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歲暮到家

(清代蔣士銓詩作)

鎖定
《歲暮到家》是清代詩人蔣士銓的詩作。此詩旨在表現骨肉親情。詩中通過描述久別回家的遊子與母親相見時的情景,頌揚了母愛的深厚和偉大。全詩筆觸細膩,用語傳神,詩人運用白描的手法,藉助衣物、語言、行為和心理活動,具體化、形象化表現了母子之間的深情。
作品名稱
歲暮到家
出    處
忠雅堂集
作    者
蔣士銓
創作年代
清代
作品體裁
五言律詩
字    數
40

歲暮到家作品原文

歲暮到家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
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1] 

歲暮到家註釋譯文

歲暮到家詞句註釋

⑴及辰:及時,正趕上時候。這裏指過年之前能夠返家。
⑵寒衣針線密:用唐孟郊遊子吟》詩意:“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⑶低徊:遲疑徘徊,指慚愧不安的心情。愧人子:有愧於自己作兒子的未能盡到孝養父母的責任,反而惹得父母為自己操心。
⑷風塵:這裏指的是旅途的勞累苦辛。 [2] 

歲暮到家白話譯文

愛子之心是沒有窮盡的,最高興的事莫過於遊子及時歸來。
縫製寒衣的針腳密密麻麻的,家書裏的字跡墨痕像新的一樣。
看見兒子瘦了母親心疼,呼叫着我的名字細問旅途的艱難。
母親啊,兒子已經愧對您了,不會忍心訴説漂泊在外所受的風塵。 [3] 

歲暮到家創作背景

蔣士銓於清高宗乾隆十一年(1746)春出遊,登匡廬及饒、贛諸山,還鉛山應童子試,又過廬陵、撫州、建昌等地,風塵僕僕,於歲暮趕回江西居地鄱陽。這首詩寫的是蔣士銓到家與其母親團圓時驚喜中含傷感的真實場景。 [4-5] 

歲暮到家作品鑑賞

歲暮到家整體賞析

母親對子女的愛心如天地般寬闊,與歲月一樣悠長。遊子在外,時時牽動着母親的心;遊子歸家,又往往使母親倍生愛憐之情。“無盡”是對母親愛心的集中概括和極度讚美。母子之間的情絲,是任時間流逝、地域交換也撕扯不斷的,而詩人初踏人生旅途,乍感世態炎涼,回味那純真的母愛,自然更會發出“無盡”之嘆。遊子車馬困頓、四處奔波了一年,終於在舊年新歲交替之時,迴歸家中與親人團聚。能讓疲乏的身心,重被母受的温馨,怎不令人“喜”出望外。“及辰”道出詩人如期到家、得償歸願後的欣慰心情。首兩句直抒胸臆,以母親之“愛”、歸家之“喜”作為全詩感情發展的開端。
這首詩着意表現的母子情,並沒有停留在單純、抽象的敍寫上,而更藉助衣物、語言、行為和心理活動等使之具體化、形象化。頷聯中“寒衣”和“家信”都凝結着母親的温存和思念,是真摯母愛的實物見證。慈母縫就之衣,可使兒擋風禦寒以暖身,更可使兒沐浴三春之暉以暖心,針線密密,縫入了母親多少關懷和祈盼,及時化解着遊子的羈愁和外界的風寒。上句取孟郊《遊子吟》之意,寫詩人客遊生活之實,合情切時。“家信”是傳遞母愛的媒介,“翦燭看家書,風塵百感除。”(蔣土銓《接家信》)封封家信,撫慰了詩人孤寂的心靈,給予了詩人克服旅程艱辛的動力。“新”字明指家信為近期所接,暗寓母親頻頻寄書給詩人,詩人亦將母親囑咐常記在心。這二句不僅演示母親對兒子的感情寄託,同時也表現出兒子不忘母恩的心跡。
母子多日未見,當詩人歸家,其母最易覺察到的便是兒子面容的異樣。這“清瘦”的容貌,正是一次次顛簸於風霜留下的印痕,“瘦”在兒身,疼在母心。母親急於要知曉的是客遊生涯“苦辛”,兒子卻似欲迴避,更不願主動訴説,因而引出了一“呼”一“問”。詩人用極簡略的問話形式突出母親又愛又憐的神態。至此,歲暮到家之喜,已經摻進了些許悲情。
詩人在母親的追問下,排徊囁嚅,難以啓齒。滿面清瘦顏,本已夠使母親生憂了,如再實言“風塵”苦,豈不更傷慈母之心了。這“愧”就在作為兒子,不能於新年將臨之際,以健容英姿去告慰母親。據蔣士銓《鳴機夜課圖記》雲:“銓生二十有二年(按蔣二十二歲那年,即乾隆十一年),未嘗去母前。以應童子試歸鉛山,母路無離別可憐之色。母子分別時,母親強忍離別之愁;相見時,兒子自然也“不敢”言出遊之苦了。詩人沒有強化回家的欣喜心情,更沒有渲染考中秀才的志得意滿,情感重心由喜轉向了憂,流露出骨肉之間相互體貼的至性。所用字詞,都十分傳神地刻劃了遊子愛母憐母的行為和心理特徵。
《歲暮到家》作於詩人奔走力名之時,卻淡化了追求仕的名利思想,去刻意描敍母子真情,是蔣士銓“篇篇本色,語語根心”(張維屏國朝詩人徵略》)的詩歌特點的有力明證。 [5]  [6] 

歲暮到家名家點評

西北大學文學院原院長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亦寫慈母之愛撫,春暉之無盡者,可參觀而三複之焉。” [7] 

歲暮到家作者簡介

蔣士銓(1725—1785),清代戲劇家、詩人。字辛畲、心餘、苕生,號藏園,又號清容居士,晚號定甫,鉛山(令屬江西)人。詩與袁枚趙翼齊名,並稱“江右三大家”。詩作比較平直,功力和影響不及袁、趙。有《忠雅堂集》。 [8] 
參考資料
  • 1.    孫廣才 吳林飛.中國古代詩歌選讀.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4:145
  • 2.    李漢秋.中國曆代名詩名詞鑑賞辭典(詩集).延吉:延邊人民出版社,2001:1264-1265
  • 3.    許海山.中國曆代詩詞曲賦大觀.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282
  • 4.    姜山秀 李桂廷.大學語文.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74
  • 5.    錢仲聯 等.元明清詩鑑賞辭典(清·近代).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1235-1236
  • 6.    張 承.經典詩詞品讀.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63
  • 7.    黃嶽洲 茅宗祥.中國古代文學名篇鑑賞辭典(明清文學卷).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313
  • 8.    劉豔麗 王清淮.國人必讀古詩手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