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殼(拼音:ké、qiào)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3]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殼指物體的堅硬外皮,文讀念qiào,白讀念ké。 [1] 
説文解字》殼(殻)作“㱿”。傳統寫法又作“殼”,1965年公佈的《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以“殻”為正。 [1] 
中文名
拼    音
ké、qiào
繁    體
部    首
士、幾
五    筆
FPMB(86);FPWB(98) [6] 
倉    頡
QBHN [6] 
鄭    碼
BWQD [6] 
筆    順
橫、豎、橫、點、橫鈎、撇、橫折彎鈎
字    級
一級(編號:0650) [3] 
平水韻
入聲·三覺 [4] 
總筆畫
3+4、2+5(部首+部首外)
四角碼
4021₇
統一碼
58F3 [6] 
注音字母
ㄎㄜˊ,ㄑㄧㄠˋ
造字法
會意字(存疑)
字形結構
上中下結構
異體字
㱿、殼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殼”繁體作“殻”,“殻”由異體字“殼”省寫而來,而其初文又是“㱿”字。
㱿,甲骨文作圖1-8,這些字主要作人名。對於其本義,李孝定説:“〔圖1〕為樂器,㱿為鼓樂之象……《説文》訓從上擊下,即為鼓肖之意所引申。”即甲骨文“㱿”是手持鼓槌作打擊狀。小篆規範了筆畫作圖9。《説文解字》認為“圖B”是牀帳,在字中充當聲符,是根據變化了的小篆字形所作的解釋。
《説文》又説:“一曰,素也。”這似乎與“從上擊下”是不相干的另一個意義。其實不然。桂馥《説文義證》:“字書㱿,外堅也。《詩·伐檀》‘不素餐兮’。《傳》雲:‘素,空也。’”李孝定説:“一訓素,則由樂器之意所引申,蓋樂器中空也。”《玉篇·殳部》:“㱿,物皮空。”恰恰是對“素”義的進一步説明。
“㱿”今讀què,又讀qiào。在《廣韻》中,“㱿”除了《説文》的兩個釋義,又增加了“皮甲”的意義,即堅硬的外皮,這恰恰是當代“殼(殻)”字的意義。“皮甲”與“物皮空”的意義似乎是對立的,但又是有聯繫的,因為沒有外面的皮甲,也就不存在中空,物體的皮甲與中空部分是相互依存的。般由表示“物皮空”到表示“皮甲”,是將字義(詞義)的重心由一方轉到了相反的另一方。正如“亂”最初訓“治”一樣,這在訓詁學上叫做“反訓”,《列子·黃帝》:“不覺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隨風東西,猶木葉幹(幹)㱿。竟不知風乘我邪,我乘風乎?”此“㱿”字即“皮甲”義。
《集韻》將釋“皮”的殻字歸入屋韻,同時在上聲講韻出現了“殻”字,釋為“堅固”,這可能是“殻(㱿)”字“皮甲”義的引申(而後來的字書都説“殼”同“㱿”)。事實上,表示“皮甲”義的“殼”字早已出現,在文獻中與“㱿”字同時使用。如上引《列子·黃帝》“㱿”一本作“殼”。又如漢代張衡《思玄賦》:“玄武(按指龜)縮於殻中兮,騰蛇蜿而自糾。”晉代張協《七命》:“析龍眼之房,剖椰子之殼。”
“殼”字的讀音情況比較複雜。首先,“皮甲”義的“㱿”和“殼”在字書、韻書中所歸韻部不同,有覺韻、屋韻、藥韻三類。這可能是在語音發展過程中,讀音不穩定所致。此三韻的“殼”字聲母均為溪母,三個韻都是入聲,收k韻尾,實際讀音的差別並非很大。
其次,殼今音讀qiào,但在口語中又讀ké。這種文、白二讀的現象在漢語中是常有的。現《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規定,凡書面語中的“殼”都讀qiào,如地殼、介殼、軀殼、金蟬脱殼。口語中的“殻”都讀ké,並經常兒化,如貝殼兒、腦殼兒、彈殼兒。又如“卡殼兒”指槍膛、炮膛裏的彈殼退不出來,比喻辦事遇到困難暫時停頓,或比喻説話中斷,説不出來。
“殼”後來省一橫作“殻”,見《篇海類編·器用類·殳部》。
清代字書《字彙補》中就有簡體“殼”。是由“殻”字省寫而來。民國時期於1935年頒佈的《國音常用字彙》和1935年公佈的《簡體字表(第一批)》都將“殼”字收入。新中國成立後的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確定以“殼”作為規範的簡化字,並以“殻”為繁體字標準 [13]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qiào
名詞
堅硬的外皮
shell
漢·張衡《思玄賦》:“玄武縮於殼中兮,騰蛇蜿而自糾。”
晉·張協《七命》:“析龍眼之房,剖椰子之殼。”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自言自語》:“老螃蟹覺得不安了,覺得全身太硬了,自己知道要蜕殼了。”
地殼;甲殼;軀殼;介殼;金蟬脱殼
義同殼“(qiào)”,用於口語
外殼;蛋殼;貝殼
(表格信息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5]  《辭海》 [2]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三】【殳部】苦角切
從上擊下也。一曰素也。從殳𡉉聲。𡉉,苦江切。 [8] 

説文解字注

“從上擊下也”注:從上擊下,正中其物,確然有聲。
“從殳,𡉉聲”注:苦角切,三部。凡榖、穀、轂字以為聲。大小徐皆雲:“𡉉,口江切。”今《廣韻·四江》無,𣪊在三部,則𡉉古音亦在三部可知。音轉讀如韜,土刀切。
“一曰素也”注:素謂物之質,如土壞也。今人用腔字,説文多作空。空與㱿義同,俗作殻,或作㲉。吳會閒音哭,卵外堅也。 [9] 

康熙字典

【辰集下】【殳部】 㱿
《唐韻》苦角切。《集韻》《韻會》克角切,並音確。《説文》:從上擊下也。一曰素也。
又《玉篇》:物皮空也。《列子·黃帝篇》:木葉幹㱿。
又卵甲亦曰㱿。仲長統《述志詩》:飛鳥遺蹟,蟬蜕亡㱿。或作殻。
又《集韻》空谷切,音哭。《正韻》:乞約切,音卻。義並同。
又《集韻》黑角切,與嗀同。歐貌。《左傳·哀二十五年》:臣有足疾,若見之,君將嗀之。或省作㱿。
又葉丘𠋫切,音寇。張載《七命》:析龍眼之房,剖椰子之㱿。芳旨萬選,承意代奏。
《韻會》作𣪊。
【補遺·醜集】【士部】殼
《字彙補》:殻字省文。《馮仲好集》序:人之所以有生者,𤢜軀殼也。 [7]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58F3;下:U+6BBB) 字形對比(上:U+58F3;下:U+6BBB)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士”窄,“冖”扁,“幾”寬、大。“士”,居上居中,豎筆在豎中線。“冖”,㇖(橫鈎)的橫段在橫中線。“幾”居下半格,略偏左,乙(橫折彎鈎)的豎彎鈎段沿豎中線下行右彎鈎出,鈎尖與“冖”右端垂直對齊。 [14]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㱿
㱿
入聲
四覺
開口呼
次清
苦角切
kʰɔk
集韻
㱿
㱿
入聲
四覺

開口呼
次清
克角切
kʰɪɔk
增韻

入聲





克角切

中州音韻

入聲作上聲
蕭豪





葉巧

洪武正韻

入聲
六藥


次清
乞約切
k‘iak
分韻撮要
陰入
第十剛講降角
(參考資料:漢典 [10-11]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ʰye
51
去聲
文讀
kʰɤ
35
陽平
白讀
tɕʰiau
51
去聲
白讀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ʰye
213
陰平
文讀
kʰɤ
213
陰平
白讀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ʰyo
21
陰平
文讀
kʰɤ
21
陰平
白讀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kʰo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kʰo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kʰɐʔ
4
入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kʰaʔ
4
入聲

晉語
太原
kʰə
2
陰入
文讀
kʰa
2
陰入
白讀
吳語
蘇州
kʰoʔ
4
陰入

吳語
温州
kʰo
323
陰入

湘語
長沙
kʰo
24
入聲

湘語
雙峯
kʰʊ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kʰɔk
5
陰入

客家話
梅縣
hɔk
1
陰入

粵語
廣州
hɔk
33
下陰入

粵語
陽江
hɔk
21
下陰入

閩語(閩南片)
廈門
kʰak
32
陰入

閩語(閩南片)
潮州
kʰak
21
陰入

閩語(閩東片)
福州
kʰœy
23
陰入

閩語(閩北片)
建甌
kʰa
24
陰入
文讀
kʰu
24
陰入
白讀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2] 
參考資料
  • 1.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2005.12:392
  • 2.    陳至立,夏徵農.《辭海》縮印本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1029
  • 3.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9-29]
  • 4.    平水韻 三覺 殼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2-09-29]
  •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732,1047
  • 6.      .漢典[引用日期2023-10-12]
  • 7.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78,534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426
  • 9.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444
  • 10.    殼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3-10-12]
  • 11.    殼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3-10-12]
  • 12.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5
  • 13.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446-447
  • 14.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84-18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