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安快板

鎖定
武安快板是一種河北省武安市的傳統説唱藝術,屬於文藝園地一朵鮮豔奪目的奇葩。
中文名
武安快板
地理標誌
河北武安
性    質
傳統説唱藝術
特    點
語言通俗、詼諧、生動

武安快板基本概況

武安快板語言通俗、詼諧、生動、活潑、形象,具有濃郁的武安地方特色和農民生活氣息,為武安乃至邯鄲廣大觀眾所喜聞樂見,它誕生於解放初期,距今約有50多年曆史。其以順口溜的形式,長的二三十句,短的十來八句,配上板鼓、梆子、小鑼來伴奏就象武安落子戲的數板,但説起來比數板節奏更加明快乾脆,因為演説時用的武安方言,故取名叫武安快板。開始時單人演説,後來發展雙人對着説,名曰對口快板。再此後又編成了帶故事情節,象小戲一樣的多人分角色演説的快板,取名快板劇。以後,武安快板、對口快板、多口快板、鑼鼓快板、快板劇就在武安大街小會逢年過節和各種文藝活動中成為觀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藝術演説形式。

武安快板突出特點

武安快板 武安快板
武安獨有的一種傳統曲藝形式,以武安方言為基礎韻白,常用比興誇張等手法,形式活潑,語言風趣。表演者多扮丑角,於集會、燈會或公共場合演説,每有現場即興之詞,現編現説,妙趣橫生。無需伴奏,只用梆子或鼓板擊拍,其他打擊樂佐之亦可。 武安快板何時形成無考,據説來自武安落子中的"念板"。抗日戰爭時期,隨着八路軍新文化和宣傳的需要,逐漸發展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土改及解放初期,為武安快板鼎盛時期,幾乎場場必演,村村都有,上至老人,下至學齡兒童,大都能順口説上幾句。之後,武安快板更趨成熟完善,現已搬上文藝舞台,頗受歡迎。較有名氣的快板藝人有城關王喜的、白相洲、李成林、韓運生,稱為武安"四大快板"。優秀快板主要有:《仨政府》、《血淚仇》、《劉老混還鄉》、《懶婦女》、《計劃生育》、《誇市場》等。

武安快板民間藝術

武安快板武安儺戲

武安市的民間藝術。俗稱“抓黃鬼”。相傳這一民間活動始於明代,是武安西南山區一帶在元宵節期間開展的一種大型民俗藝術活動。“黃鬼”是指在人間行兇行惡,不忠不孝,甚至害死父母的孽狂。其表演角色百餘個,分天下、人間、地獄三個方面。天神有玉皇大帝、判官、大鬼、二鬼、三鬼、探馬等。“黃鬼”一般扮演為叫花子,身穿褲衩,頭髮和全身塗成黃色,四肢有插入肉中的刀,鮮血淋淋,哆哆嗦嗦,成為整場戲捉拿和行刑的對象。“捉黃鬼”表演自晨2時開始,先由大鬼、小鬼和探馬巡邏開始。天亮後由玉皇大帝出場,佈置各種任務。演至中午,閻王出場,佈置審判堂,由大鬼、二鬼、三鬼將黃鬼捉拿刑場,處以抽腸剝皮之刑。整個表演一直進行到晚上。參加表演的各種人物達450人之多,還需馬、騾近50匹,整個場面十分壯觀。據專家考證,武安為黃河以北“儺戲”僅存地。

武安快板武安平調

武安地方戲曲,全國獨有的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北省邯鄲市的武安、涉縣、磁縣、邯鄲縣、永年、曲周、大名、臨漳,邢台市的沙河、邢台、南宮,以及豫北、晉東南地區。傳統劇目有200多出,多為反映歷史故事、神話、民間傳説的大型劇目。平調行當齊全,有“四梁八柱”和“十二行”之説。四梁指紅臉、黑臉、旦角、小生。十二行即四生、四旦、四花臉。表演風格粗獷豪放,崇尚特技。唱腔屬梆子腔系,板腔體,五聲徵調,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八板、二板、散板、垛板、倒三梆等,還有少量的雜曲小調,如〔一串鈴〕、〔打棗幹〕等。代表劇目《盤坡》、《徐策跑城》等。

武安快板武安落子

武安地方戲曲,全國獨有的地方劇種。通常與平調同台演出,角色行當比較齊全,主要有小旦、青衣、小生、小丑、老生,缺少花臉,武丑,歷史上小生、小旦戲分工不嚴格,常常互相兼演。傳統程式很少,舞台美術服裝道具較簡單。落子戲的唱腔旋律簡單,既能敍事又能抒情,使用武安方言,具有一股強烈的太行山區鄉土氣息。代表劇目《端花》、《借髢髢》。

武安快板發展現狀

邯鄲電視台參加了2008平調名角王紅迎新春演唱會,其中一個老藝術家的表演相當精彩,他的絕活《五官移位》和武安快板《看爹》,只知道老藝術家姓杜,杜老,以前是邯鄲有名的平調丑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