義+解詞+拼音 無障礙閲讀 精裝版[M]:北京教育出版社,2017-11:238
  • 7.    戴仕熊.服飾文化沙龍[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7-12:169-170
  • 8.    魚麗.最美中國叢書:最美的服飾[M]: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2-12:104-106
  • 9.    竺小恩. 從《金瓶梅》看晚明女子服飾風尚[J]. 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9, 18(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