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漢紡織大學人文社科學院

鎖定
武漢紡織大學人文社科學院是一個朝氣蓬勃、敢為人先、跨越式發展的先進集體。
中文名
武漢紡織大學人文社科學院
創辦時間
2005年
辦學性質
二級學院
所屬地區
武漢市
主要院系
廣播電視新聞學廣告學教育技術學法學

武漢紡織大學人文社科學院學院簡介

武漢紡織大學人文社科學院成立於2005年,其前身為創建於1999年的社科系。學院下屬廣播電視新聞學系、廣告系、教育技術學系、法學系、馬克思主義理論部5個教學單位,擁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心、教育研究中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新聞與傳播研究所5個研究機構。人文社科學院提前一年實現“專業上層次,隊伍上水平,教學上質量”的第一個五年發展規劃,被評為優秀教學單位。在實現“三上”的基礎上又提出了“學科發展實現大跨越,專業建設實現大跨越,教師隊伍實現大跨越,教學質量實現大跨越”的第二個五年奮鬥目標。人文社科學院“自強弘毅、團結拼搏、求是創新、敢為人先”的院風、教風和學風已經形成。曾被湖北省教育廳授予“湖北省高校先進教育單位”稱號。 [1] 

武漢紡織大學人文社科學院系所設置

武漢紡織大學人文社科學院設廣播電視新聞學廣告學教育技術學法學四個本科專業,2008年起廣電、廣告、網絡傳播(教育技術)專業按“新聞傳播學”大類招生,現有在校學生1000餘人。學院具有美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3個碩士點,其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美學2個學科是湖北省重點學科,現有在校研究生近60人。與此同時,學院還承擔了全校近20000餘名學生的“兩課”教學工作。 [1] 

武漢紡織大學人文社科學院師資力量

學院擁有一支高學歷、高水平的教師隊伍,現有專任教師78人,教授15人(博士生導師3人、兼職教授6人),副教授20人,高級職稱佔45%;博士、博士後42人,碩士30人;教師隊伍學源優化、結構合理,在國內高校中率先實現教師全面博、碩士化。教師中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優秀教師、全國高校優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教育部特聘學科和本科教學評審專家、湖北省優秀教師、湖北省高校優秀理論課教師等。
學院科研實力雄厚。近年來,學院教師在《哲學動態》、《社會主義研究》、《新聞與傳播研究》、《電影藝術》、《當代電視》等權威、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1330餘篇,其中多篇文章被《新華文摘》、《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全文轉載或收錄。學院出版人文社科博士文庫1套16部,教師出版著作56部、編寫教材21部;主持包括國家社會科學基金(6項:“楊獻珍哲學思想研究”、“楊獻珍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沃勒斯坦世界體系理論與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比較研究”、“大學文化軟實力視角下的和諧校園建設研究”、“當代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認同抽樣調查研究”、“黃宗羲《明夷待訪錄》與儒學近代轉型”)、教育部與日本國際合作的專業人才培養研究資助項目、湖北省人文社科基金項目等省以上科研項目90餘項;獲得“教育部高等學校德育創新發展研究成果三等獎”、“湖北省人民政府社會科學獎”、“武漢市人民政府社會科學獎”和“省教育廳教學研究獎”等科研和教研成果獎近20項,並獲一批全國、省級學會大獎。
學院硬件設施完備,擁有廣電實驗室、模擬法庭、多媒體計算機實驗室、廣告製作實驗室、非線性編輯實驗室、廣播電視演播廳、畫室、圖書資料室等高水平、大規模的實習、實踐、實踐設施,各類設備等固定資產達312萬元。實驗室配備了具有高級職稱的專職指導、管理教師。 [1] 

武漢紡織大學人文社科學院人才培養

學院致力於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在十餘年的在教學實踐中創造性地推出受到教育部評估專家好評的“以工程技術、藝術設計為底色,以人文社科為主色,以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應用為亮色”的“唐三彩”特色人才培養模式,走文科知識、理論教育,工科策劃、創新訓練和藝術設計實踐“三結合”的培養道路,通過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的創新性運用,加強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的訓練和培養,使文科學生具備了工科學生的專業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增強了學生的市場適應能力,適應了信息時代對人才的新要求。2004年,“唐三彩”人才培養模式榮獲湖北省教育廳教學研究二等獎。
學院堅持德才兼備、育德為先的人才培養思路,充分結合學校學院特色資源,根據學生的特長和興趣確定不同的培養方向,通過專業實踐教育平台和“菜單式”校園文化體系加強對學生專業素質與課外科技、實踐創新、動手能力的培養,大力拓展和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第二課堂空間,力爭每一名學生“有所學、有所長、有所為、有所樂”。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