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

鎖定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創建於1983年3月,是武漢市唯一的綜合性人文和社會科學研究機構、武漢市人民政府直屬事業單位、國家核心智庫榜單成員,位於中國城市社科院第一方陣,多次被評為全國先進城市社科院,省、市級文明單位。 [7]  [9] 
2017年,武漢市社會科學院入選“中國智庫綜合評價核心智庫榜單” [1]  ,是綜合性智庫 [1]  。院屬雜誌《學習與實踐》實現核心期刊收錄“大滿貫” [2]  。《武漢社會科學》強化武漢發展研究,《中國知網》進行收錄;《大江學術》訂閲者覆蓋全國,並擁有歐美等海外訂閲者。 [5]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以服務大武漢復興、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科研指向,專注於文史哲經社交融,探求於城市人文與科學、工程、治理貫通,落腳於城市發展理論與實踐共進,致力於打造樞紐型新智庫,構建理論研究—實踐服務—政策參謀“三位一體”協同創新體系,聚焦新學科,參謀新發展,貢獻新治理 [4]  ,聚焦服務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打造學術研究及傳播的新矩陣、新平台、新鏈條,為加快建設樞紐型智庫,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武漢篇章貢獻理論力量。 [9] 
中文名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
外文名
Wuh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簡    稱
武漢社科院
創辦時間
1983年3月
前    身
武漢市社會科學研究所
類    別
事業單位
屬    性
綜合性社會科學研究機構
樞紐型新智庫 [4] 
地    址
漢口發展大道495號
作    用
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諮政育人、服務社會
職    責
新智庫、思想庫、創新高地
主要榮譽
全國先進城市社科院
中國智庫綜合評價核心智庫 [1] 
湖北省宣傳思想工作先進集體 [5] 
學術平台
《學習與實踐》雜誌、《武漢社會科學》輯刊、《大江學術》 [5] 
智庫內參
《領導參閲》、《全球智庫動態》 [5] 
協同創新基地
3個 [5] 
研究中心
2個 [7] 
科研服務
理論研究-實踐服務-政策參謀“三位一體”協同創新和科研服務體系 [5]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基本概況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人員結構

  •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編制84人,在職人員68人,退休人員75人。在職專業技術人員47人,其中副高及以上職稱25人,博士16人,碩士17人。 [13] 
  • 職務結構:處級職數27人,其中正處級職數13人,實有11人;副處級職數14人。
  • 職稱結構:全院有專業技術人員53人,高級職稱專業技術人員為33人。
  • 學歷結構:博士研究生學歷17人,絕大多數科研人員具有碩士學位。
  • 專家情況:享受國務院專項津貼5人,省市政府專項津貼19人次,3人獲評“武漢英才”稱號 [17]  ,市管優秀專家6人,省管專家1人。
  • 特聘研究員:聘賀雲翱、傅才武等6名知名專家為我院特聘研究員。 [17]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機構設置

  • 管理部門(3個):辦公室、科研組織管理處、政治處 [18] 
  • 研究機構(8個):哲學研究所、馬克思主義研究所、經濟與金融研究所、區域經濟研究所、文化與歷史研究所、社會學研究所、政治與法學研究所、農村與生態研究所
  • 研究中心(2個):武漢市全面深化改革評估中心、武漢市社會思潮和意識形態研究中心
  • 編輯部(4個):《學習與實踐》編輯部、《武漢社會科學》編輯部、《大江學術》編輯部 [8]  、《光谷科技金融》編輯部 [9]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科研服務

理論研究 [5] 
實踐服務 [5] 
政策參謀 [5]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發展成就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
四十年來,武漢市社會科學院堅持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對策研究並重,以重大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圍繞武漢全市中心工作,為中共武漢市委、市政府決策服務,建設社會主義新智庫;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推進理論創新,聯合攻關;積極發揮“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諮政育人、服務社會”的作用,建設社會主義思想庫。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課題近20項,省部級課題近百項。科研成果多次獲得中央領導同志肯定性批示,省市領導肯定性批示近百次,中宣部及省市“五個一工程獎”10餘次,省市優秀社科成果獎150多項。院刊《學習與實踐》連續10年入選CSSCI來源期刊和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名列全國哲學社會科學綜合類期刊前列;《武漢社會科學》是武漢地區武漢問題研究的權威性輯刊;“大江學術”學術公眾號是服務武漢高質量發展的具有區域影響力的社科學術平台。院編髮《領導參閲》《全球智庫動態》《意識形態研究專報》《疫情輿情研究專報》等內參,獲得省市領導肯定和關注。近年來武漢市社會科學院與高校、領軍企業、高端智庫等近10家單位建立協同創新中心。 [9]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主要職責

美麗的武漢 美麗的武漢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是一個綜合性的地方社會科學研究機構,主要職責:
一是堅持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對策研究並重,以重大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
二是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為市委、市政府決策服務,當好市委市政府的思想庫和智囊團; [6] 
三是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推進理論創新,聯合攻關。
四是積極發揮“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諮政育人、服務社會”的作用,建設社會主義新智庫。 [6]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發展願景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
聚焦服務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突出創新發展,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及學術環境,努力構建完善理論研究——實踐服務——政策參謀“三位一體”協同創新和科研服務體系,加快建設在華中乃至長江流域具有影響力的樞紐型智庫 [5]  。先後與武漢大學、武漢市規劃院、南方週末、中國知網等開展戰略合作,與上海前灘研究院、光谷金控集團、武漢市仲裁委等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17]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領導班子

樊志宏 黨組書記、院長 [3] 
袁超越 黨組成員、副院長
董實忠 黨組成員、副院長(試用期一年) [11-12] 
劉水平 黨組成員、副院長(試用期一年) [11-12]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研究方向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文化哲學與文化傳播,科技創新與科學哲學,文化轉化與創新,中國哲學等。 [9]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文化歷史研究所

主要研究方向為:武漢城市文化,武漢城市史,辛亥革命史,長江文化,文化產業研究等 [9]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政治法學研究所

主要研究方向為:武漢法治建設,城市治理現代化,公共政策制定與評估,黨的建設現代化,武漢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等。 [9]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研究所

主要研究方向為:武漢區域經濟,長江流域經濟,武漢都市圈和中部崛起研究等。 [9]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經濟金融研究所

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經濟,產業經濟,經濟週期與經濟波動,城市化,城市金融,區域創新體系等。 [9]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

主要研究方向為:經濟社會學,城市社會學,教育社會學,社會心理,人口社會學研究等。 [9]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

主要研究方向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黨的建設,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基本原理。 [9]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農村生態研究所

主要研究方向為:鄉村振興與城鄉一體化、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等。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科研成果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
2022年院科研績效指標實現了量的增長和質的提升,部分指標為近年來的最好水平,綜合科研實力與競爭力繼續居於全國城市社科院系統的領跑方陣。全院共承擔6項省部級基金課題,完成30多項市委市政府重點課題;決策參考件獲中央、省、市領導肯定性批示30多項,其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門通報院學者參與的調研報告獲得中央領導同志肯定性批示,新華社專門致信感謝院學者提供關於基層治理研究報告,另外省領導批示4人次,市委主要領導肯定性批示5次,市政府主要領導肯定性批示3次;調研成果獲得省委調研成果一等獎、市社科成果一等獎等6項獎勵,院部門和專家獲得“湖北省宣傳思想工作先進集體”和“武漢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推出110多篇理論文章,舉辦4次全國性學術會議,打造3個協同創新研究基地;《學習與實踐》保持CSSCI和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目錄,影響因子進一步提升;《武漢社會科學》成功實現一年出版四輯,並登載中國知網,推出“大江學術”今日頭條號。 [5]  《大江學術》擴大學術影響力,訂閲者覆蓋全國,並擁有歐美等海外訂閲者。 [5]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科研突破

2022年院科研工作主要在四個方面取得歷史性成績和突破。
一是聚焦城市重大發展與治理主題,實現理論和政策研究的引領性突破。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完成30多項重點課題以及70多項子課題,加強社會協作,推進完成近20項市直部門、領軍企業和高校協同課題。深入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武漢先行區建設策劃研究,有關研究成果中央領導同志肯定批示,省委《成果要報》專門轉發,納入市黨代會和市政府工作報告。聚焦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和城市治理研究,承擔完成關於“打造數字經濟新一線城市”、“‘創產城’融合發展”及“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等項目研究。開展新時代英雄城市精神內涵研究,深入研究闡釋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武漢的重要意義、新時代英雄城市精神內涵,兩篇研究報告獲得市委主要領導肯定性批示。圍繞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組織研究,推出關於“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新消費領域”、“文化引領”等研究成果。堅持以重點課題研究促進理論深化研究的突破,在C刊及國際理論刊物發表4篇高層次理論文章,在省部級刊物發表30多篇理論文章。 [5] 
二是強化科研選題策劃精準性,實現決策服務能力的全面提升。決策諮詢報告獲得中央、省市領導肯定共30多項,部門採納70多項,有關研究被吸納到市委全會決議。定期編髮18期《領導參閲》和58期《全球智庫動態》,報送市區領導。聚焦季度、年度輿情分析,推出7期意識形態研究專報。近期,在疫情爆發及感染峯值階段,連續推出5期《疫情輿情研究專報》,獲得市領導肯定和關注。 [5] 
三是積極打造區域樞紐性智庫,實現協同創新網絡的深度拓展。加強戰略合作,與規劃、金融和融媒體等單位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研究重大項目,合辦有關專欄,推進理論宣傳。與南方週末聯合舉辦關於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研討會,邀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以及上海、廣州等地專家學者和商業企業代表參會,為武漢發展建言獻策,在線參會者近7萬人。 [5] 
四是完善理論交流與社科科普平台矩陣,實現學術影響力的新高度。堅持打造學術名刊名號,《學習與實踐》影響因子穩步提升,保持雙核心期刊地位;《武漢社會科學》強化武漢發展研究,《中國知網》進行收錄;《大江學術》學術公眾號擴大學術影響力,訂閲者覆蓋全國,並擁有歐美等海外訂閲者。強化政策解讀和社科知識普及,在中國社科報、湖北日報、長江日報、第一財經等發表近20篇系列理論文章,“學習強國”轉發10餘篇。舉辦學術研討會和學術講座,召開“武漢市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武漢打造新時代英雄城市”及“關於大武漢的由來”等專家座談會。組織“大江論壇”長江文化主題公益學術講座10期,邀請知名專家進行關於元宇宙、走進郭元咀考古現場、漢口商業文明、漢派美食文化意藴等講座,通過網絡直播拓展學術傳播渠道,報告在線觀看人數最高達7萬人次。 [5]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特色研究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長江文化研究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一直高度重視長江文化研究,早在1995年就積極參與承辦首屆長江文化暨楚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此後,武漢市社科院關於長江文化的研究、傳承絃歌不絕,先後主辦了兩屆長江文化學術研討會,獲批了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先行示範區研究等省市社科基金項目,承擔了湖北省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研究重點課題“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武漢先行示範區與長江國家博物館建設研究”等項目,關於武漢建設長江國家博物館的研究獲黨和國家領導人肯定性批示,《武漢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先行區總體構想》獲武漢市優秀社科成果一等獎等。 [14]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統戰理論與實踐

武漢市社科院十分重視統戰理論與實踐研究,取得了一批有影響的成果。近年來,該院多人次受聘擔任省社會主義學院統一戰線智庫特聘研究員和民建武漢市委參政議政智庫專家,先後承擔完成10多項省、市統一戰線智庫研究課題和民主黨派研究課題,1篇統戰理論成果獲國家級領導人肯定性批示,多篇成果獲省、市統戰理論政策研究成果獎和省、市民主黨派理論研究成果獎,多篇統戰理論研究文章公開發表。 [19]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獲得榮譽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全國級榮譽

國家核心智庫榜單成員 [1] 
全國先進城市社科院 [21]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省市級榮譽

先後被評為省、市級文明單位 [21] 
湖北省宣傳思想工作先進集體 [5] 
2023年2月,入選擬確認保留武漢市文明單位稱號名單。 [10] 
2023年度全市績效管理綜合考核立功單位 [20]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學術平台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學術傳播平台

《學習與實踐》影響因子穩步提升,保持雙核心期刊地位; [5] 
《武漢社會科學》強化武漢發展研究,《中國知網》進行收錄; [5] 
《大江學術》擴大學術影響力,訂閲者覆蓋全國,並擁有歐美等海外訂閲者。 [5]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學術研究平台

參與發起籌建長江文化促進會理論與政策研究專業委員會 [16] 
支持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搭建長江地學與長江文化協同研究平台 [17]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智庫內參

《領導參閲》 [5] 
《全球智庫動態》 [5] 
《疫情輿情研究專報》 [5] 
《意識形態研究專報》 [9]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誠聘英才

為加強地方智庫人才隊伍建設,充分服務中國式現代化武漢實踐,根據武漢市事業單位專項招聘工作人員實施辦法,武漢市社會科學院擬面向社會專項招聘工作人員3名,現將有關事項公告如下: [15] 
一、單位簡介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是“國家核心智庫”榜單成員,位居城市社科院第一方陣。建院40年來,先後承擔國家社科基金課題16項、國際合作項目7項,榮獲中宣部、省市“五個一工程獎”10餘項,省市優秀社科成果獎150餘項。院刊《學習與實踐》連續11年入選CSSCI來源期刊和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名列全國哲學社會科學綜合類期刊前列;《武漢社會科學》是武漢地區武漢問題研究的權威性輯刊。 [15]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以服務大武漢復興、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科研指向,專注於文史哲經社交融,探求於城市人文與科學、工程、治理貫通,落腳於城市發展理論與實踐共進,致力於打造樞紐型新智庫,構建理論研究—實踐服務—政策參謀“三位一體”協同創新體系,聚焦新學科,參謀新發展,貢獻新治理。 [15] 
二、招聘計劃
面向全國招聘從事哲學社會科學相關領域研究工作的專業技術崗位人員3名,具體崗位及要求見附件1。 [15] 
三、報考條件
(一)報考人員應當具備下列資格條件: [15] 
1.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無國(境)外永久居留權; [15] 
2.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遵紀守法。思想政治素質好,品行端正,綜合表現較好; [15] 
3.在2023年7月31日前獲得博士學歷學位,海外博士學歷學位需通過教育部中國留學服務中心認證; [15] 
4.應屆博士畢業生,年齡35週歲及以下;具有副高級職稱或出站博士後,年齡40週歲及以下;具有正高級職稱,年齡45週歲及以下(年齡日期計算方式:35週歲及以下指1987年1月1日及以後出生,40週歲及以下指1982年1月1日及以後出生,45週歲及以下指1977年1月1日及以後出生); [15] 
5.具有正常履行職責的身體條件和心理素質。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