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昌軍

鎖定
武昌軍,是一個名詞。唐置,治鄂州 [1]  ,今湖北武漢市武昌區 [1]  ,元和初為武昌軍節度,領鄂、嶽、蘄、黃、安、申、光七州。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統一中國,改汝南縣為江夏縣,改郢州為鄂州,置江夏郡,其郡、州、縣的治所均設在江夏,今武昌因而又有鄂州之稱。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廢江夏郡,江夏為江夏縣和鄂州的治所。唐太宗劃全國為十道,江夏為江南道。到唐玄宗開元年問(713—714年),江夏劃歸江南西道。唐代中期,鄂州(今武昌)為貢賦轉運中心,設有武昌軍節度使。宰相牛僧孺為鄂州刺史,兼武昌軍節度使,將江夏土城擴建為磚結構城垣,從此兼有武昌之稱。
中文名
武昌軍
年    代
唐、宋 [2] 
地    點
湖北武漢市武昌區 [1] 
鄂州 [1] 

武昌軍歷史沿革

589年(隋開皇九年)隋朝改郢州為鄂州,605—16年(大業年間)改置江夏郡(此前曾改汝南縣為江夏縣,為鄂州州治),轄江夏、武昌(今鄂州)、永興(今陽新)、蒲圻4縣。
621年(唐武德四年)唐軍周法明取鄂州。是年,唐朝改江夏郡為鄂州,州治江夏縣,下轄5縣。後唐太宗依地形劃全國為10道,武昌屬江南道;713—741年(開元年間)又析為15道,武昌屬江南西道。
747年(唐天寶六年)李邕遭奸相李林甫陷害致死,歸葬鄂州九峯山。其故居在洪山西麓修靜寺(今施洋墓與寶通寺之間)。742—756年(天寶年間)鑄寶通寺大鐵佛兩座,高4米,底座寬8米,垂膝坐狀,神態逼真。“文化大革命”中被毀。
765年(唐永泰元年)穆寧出任鄂州刺史兼侍御史,次年升鄂州都團練使銜、鄂州觀察使,總管東南地區賦税徵收和運輸事宜,至768年(大曆三年)“漕賈得通”,政績斐然。
763年(唐廣德元年)鄂州大風,兼發火災,燒燬停泊商船3000餘艘,延毀濱江民居2000餘户,罹難4000餘人。
825年(唐寶曆元年)牛僧孺武昌軍節度使,以磚結構(甕以陶甓)代替夯土結構擴建鄂州城垣,歷時5年乃成。復請取消沔州建制,將漢陽、漢川兩縣劃歸鄂州,首次形成兩岸合一的行政建制。
846年(唐會昌六年)唐朝為增加財政收入敕部分地區“置官沽酒”,鄂州實行酒類官賣。
874—879年(唐乾符年間)鄂州大飢,鉅商劉本德出米數萬石賑饑。
879年(唐乾符六年)黃巢率起義軍攻破鄂州外城。
884年(唐中和四年)路審中乘亂招募3000人私家武裝,入據鄂州。886年(光啓二年)周通攻打鄂州,路審中逃離,手下將領嶽州刺史杜洪乘虛進入,自稱節度留後,迫使唐僖宗封其為武昌軍節度使。鄂州遂成為各路藩鎮角逐目標。
902年(唐天覆二年)唐昭宗冊封楊行密為吳王,次年,楊遣部將李神福、劉存“率舟師萬人以討杜洪”。杜洪死守鄂州,未失。904年(天佑元年)李神福二次攻鄂未成,第二年由劉存三度攻鄂,採用火攻之計得手,生擒杜洪送至揚州斬首。鄂州成為吳王楊行密割據地盤的州治中心之一,乃命劉存為鄂嶽觀察使,坐鎮鄂州。
907年(後梁開平元年)朱全忠建後梁。劉存受吳王命攻湖南,慘敗被俘,“湖南楚”反攻鄂州,又被吳將秦裴打敗。
937年(後晉天福二年)李界滅吳稱帝,建南唐,從“湖南楚”手中奪回鄂州,設武昌軍節度使
956年(後周顯德三年)世宗命王逵攻鄂州,南唐武昌軍節度使何敬洙據城死守,得嶽州潘叔嗣襲擊之助,王魁敗亡。鄂州城逃過一劫。 [3] 
974年(宋開寶七年)宋太祖大將曹彬與知漢陽軍李怒合擊,取鄂州。宋統一後,在鄂州設置武清軍節度使,996年(至道二年)改武昌軍節度使。鄂州隸荊湖北路,轄7縣,州治江夏。 [2] 

武昌軍部門設置

今湖北江漢道及河南汝陽道東部、湖南湘江道北部之地,光啓中杜洪據其地,天佑中為淮南所並,宋置武清軍節度,尋復曰牙昌軍,元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