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漢市羣眾藝術館

鎖定
武漢市羣眾藝術館成立於1956年,1985年與武漢市文化俱樂部合併,由漢口洞庭街78號遷至現地址。其間曾一度被撤銷機構,1973年恢復建制,更名為武漢市羣眾文化館。
武漢市羣眾藝術館,是武漢市人民政府設立的全民所有制公益性文化事業機構,是向社會免費開放、為羣眾提供文化服務的公共文化場所和廣大羣眾終身教育的課堂,是承擔政府公共文化事業、繁榮全市羣眾文化的主導性業務單位,是武漢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1] 
2020年12月14日,被國家衞生健康委、全國老齡辦授予全國“敬老文明號”稱號。
(概述圖參考資料: [1] 
中文名
武漢市羣眾藝術館
成立時間
1956年
正式編制
74人
專業技術人員
44人
地    址
武漢江岸區合作路15號

武漢市羣眾藝術館場館介紹

武漢市羣眾藝術館館佔地面積8621平方米,館舍建築面積9100平方米,室內(外)文化活動面積6800平方米;總值超過600萬元的各類業務工作設備,可以滿足各類大型文化活動需要。武漢羣星系列館辦團隊活動頻繁、聲播三鎮;免費開放形式多樣、惠及羣眾。

武漢市羣眾藝術館機構編制

單位編制74個,現有在編職工69人。其中:正高級職稱5人(市管專家2人;區管專家1人;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1人、市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市文化遺產協會副主席、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各1人;市舞蹈家協會副主席2人),取得副高級職稱任職資格15人。

武漢市羣眾藝術館內設機構

內設機構有黨政辦公室、財務科、大型活動辦、文藝部、少兒文藝部、美術書法部、攝影部、培訓部、理論調研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部、舞美工作室、劇場部、基建辦等13個。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展示中心均設在武漢市羣眾藝術館。 

武漢市羣眾藝術館機構動態

近幾年來,武漢市羣眾藝術館全面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文化工作路線、方針和政策,在上級的正確領導下主動作為,積極參與全市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承擔並履行舉辦大型公益文化活動、輔導培訓羣眾文藝骨幹、創作羣眾文藝精品、開展公共文化體系建設與理論調研、組織民間文化交流、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免費開放等七項重大工作任務與重要職能。堅持擴大和提升“舞龍大賽”、“武漢之夏”、“軍營文藝調演”、“高校文化藝術節”、“新城區文藝調演”等固有羣眾文化知名活動品牌的影響,培育並打造了“社區藝術節”、“鑼鼓比賽”、“長江放歌合唱節”、“羣眾文化藝術節”“黃鶴羣星獎”等一批具有鮮明時代特徵、濃郁地方特色的羣眾文化活動新品牌。這些新老活動品牌引領着區域性品牌,形成全市週週有演出、節節有展覽,“新態文化”與“民間藝術”齊出、“動態”類別與“靜態”類別聯動,廣場活動與室內演展互動、中心城區與新城區呼應,各具特色、影響廣泛的羣眾文化活動新格局。 隨着國家文化要“走出去”戰略的實施,武漢市羣眾藝術館積極參與國際間及港澳台文化研究與合作,承擔國際多邊文化活動重任。據不完全統計,武漢組團參與國際間及港澳台文化交流與合作30多批次,參加人員超過600人。 

武漢市羣眾藝術館榮譽成就

據統計, “八藝節”以來,武漢市羣眾藝術館業務人員獲得省級以上獎項32個(項),其中全國“羣星獎”9個(項)至目前,武漢市擁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99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49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12個;擁有市級代表性項目傳承人84人、省級代表性項目傳承人45人、國家級代表性項目傳承人11 2011年,武漢市羣眾藝術館被文化部授予評為國家“一級文化館”稱號;2013年,“武漢之夏”被文化部、財政部授予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項目;2013年,被湖北省總工會授予“湖北五一勞動獎狀”稱號;2011年,被武漢市總工會授予“武漢五一勞動獎狀”稱號;2012年,被湖北省文化廳授予“全省十佳羣藝館”稱號;連續六年被評為武漢市文化系統績效目標考核先進單位,連續兩年被江岸區授予最佳文明單位和綜合治理優勝單位 [2] 
2020年12月14日,被國家衞生健康委、全國老齡辦授予全國“敬老文明號”稱號。 [3] 
2021年11月,被文化和旅遊部公共服務司納入第五次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擬命名一級文化館名單並予以公示。 [4]  2023年2月,入選擬確認保留武漢市文明單位稱號名單。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