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漢市政協

鎖定
武漢市政協的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
中文名
武漢市政協
主    席
吳超
地    址
武漢市漢口沿江大道246號

武漢市政協武漢市政協的歷史發展

1949年5月16日武漢解放,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9月5~9日武漢市召開第一屆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會議代表158名,列席160名。會議代表推選李先念、譚政、陶鑄、張平化、謝邦治、曾惇、趙敏、熊復、戚元德、袁道華、謝世弘、黎智、龍用九、何定傑、江家瑞、任福貴、吳一農、唐午園、華煜卿、陳煥章、喻昌炳、吳德峯、周季方、張執一、李伯剛等25人組成會議主席團,負責主持會議的各項工作。
1949年11月28日~12月9日,武漢市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召開,會議代表318名。12月6日選舉產生會議常設協議機構---武漢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協商委員會由16個界別組成,共51名委員,張平化為協商委員會主席。
1950年5月3~7日,在武漢市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第三次會議上組建第一屆(第二次)協商委員會,共13個界別,22名委員,張平化當選主席。
1950年12月25~29日,在武漢市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第四次會議上組建第一屆(第三次)協商委員會,共17個界別,73名委員,張平化當選主席。
1951年6月23~30日,召開武漢市第二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第一次會議,組建第二屆協商委員會,共15個界別,80名委員,張平化當選主席。
1952年10月10~15日,召開武漢市第三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第一次會議,組建第三屆協商委員會,共17個界別,82名委員,張平化當選主席。
在中共武漢市委領導下,武漢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聯繫各界人士,向市委和市政府反映人民意見,向羣眾宣傳解放軍政策法令;審議市政府交議的文件和議案;協助政府動員各界人士參加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和“三反”“五反”等各項社會改革運動;發起並推動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界愛國人士進行時事和政策學習。
1955年3月,政協武漢市第一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武漢市委員會正式成立,由25個界別157名委員組成。張平化、李爾重先後任主席(1955年9月張平化奉調離任,李爾重代理主席,1956年4月第一屆第三次會議補選為主席),擔任過副主席的有:李爾重、劉惠農、馬哲民、潘正道、徐風笑、華煜卿、晏勳甫、李伯剛、王一鳴、楊東蓴、李冬青(女)、陳離,路耀林任秘書長。
政協武漢市第二屆委員會(1957.4.22-1962.2.18):由28個界別229名委員組成。李爾重任主席,熊飛、馬哲民、潘正道、徐風笑、晏勳甫、李伯剛、李冬青(女)、陳離、趙鐵夫、厲元咎任副主席,路耀林任秘書長。
政協武漢市第三屆委員會(1960.2.19-1962.6.23):由26個界別326名委員組成。李爾重、宋一平先後任主席(1961年李爾重奉調離任,同年6月第三屆第二次會議補選宋一平為主席),熊飛、王家吉、華煜卿、徐風笑、李伯剛、李冬青(女)、魏廷槐、吳耕陽、袁文(1961年6月第三屆第二次會議增選)任副主席,路耀林任秘書長。
政協武漢市第四屆委員會(1962.6.24-1979.12.7):由26個界別306名委員組成。宋一平任主席,熊飛、王家吉、華煜卿、徐風笑、李伯剛、李冬青(女)、吳耕陽、袁文、鮑鼎、彭傑如、夏石農(1963年12月第四屆第三次會議增選)任副主席,路耀林任秘書長。
政協武漢市第五屆委員會(1979.12.8-1983.3.19):由27個界別509名委員組成。趙敏(1979.12-1980.4,去世)、鄧墾(1981年3月五屆二次會議補選)先後任主席,擔任過副主席的有:熊飛、華煜卿、魏廷槐、袁文、徐風笑、鮑鼎、夏石農、何方宏、周詠曾、蕭作霖、餘金堂、王典昭、侯杞新、王際清、陳伯華(女)、楊晟、周裕德,餘金堂(兼)任秘書長。1981年3月,政協五屆二次會議補選鄧墾為市政協主席;1982年3月,政協五屆三次會議增選楊晟、周裕德為市政協副主席。
政協武漢市第六屆委員會(1983.3.20-1988.2.28):由27個界別490名委員組成。辛甫任主席,擔任過副主席的有:王功安、肖作霖(1983.3-1984.3)、周詠曾(1983.3-1984.3)、餘金堂、王典昭、楊晟、侯杞新、王際清、周裕德、陳伯華(女)、楊時展、李崇淮、石泉、梁希傑、林立、陳越、韓銀柱,秘書長汪濬(1983.3-1985.4)、胡照洲(1985年4月六屆三次會議補選)。
政協武漢市第七屆委員會(1988.2.29-1993.3.2):由29個界別495名委員組成。王哲南任主席,擔任過副主席的有:王功安、楊晟(1988.3-1991.3)、侯杞新、陳伯華(女)、楊時展(1988.3-1989.3)、李崇淮、梁希(1988.3-1991.3)、陳越、韓銀柱、楊葆焜、王千弓、徐雪軒、李家友、肖谷欣,秘書長鬍照洲(1988.3-1990.2)、姜成富(1990年2月政協七屆三次會議補選)。
政協武漢市第八屆委員會(1993.3.3-1998.1.1):由31個界別503名委員組成。王哲南(1993.3-1996.3)、李巖(1996年3月政協八屆四次會議補選)先後任主席,副主席有:胡照洲、王炳炎、陳伯華(女)、李崇淮、郭友中、楊葆焜(1997.4去世)、李家友、李湧泉、肖谷欣、單大年(1994年2月政協八屆二次會議增選),湛根本任秘書長。
政協武漢市第九屆委員會(1998.1.2-2003.1.3):由31個界別510名委員組成。劉善璧任主席,胡照洲、劉彩木、白元初、郭友中、李昌祿、粟道雲(女)、龔非力、梁守恕、周開金(1998.1-2001.1)、繆順(女)任副主席,蕭志鋼任秘書長。
政協武漢市第十屆委員會(2003.1.1-2007.1.8):由32個界別554名委員組成。劉善璧任主席,劉彩木、李昌祿、龔非力、梁守恕、賈震濤、楊付華(女)、肖志鋼、陳振中、楊雲彥任副主席,周啓新任秘書長。
政協武漢市第十一屆委員會(2007.1.8-2012.1.3):由31個界別548名委員組成。葉金生任主席,李傳德、楊付華(女)、郭粵梅(女)、江中聯(女)、鄒國林、侯曉華任副主席,王少雄任秘書長。2011年2月,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補選吳超為市政協主席,增選石大鴻(女)、黃衞國為市政協副主席。
政協武漢市第十二屆委員會(2012.1.4至今):由31個界別589名委員組成。吳超任主席,李傳德、郭粵梅(女)、江中聯(女)、侯曉華、石大鴻(女)、黃衞國、吳勇、張文彤任副主席,王少雄任秘書長。2014年1月,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增選吳一民為市政協副主席,補選潘漢生為市政協秘書長。

武漢市政協政協的主要職能

武漢市政協政治協商

政治協商是對國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針以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問題在決策之前進行協商和就決策執行過程中的重要問題進行協商。中國政協的政治協商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重要體現,是黨和國家實行科學民主決策的重要環節,是黨提高執政能力的重要途徑。
政治協商的主要內容有:國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針以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問題;各黨派參加人民政協工作的共同性事務以及有關愛國統一戰線的其它重要問題。
政治協商的主要形式有:政協全體會議,常務委員會議,主席會議,常務委員專題座談會,政協黨組受黨委委託召開的座談會,以全國政協名義召開的專題協商會,秘書長會議,各專門委員會會議,根據需要召開由政協各組成單位和各界別代表人士參加的內部協商會議。
政治協商依照程序進行。

武漢市政協民主監督

民主監督是對國家憲法、法律和法規的實施,重大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工作,通過建議和批評進行監督。中國政協的民主監督是中國社會主義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通過提出意見、批評、建議的方式進行的政治監督。它是參加中國政協的各黨派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通過政協組織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工作進行的監督,也是中國共產黨在政協中與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之間進行的互相監督。
民主監督的主要內容有:國家憲法、法律和法規的實施,重大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工作,參加政協的單位和個人遵守政協章程和執行政協決議的情況。
民主監督的主要形式有:政協全體會議、常委會議、主席會議向黨委和政府提出建議案;各專門委員會提出建議或有關報告;委員視察、委員提案、委員舉報、大會發言、反映社情民意或以其它形式提出批評和建議;參加黨委和政府有關部門組織的調查和檢查活動;政協委員應邀擔任司法機關和政府部門特約監督人員等。

武漢市政協參政議政

參政議政是對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問題以及人民羣眾普遍關心的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進行協商討論。通過調研報告、提案、建議案或其他形式,向中國共產黨和國家機關提出意見和建議。中國政協的參政議政是人民政協履行職能的重要形式,也是黨政領導機關經常聽取參加人民政協的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的意見和建議、切實做好工作的有效方式。
參政議政的內容主要有:選擇人民羣眾關心、黨政部門重視、政協有條件做的課題,組織調查和研究,積極主動地向黨政領導機關提出建議性的意見;通過多種方式,廣開言路,廣開才路,充分發揮委員專長和作用,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獻計獻策;廣泛參與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活動,對一些共同關心的事項開展評議,等等。
參政議政的主要形式有:反映社情民意、各種協商例會,各種專題議政會、專題研討會、專題調研、委員視察、考察、政協委員參與中共黨委與政府統一組織的檢查和巡視。 [1-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