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漢紡織大學

鎖定
武漢紡織大學(Wuhan Textile University),簡稱“紡大(WTU)”,是一所以工科為主體,涵蓋理、工、文、法、經、管、藝等7個學科門類的教學研究型大學,是湖北省“國內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全國十大時裝名校,入選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為歐洲紡織大學聯盟成員、世界紡織大學聯盟成員。2021成為湖北第一個擁有自主培養院士的省屬高校,2022年學校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入選湖北省“省屬高校一流學科重點建設學科”。 [1]  [15] 
學校始建於1958年,前身是武漢紡織工學院,隸屬原中國紡織工業部;1998年劃歸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2010年更名為武漢紡織大學。 [1]  [15] 
截至2023年6月,學校有陽光、南湖、東湖3個校區,佔地2000餘畝;組建五大學部,設有19個學院(部),3個研究院,開設69個本科專業;擁有15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9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有教職員工2200餘人,專任教師1500餘人;各級各類全日制在校生23000餘人。 [1] 
中文名
武漢紡織大學
外文名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簡    稱
紡大(WTU)
創辦時間
1958年
辦學性質
公立大學
學校類別
理工
學校特色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11年)
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2012年)
湖北省“國內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018年)
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2023年)
主管部門
湖北省
現任領導
田輝玉(黨委書記)
徐衞林(校長)
專職院士數
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 [8] 
本科專業
69個
碩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5個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9個
院系設置
19個學院(部)、3個研究院
校    訓
崇真尚美
校    歌
武漢紡織大學校歌
校慶日
10月18日
地    址
南湖校區: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紡織路1號
陽光校區: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陽光大道1號
東湖校區: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東湖梨園漁光村1號 [14] 
院校代碼
10495
主要獎項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2010年)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3項(截至2020年)
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3項(截至2020年5月) [3] 

武漢紡織大學辦學歷史

1958年,武漢紡織工學院成立。
1962年,武漢紡織工學院停辦。
武漢紡織大學校園環境
武漢紡織大學校園環境(6張)
1978年,武漢紡織工學院重建,湖北輕工業學院紡織專業併入。
1981年,學生正式入住南湖校址。
1999年,更名為武漢科技學院。
2002年,湖北省對外貿易學校併入;召開武漢科技學院第一次黨代會;積極擴大辦學規模,開始建設陽光校區。
2003年,學校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
2004年,學校陽光校區正式投入使用。
2005年,代管湖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人、財、物納入學校統一管理;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一項。
2006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
2008年,舉行辦學50週年慶典,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一項。
2009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各一項;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一項。
學校歷史沿革 學校歷史沿革
2010年,更名為武漢紡織大學;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一項。 [1-2]  [4]  [8]  [18-20] 
2011年,湖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併入;同年,學校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高校。
2012年,學校成為國家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建設高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一項。
2013年,招收首屆留學研究生。
2014年,召開武漢紡織大學第一次黨代會,提出“加快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的奮鬥目標;承辦第89屆世界紡織大會;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一項。
2015年,學校整體進入第一批本科招生;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
2016年,伯明翰時尚創意學院正式成立;承辦第七屆海峽兩岸紡織學術論壇。
2017年,正式確定學校大學精神表述語為“自強不息 經天緯地”;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工程校友投資1015.8億助力武漢“設計之都”建設;承辦2017中國紡織學術年會。
武漢紡織大學 武漢紡織大學
2018年,學校入選湖北省“國內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紡織科學與工程入選湖北省“國內一流學科建設學科”。
2019年,學校入選教育部2019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2020年12月,學校科研團隊研製的嫦娥五號“織物版”五星紅旗首次在月球成功展示。
2021年,徐衞林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紡織大學成為湖北省第一個擁有自主培養院士的省屬高校;省部共建紡織新材料與先進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批建設運行;紡大研製耐高温彈性密封裝置助力天問一號順利着陸火星;召開武漢紡織大學第二次黨代會,開啓新時代建設“美好紡大”新徵程。
2022年,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被確定為湖北省屬高校一流學科重點建設學科;校友李建全個人向母校捐贈1000萬美元支持學校建設發展;學生團隊榮獲第十七屆“挑戰杯”全國特等獎。
2023年2月,成立專家諮詢委員會,聚力推進一流學科建設;3月21日,武漢紡織大學紡織科技館揭牌。 [21-26] 
學校大門 學校大門

武漢紡織大學辦學條件

武漢紡織大學院系專業

截至2023年6月,學校組建五大學部,設有19個學院(部),3個研究院,開設69個本科專業,學科專業涵蓋理、工、文、法、經、管、藝等7個學科門類。 [1] 
武漢紡織大學院系專業一覽表
學院
本科專業(類)
紡織類(含紡織工程、非織造材料與工程)
化學類(含應用化學、化妝品技術與工程)
化學工程與工藝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節能環保材料)
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
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含環境工程、環境科學)
材料類(含高分子材料與工程、複合材料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
機械類(含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智能製造工程)
自動化類(含自動化、機器人工程)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電子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人工智能
計算機類(含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物聯網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武漢紡織大學數理科學學院
數學類(含數學與應用數學(統計學方向)、信息與計算科學)
微電子科學與工程
表演
服裝與服飾設計
服裝與服飾設計(中外合作)
服裝設計與工程
設計學類(含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工藝美術、公共藝術、產品設計)
工業設計
視覺傳達設計(中外合作)
環境設計(中外合作)
數字媒體藝術(中外合作)
新聞傳播學類(含廣播電視學、廣告學、網絡與新媒體)
動畫
數字媒體藝術
財政學類(含財政學、税收學)
金融學
金融學(CFA)
國際經濟與貿易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大數據管理與應用
工商管理類(含工商管理、市場營銷)
物流管理(供應鏈創新方向)
電子商務
武漢紡織大學生物工程與健康學院
生物工程
會計學(註冊會計師)
會計學(ACCA)
財務管理
財務管理(CMA)
工程造價
英語
商務英語 [35] 

武漢紡織大學學科建設

截至2023年6月,學校擁有15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和9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建有8個湖北省一級重點學科,5個省優勢和特色學科。3個學科羣列入湖北省“十四五”省屬高校優勢特色學科羣重點建設,紡織科學與工程入選湖北省“省屬高校一流學科重點建設學科”,材料科學、化學、工程學等3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 [1] 
  • 重點學科
類別
名稱
湖北省“國內一流建設學科”
紡織科學與工程 [1] 
湖北省一級重點學科
紡織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設計學、化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
湖北省屬高校一流學科建設學科
紡織科學與工程 [10] 
湖北省優勢和特色學科
紡織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設計學
湖北省“十三五”省屬高校優勢特色學科羣
現代紡織技術、時尚創意文化 [1] 
湖北省“十四五”省屬高校優勢特色學科羣
先進製造與紡織裝備、創意設計與精美製造、大數據與智慧管理
  • 學位授予
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
學科門類
一級學科名稱
學科代碼
批准時間
依託學院
經濟學
應用經濟學
0202
2019年
經濟學院
法學
馬克思主義理論
0305
2006年
馬克思主義學院
理學
數學
0701
2020年
數理科學學院
化學
0703
2006年
化學與化工學院
工學
機械工程
0802
2003年
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材料科學與工程
0805
2011年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技術研究院
電子科學與技術
0809
2006年
電子與電氣工程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0812
2006年
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
化學工程與技術
0817
2018年
化學與化工學院
紡織科學與工程
0821
2003年
技術研究院
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
化學與化工學院
服裝學院
環境科學與工程
0830
2006年
環境工程學院
管理學
管理科學與工程
1201
2003年
管理學院
工商管理
1202
2006年
管理學院
會計學院
藝術學
藝術學理論
1301
2006年
藝術與設計學院
服裝學院
傳媒學院 [5] 
設計學
1305
2003年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
序號
專業學位類別
學科代碼
研究領域
批准時間
依託學院
1
金融
0251
不分設領域
2014年
經濟學院
2
翻譯
0551
055101英漢筆譯
2018年
外國語學院
3
新聞與傳播
0552
不分設領域
2018年
傳媒學院
4
電子信息
0854
085402通信工程
085405軟件工程
085410人工智能
2014年
電子與電氣工程學院
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
5
機械
0855
085501機械工程
2010年
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6
材料與化工
0856
085601材料工程
085604紡織工程
2010年
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技術研究院
化學與化工學院
7
會計
1253
不分設領域
2014年
會計學院
8
工程管理
1256
125604物流工程與管理
2010年
管理學院
9
藝術
1351
135105廣播電視
135108藝術設計
2010年
藝術與設計學院
服裝學院
傳媒學院 [5] 

武漢紡織大學師資力量

截至2023年6月,學校有教職員工2200餘人,專任教師1500餘人。自主培養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1人,聘用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9人;國家級人才30餘人次,省級各類人才260餘人次。 [1] 
部分教師
類別
名單
中國工程院院士
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
徐衞林
國務院特殊津貼
徐衞林、張尚勇、梅順齊、胥朝陽、王棟夏火松王樺夏東昇
國家級教學團隊
紡織材料與加工教學團隊
全國優秀教師
李瓊瑛、常沛
全國師德先進個人
徐衞林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徐衞林、王棟
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能手
李靜
全國高校優秀輔導員
李瓊英
錢之光教育獎
梅順齊、楊衞豐、孫菊香
紡織之光教師獎
李建強、權衡、鍾安華、尹敏、吳曉光、傅欣、胡新榮、吳世林、李萬軍、葉洪光、陶詠真、張如全、陳益人、張智明、袁大鵬、姜會鈺、齊志家、劉凡、陶輝、生鴻飛、鍾蔚、劉延波、鄒漢濤、王運利、江學為、楊紅軍
中國政府友誼獎
Kuzmichev Victor、Guryev Alexey
中國十佳時裝設計師
黃皆明、黃李勇、孫菊香、喬丹、餘倩
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
第一層次
徐衞林
第二層次
梅順齊、程建政
優秀青年骨幹人才
王棟、孫利
優秀留學回國人員
王棟、劉侃
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梅順齊、鄧中民、龔文邦、夏火松、易長海、夏東昇、王棟、傅欣、張如全
湖北省政府專項津貼
田輝玉、徐衞林、楊鋒、劉慧宏、傅欣、吳濟宏、劉侃、朱麗霞
楚天園丁獎
傅欣
湖北省教學名師
夏火松、李建強、胡新榮、陶輝、金豔
湖北省“湖北名師工作室”主持人
夏火松、李建強、胡新榮、陶輝、金豔
湖北省產業教授
趙付平、曾承、蔡明文、孫菊香、夏東昇、張軍、黃叢、遊錫火、紀華、周豐、李立軍
湖北省十佳師德標兵
鍾安華
湖北省師德先進個人
胡新榮、劉侃、權衡
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
徐衞林、孫菊香、凡蓉蓉、鍾安華
湖北省政府編鐘獎
Kuzmichev Victor、Guryev Alexey、Lygdenov Burial [16] 
湖北省環境保護政府獎
夏東昇

武漢紡織大學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武漢紡織大學
武漢紡織大學(2張)
截至2023年6月,學校有國家特色專業4個、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17個,教育部工程教育認證專業4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8個,湖北省品牌專業7個、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16個。學校擁有國家級教學團隊和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驗區,有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12門,國家精品開放課程6門,教育部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1項、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2項。 [1] 
類別
名稱
國家特色專業
藝術設計、紡織工程、輕化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湖北省品牌專業
藝術設計、紡織工程、輕化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統、會計學
國際級一流本科課程
紡織材料學(線下一流課程)、完美着裝(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完美着裝(線上一流課程)
國家精品開放課程
紡織•文化•傳播、完美着裝——走進服飾藝術、服裝結構設計、紡織材料學、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線性代數 [16]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序號
專業名稱
專業類
1
金融學
金融學類
2
英語
外國語言文學類
3
應用化學
化學類
4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機械類
5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材料類
6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電氣類
7
電子信息工程
電子信息類
8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計算機類
9
紡織工程
紡織類
10
非織造材料與工程
紡織類
11
輕化工程
輕工類
12
環境工程
環境科學與工程類
13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管理科學與工程類
14
會計學
工商管理類
15
財務管理
工商管理類
16
環境設計
設計學類
17
服裝與服飾設計
設計學類
資料來源: [9] 
湖北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序號
專業名稱
專業類
1
財政學
財政學類
2
國際經濟與貿易
經濟與貿易類
3
廣告學
新聞傳播學類
4
信息與計算科學
數學類
5
複合材料與工程
材料類
6
自動化
自動化類
7
軟件工程
計算機類
8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
化工與製藥類
9
服裝設計與工程
紡織類
10
環境科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類
11
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類
12
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與工程類
13
表演
戲劇與影視學類
14
視覺傳達設計
設計學類
15
數字媒體藝術
設計學類
16
公共藝術
設計學類
資料來源: [9] 
武漢紡織大學教學示範中心
示範中心名稱
等級
獲批年度
紡織創意產品藝術與設計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省級
2015年
紡織印染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省級
2013年
紡織印染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國家級
2013年
英語語言學習示範中心
省級
2011年
機械工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省級
2010年
藝術與服裝教學示範中心
省級
2009年
紡織印染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省級
2008年
物理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省級
2008年
電工電子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省級
2007年
資料來源: [6] 
  • 教學成果
截至2023年6月,學校近年來,曾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項,獲省部級教學成果特等獎和一等獎31項。 [1] 
教學成果
年度
獲獎等級
成果名稱
2009
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基於智能教學平台的線性代數課程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2014
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紡織行業大學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綜合改革與實踐
2022
湖北省教學成果特等獎
面向紡織強國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實踐
2009
湖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創意產業背景下“藝,工,貿”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
2009
湖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基於智能教學平台的線性代數課程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2013
湖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適應紡織產業轉型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協同培養機制與實踐
2013
湖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嵌入產業鏈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探索與實踐
2013
湖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線性代數數字化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2018
湖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基於產教融合的會計人才“12345”立體化培養體系創新與實踐
2018
湖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基於職業能力社會化認證的應用型金融人才產教融合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2018
湖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適應紡織經濟新常態的卓越工程師培養與實踐
2022
湖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美在紡大——專業教育與美育深度融合的研究與實踐
2022
湖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一鏈·三階·五維”國際化創意設計人才培 養路徑改革與實踐
2022
湖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面向先進製造的“三融四階五協同”新工科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探索與實施
2022
湖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規範化建設探索與實踐
2022
湖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三並重,三融合,三協同”新時代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
2021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特等獎
“紡織材料學”融入課程思政的構建與實踐
2021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特等獎
基於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的紡織工程國家一流專業建設與實踐
2021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特等獎
新文科背景下“工經融合”紡織外貿人才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2021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特等獎
基於“文化傳承,多元協同”的國際化時尚創意人才培養模式建構與實施
2021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特等獎
基於產教融合工程應用型非織造專業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16] 

武漢紡織大學學科競賽

學校近3年來,學生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發布的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競賽榜單賽事中曾獲國家級獎項300餘項,省級獎項800餘項,其中包含“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國家特等獎、“外研社·國才杯”大學生英語挑戰賽寫作大賽全國總冠軍、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國家級一等獎等。 [16] 
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競賽榜單賽事獲獎(部分)
序號
賽事名稱
賽事等級
1
“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
國家特等獎
2
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
國家級一等獎
3
“外研社·國才杯”大學生英語挑戰賽寫作大賽全國總決賽
全國總冠軍
4
全國大學生物理實驗競賽
國家級一等獎
5
全國大學生金相技能大賽
國家級一等獎
6
全國大學生物流設計大賽
國家級一等獎
7
未來設計師·全國高校數字藝術設計大賽
國家級一等獎
8
全國高校商業精英挑戰賽-創新創業競賽
國家級一等獎
9
全國高校數字藝術設計大賽
國家級一等獎
10
中國大學生服務外包創新創業大賽
國家級一等獎
11
中國好創意暨全國數字藝術設計大賽
國家級一等獎
12
“大唐杯”全國大學生移動通信5G技術大賽
國家級一等獎
13
“西門子杯”中國智能製造挑戰賽
國家級一等獎
14
全國大學生先進成圖技術與產品信息建模創新大賽
國家級一等獎
15
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
國家級一等獎
16
中國大學生機械工程創新創意大賽
國家級一等獎
17
中國高校智能機器人創意大賽
國家級一等獎
18
中國機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賽
國家級一等獎
19
藍橋杯全國軟件和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大賽
國家級一等獎
20
中國大學生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大賽
國家級二等獎
21
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
國家級二等獎
22
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
國家級銅獎 [16] 

武漢紡織大學學術研究

武漢紡織大學研究成果

截至2023年6月,近年來,學校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高等學校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入選全國美展藝術作品5項。 [1] 
項目詳情
序號
項目名稱
完成人(負責人)
項目等級
1
徐衞林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
優質天然高分子材料超細化粉體加工技術及其高附加值的再利用
徐衞林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3
----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4
夏明桂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5
王樺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6
----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7
高性能工業絲線節能加捻製備技術與裝備及其產業化
梅順齊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8
成紗三角區中纖維的分層集聚調控及高性能紗線與織物的產業化生產
徐衞林、夏治剛、劉可帥、倪俊龍、張慧霞、張弘
湖北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9
純天然纖維單向導汗紡織面料加工技術及其先進測試技術
徐衞林
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10
印染廢水光化學褪色技術及設備
----
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11
納米纖維材料及納米功能紡織品開發
----
山東省科技一進步獎
12
高效節能型自動絲網印花裝備關鍵技術
梅順齊
湖北省技術發明一等獎
13
纖維材料表面物化性能的調控及其產業化應用
徐衞林
湖北省技術發明一等獎
14
海藻纖維製備產業化成套技術及裝備
----
山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15
聚合物納米纖維及其梯度過濾材料製造關鍵技術
王棟、劉軻、李沐芳、趙青華、範明、郭啓浩
湖北省技術發明一等獎
16
織物基柔性可穿戴傳感材料與器件製備及應用關鍵技術
徐衞林、王棟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十四五”重點專項
參考資料: [30] 

武漢紡織大學科研機構

截至2023年6月,學校擁有紡織新材料與先進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等重點研究基地和一批新型校地校企研發機構。 [1] 
武漢紡織大學科研機構一覽表
序號
名稱
批准部門
1
省部共建紡織新材料與先進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科技部
2
先進紡紗織造及清潔生產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國家發改委
3
紡織纖維及製品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
4
紡織印染清潔生產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
5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漢繡)傳承基地
教育部
6
高端紡織裝備先進製造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科技部 教育部
7
湖北省現代紡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省科技廳
8
湖北省牛仔服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省科技廳
9
湖北省紡織新材料及其應用重點實驗室
省科技廳
10
湖北省智能紡織材料創新與應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省科技廳
11
湖北省數字化紡織裝備重點實驗室
省科技廳
12
生物質纖維與生態染整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省科技廳
13
湖北省服裝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省科技廳
14
湖北省功能纖維加工及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省科技廳
15
湖北省高端紡織裝備關鍵技術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省科技廳
16
湖北省先進纖維材料綜合型技術創新平台
省科技廳
17
湖北省先進紡紗技術工程實驗室
省發改委
18
三維紡織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省發改委
19
工業雷管智能裝配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省發改委
20
生物基紡織材料清潔生產與高值利用湖北省工程實驗室
省發改委
21
湖北省智能微納醫學檢驗裝備及關鍵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省發改委
22
產業用纖維製備與應用技術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省發改委
23
紡織服裝智能化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省發改委
24
紡織產業鏈關鍵共性技術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
省教育廳
25
生態苧麻產業關鍵技術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
省教育廳
26
湖北省服飾藝術與文化研究中心
省教育廳
27
企業決策研究中心
省教育廳
28
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鄂東民間挑補繡傳習基地
省文化廳
29
武漢市紡織印染清潔生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市科技局
30
武漢市大纖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市科技局
31
武漢市生態染整及功能紡織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市科技局
32
武漢服飾創意產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市科技局
33
武漢紡織服裝數字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市科技局
參考資料: [28] 

武漢紡織大學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武漢紡織大學圖書館始建於1979年。現設陽光校區圖書館、南湖校區圖書館兩個館區,館舍總面積44335.6平方米。其中陽光校區圖書館建成於2006年,面積33683平方米;南湖校區圖書館建成於2001年,面積10652平方米。圖書館長期堅持緊密結合學校的學科建設和專業設置進行文獻資源配置,已經形成了以紡織、服裝、藝術為特色,以文理學科為基礎,工科為主體,文理滲透、理工結合的藏書體系。全館藏有紙質文獻200餘萬冊,擁有中外文各類數據庫229個,其中擁有各類特色文獻近10萬冊和一個特藏藝術閲覽室,建有紡織服裝專題圖書數據庫、紡織外文期刊文摘數據庫等7個自建特色數據庫。
圖書館採用全開放式管理模式,書刊全開架服務,書庫藏、借、閲、參、研、休閒合一。閲覽座位達5500個,自主學習中心提供電腦以及討論間,免費開放。良好的學習環境、濃郁的學習氛圍已經成為全校師生學習研究的理想場所。 [29] 
  • 學術資源
武漢紡織大學學報》創刊於1988年,曾用名《武漢紡織工學院學報》和《武漢科技學院學報》,是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湖北省優秀期刊。本刊為雙月刊。《武漢紡織大學學報》結合學校辦學特點和學科優勢,在自然科學類的文章中,強調紡織特色,開闢有:紡織理論與應用研究、服裝工程研究、紡織機械研究、紡織經濟研究、數理科學研究、化學與化工研究、生物學研究,環境科學研究等欄目。在社會科學類文章中,強調服裝藝術特色,開闢有:服裝理論研究、服飾文化研究、藝術與設計研究、廣告與傳媒研究、哲學與美學研究、地方經濟研究等欄目。 [31] 
《紡織工程學報》經學校申請,2023年3月國家新聞出版署已正式批覆《服飾導刊》更名為《紡織工程學報》。《服飾導刊》創刊於2012年,是由武漢紡織大學主辦的學術性刊物(雙月刊),已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萬方數據庫、長江文庫等數據庫全文收錄,是服飾學術界的重要刊物。更名後的《紡織工程學報》將由武漢紡織大學和紡織新材料與先進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主辦,重點關注紡織工程、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非織造材料與工程、紡織化學與染整工程、智能紡織與功能器件等領域熱點、難點問題。 [32] 
對外經貿實務》雜誌(月刊)是一本中文核心期刊,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是一本服務各級各類涉外經貿企業、涉外經濟管理部門、科研單位、圖書情報部門和外經貿院校的學術性、專業性和實用性的期刊。該刊自1983年創刊以來,曾連續三屆被評為中國財經類、國際貿易類核心期刊。自1999年起先後被《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萬方數據網、博看網、思博網全文收錄,被認定為《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 [33] 

武漢紡織大學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6月,學校是中國政府獎學金委託培養單位、“歐洲紡織大學聯盟”第一個中國大陸成員、“英國紡織學會”“美國纖維學會”理事成員、中國-中東歐國家(17+1)高校聯盟地方合作高校。學校建有教育部首個行業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擁有湖北省第一個本科層次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武漢紡織大學伯明翰時尚創意學院。與日本文化學園大學開展了本科層次的合作辦學項目,與澳大利亞、美國、俄羅斯、捷克有關高校聯合培養博士生,並與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國家近200所大學簽署了國際交流合作協議。學校於2006年開始承辦商務部對外援助項目,成功舉辦了100餘期援外項目,培訓了90多個國家或地區的2000餘名政府官員及技術人員。 [1] 

武漢紡織大學文化傳統

武漢紡織大學形象標識

  • 學校校徽
校徽
校徽(2張)
釋義:武漢紡織大學校徽以漢字偏旁部首“糹”結合六邊形同構而成。 [2] 
  • 學校徽章
釋義:為教職工和學生佩戴的含有校標、中英文校名的長方形證章。
“糹”為涉及紡織主題的眾多相關文字之重要組成部分,(如紡織材料:“絲、紗、線”等;技術:“紡、織”等)。作為標誌的主體,其涵蓋面廣,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偏旁造型以書法隸書體變形並結合現代字體筆劃而來。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融古創今,展現了學校嚴謹治學的態度與面向未來的創新精神。
六邊形如轉動中的紡錘造型,凸顯紡織主題;同時又與鉛筆造型不謀而合,準確傳達了學校即讀書學習之地的概念。造型的立體感,象徵學校發展的多元化、國際化及學科的多樣化。
藍色深邃理性,象徵博大與包容,睿智與嚴謹。
標誌整體造型簡潔莊重、寓意明確、識別力強,準確體現了武漢紡織大學的學校文化與個性。 [17] 

武漢紡織大學精神文化

  • 學校校訓
崇真尚美
“崇真尚美”為武漢紡織大學校訓。“崇”,是推崇、追求、踐行之意。“真”有兩層含義:一是指事物的本性、本源和自然界的根本法則,即客觀真理;二是指人性的真誠、誠實。陶行知説: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崇真”即是全校師生實事求是,追求真理,崇尚真誠。崇真是師生在科學上追求至真,道德上追求至善的統一。
“尚”,即尊崇、注重、追求之意。“美”藴涵着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等豐富的內容。“尚美”是“美在紡大”的文化追求,即全體師生對心靈、語言、行為、環境之美的崇尚與追求。“尚美”不僅是人的天性,更是一種高尚的人生境界。 [12] 
  • 紡大精神
自強不息 經天緯地
紡大精神內涵詮釋:艱苦奮鬥、百折不撓的自強精神;追求特色、堅守行業的執着精神;面向需求、着眼應用的求實精神;爭創一流、敢為人先的拓新精神。 [13] 
  • 學校校歌
作詞:楊洪林、王生寧
作曲:劉思遠
篳路藍縷,紡織開闢絲綢之路;敢為人先,知行合一創造文明
崇真尚美,科技藝術秉承創新;繼往開來,霓裳揚起長江豪情
愛和夢想從這裏出發,讓我們攜手共創明天的絢麗輝煌
啊,紡大紡大,自強不息;美好理想,輝映長空
紡大紡大,經天緯地,伴我們一路前行,為夢想只爭朝夕,只爭朝夕
三湖之畔,回望十里桃李芬芳;陽光之城,屹立百年教育希望
擔當有為,師生同心書寫華章;青春無悔,振興中華爭做棟樑
愛和夢想,從這裏出發,讓我們攜手共創明天的絢麗輝煌
啊,紡大紡大,自強不息,美好理想,輝映長空
紡大紡大,經天緯地,伴我們一路前行,為夢想只爭朝夕,只爭朝夕
啊,紡大紡大,自強不息,美好理想,輝映長空
紡大紡大,經天緯地,伴我們一路前行,為夢想只爭朝夕,只爭朝夕
伴我們一路前行,為夢想只爭朝夕,只爭朝夕 [12] 
武漢紡織大學校歌 武漢紡織大學校歌

武漢紡織大學知名校友

姓名
備註
中國工程院院士。針織工程88級,武漢紡織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202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萬人計劃”首批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湖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省部級一等獎、美國纖維學會傑出成就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全國師德先進個人、全國先進工作者、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等。 [27]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創新創業人物和先進模範人物,進出口貿易78級,穩健醫療用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PurCotton全棉時代品牌創始人,2020年入選“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創新創業人物和先進模範人物”。2020年穩健醫療榮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 [27] 
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棉紡工程78級,湖北孝棉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法人,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總商會副會長。曾獲湖北省十大傑出青年企業家勞動獎章,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湖北省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 [27] 
張定宏
中國優秀創新企業家,紡織機械93級,中博農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法人,我國現代牧場建設行業的創始人之一。榮獲“中國新農村建設致富帶頭人”,“中國優秀創新企業家”等榮譽稱號。 [27] 
改革開放三十年共和國創新企業家,財政83級,綠色動力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法人,戰略委員會委員,2008年榮獲“改革開放三十年共和國創新企業家”榮譽稱號,其公司中國垃圾焚燒發電行業首家A+H股上市企業。 [27] 

武漢紡織大學學校領導

武漢紡織大學現任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黨委副書記、校長
黨委副書記
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黨委常委、紀委書記、監察專員
黨委常委、副校長
副校長
黨委常委
金豔王棟李華君(掛職) [7]  [34] 

武漢紡織大學歷任領導

黨委書記
職務
姓名
任職年限
黨委書記(黨組織負責人)
劉英才
1958年8月—1960年7月
王建元(代理書記)
1960年7月—1961年11月
黃浮沉(臨時黨支部書記、主持工作)
1979年8月—1981年2月
周業震
1983年11月—1987年10月
沈煥明
1987年10月—1988年10月
章默英(女)
1991年6月—1994年12月
羅兵
1994年12月—2006年6月
尚鋼
2006年6月—2015年11月
韋一良
2016年1月—2020年10月
田輝玉
2020年10月—
資料來源: [11] 
校長院長
職務
姓名
任職年限
校(院)長
劉英才
1958年8月—1960年7月
王建元(代理院長)
1960年7月—1961年11月
章長芬(女)
1961年11月—?
黃浮沉(臨時黨支部書記、主持工作)
1979年5月—1981年2月
黃浮沉(籌建小組組長)
1979年5月—1981年2月
沈煥明
1986年7月—1987年10月
賀經平
1987年10月—1994年1月
陳克強
1994年1月—2001年11月
張建鋼
2001年11月—2009年8月
韋一良
2009年8月—2017年3月
彭育園
2017年3月—2020年10月
徐衞林
2020年10月—
資料來源: [11] 

武漢紡織大學所獲榮譽

2023年,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公佈,武漢紡織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中位列全球第3。 [3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