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蟬脱殼

(漢語成語)

鎖定
金蟬脱殼(拼音: jīn chán tuō qiào)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漢語成語,最早出自《謝天香》。 [3-4] 
“金蟬脱殼”本意是寒蟬在蜕變時,本體脱離皮殼而走,只留下蟬蜕還掛在枝頭;後比喻製造或利用假象脱身,使對方不能及時發覺;或比喻事物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一般在句子當中充當謂語、賓語、定語。 [2-3] 
中文名
金蟬脱殼
外文名
a cicada casting off its skin -- to do a quick change
拼    音
jīn chán tuō qiào
近義詞
緩兵之計、瞞天過海
反義詞
甕中捉鱉 [1] 
語    出
《謝天香》
注    音
ㄐㄧㄣ ㄔㄢˊ ㄊㄨㄛ ㄑㄧㄠˋ

金蟬脱殼成語出處

元·關漢卿《謝天香》第二折:“便使盡些伎倆,千愁斷我肚腸,覓不的個金蟬脱殼這一個謊。” [4] 
後人由此提煉出成語“金蟬脱殼”。

金蟬脱殼成語故事

三國時期,諸葛亮六次攻打中原,但都沒有成功。在最後一次進攻中原時,他因為過度勞累,病情加重,不幸病死於軍中,為了不使蜀軍在退回漢中的路上遭受損失,諸葛亮在臨終前偷偷告訴姜維安全退兵的辦法,姜維聽從諸葛亮的吩咐,在諸葛亮死後,對外嚴密封鎖諸葛亮去世的消息。他帶着諸葛亮的靈柩。秘密率領軍隊開始撤退。當時,與蜀軍作戰的敵人是魏國軍隊,魏軍首領司馬懿派軍隊跟蹤蜀軍,發現蜀軍撤退的跡象,便派軍隊迅速追擊。 [3] 
在這之前,姜維命令工匠模仿諸葛亮的樣子,雕了一個木頭人,木頭人手裏也拿着羽毛扇,穩穩地坐在車上。路上,姜維又派部下楊儀率領部分人馬大張旗鼓,假裝向魏軍發動進攻。魏軍遠遠地望着蜀軍,走得非常整齊,而且大張旗鼓,又見坐在車中的諸葛亮指揮若定,不知道蜀軍又要耍什麼花招,因而不敢輕舉妄動。 [3] 
司馬懿一向知道諸葛亮“詭計多端”,非常懷疑這次退兵又是一個誘敵之計,於是命令軍隊往後撤退,靜靜觀察蜀軍的動向。姜維馬上趁司馬懿退兵的大好時機,指揮主力軍隊,迅速轉移,安全撤回到漢中。等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已經去世後,想再進兵追擊蜀軍時,已經來不及了。 [3] 

金蟬脱殼成語寓意

金蟬脱殼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撤退和轉移,這種撤退和轉移一般是在十分緊急的情況下進行的,稍有不慎,就會帶來滅頂之災。這就需要冷靜地觀察、認真地分析形勢,準確地做出判斷,然後堅決果斷地採取行動。謀成於密,而敗於泄。金蟬脱殼的整個過程要在敵人不知不覺中進行,絕不能露出半點破綻。運用此計,關鍵在於“脱”。 “脱”在本計中,主要有兩種含義:一是脱身。為了擺脱困境,先把“外殼”留給敵人,自己脱身而去。留給敵人的“外殼”是一個虛假的外形,對我方的實力影響不大,卻能給敵人造成錯覺。二是分身。在遇到兩股敵人時,為避免腹背受敵,可以對原來的敵人虛張聲勢,使其不敢輕易來犯,而暗中抽調主力去攻擊後來之敵;待後來之敵被消滅後,再返回來進攻原來的敵人。另外,運用此計一定要選好時機。一方面, “脱殼”不能過早。只要存在勝利的可能,就應繼續下去,直到萬不得已時才可“脱殼”而去;另一方面, “脱殼”也不能過遲。在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多停留一分鐘,就會增加一分的危險,減少一分生還的希望。 [2] 

金蟬脱殼成語用法

成文用法
“金蟬脱殼”本意是寒蟬在蜕變時,本體脱離皮殼而走,只留下蟬蜕還掛在枝頭;後比喻製造或利用假象脱身,使對方不能及時發覺;或比喻事物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一般在句子當中充當謂語、賓語、定語。 [3]  [2] 
運用示例
明清·無名氏《三十六計》第二十一計:“存其形,完其勢;友不疑,敵不動;巽而止蠱。” [3]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七回:“如今便趕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個‘金蟬脱亮’的法子。” [3] 
參考資料
  • 1.    金蟬脱殼  .漢典[引用日期2019-11-09]
  • 2.    (春秋)孫武.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北京:天地出版社,2017.05:162-163
  • 3.    李建軍,王瑾紅.中國智謀成語故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8.11:113-114
  • 4.    王濤.中國成語大辭典 袖珍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2008.04: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