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夷名叢

鎖定
武夷名叢(Wuyi mingcong)福建武夷山選育成的茶樹優良單株的總稱。
中文名
武夷名叢
產    於
天心岩元龍窠坐北朝南的巖壁上
號    稱
茶中之王
特    性
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

武夷名叢大紅袍

產於天心岩元龍窠坐北朝南的巖壁上,距巖腳谷地7-8m,由石塊砌成平台,共有正副三叢。號稱“茶中之王”。屬灌木型,小葉類,遲芽種。植株矮小,樹姿半開展,分枝較密。葉片呈上斜狀着生,葉形橢圓,葉面平,稍內折,葉色深綠,富光澤,葉肉厚而脆,葉緣微波。芽短較壯,幼嫩芽葉帶紫紅色,產量低,製成烏龍茶品質優異,製成綠茶,香味亦較佳。
“大紅袍”的品質特徵是: 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典型的葉片有綠葉紅鑲邊之美感。大紅袍品質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郁有蘭花香,香高而持久,“巖韻”明顯。大紅袍很耐沖泡,沖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飲“大紅袍”茶,必須按“工夫茶”小壺小杯細品慢飲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嚐到巖茶之顛的韻味。 "大紅袍"是武夷巖茶中品質最優異者。武夷巖茶產於福建的武夷山。武夷山位於福建崇安東南部,方圓60公里,有36峯、99名巖,巖巖有茶,茶以巖名,巖以茶顯,故名巖茶。武夷產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栽製茶葉,宋代列為皇家貢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畔設立御茶園專門採製貢茶,明末清初創制了烏龍茶。 [1] 

武夷名叢白雞冠

產於外鬼洞。屬灌木型,中葉類,中芽種。植株中等,樹姿較直立,分枝密度中等。葉片呈水平狀着生,葉形長橢圓,葉面隆起,葉色綠,富光澤,葉緣微波。發芽整齊,芽葉黃綠。產量較低,製成烏龍茶品質優異。
一般我們都會選用輕發酵,低火功的白雞冠,用山泉水沖泡,水温在92度左右。白雞冠茶湯的湯色橙黃明亮,總的來説符合甘、醇、鮮、滑的特點:甘有兩種,一是入口即甘,只要是好巖茶,入口就有一種甜滋滋,涼沁沁的味道;醇是指茶味的濃淡和茶湯的厚薄;鮮是指茶湯清新,鮮美,如同雞湯一般,造成這種鮮感的原因是氨基酸含量是一般綠茶的一倍以上;滑是相對於澀而言的,茶湯入口後,舌尖有茶的感覺,再進入以後,舌頭的後半部分好像已經失去了知覺,不用吞嚥,茶湯已經“滑”進或者“化”進喉嚨和肚子,一般來説所有的好茶入口都很順滑。 [1] 

武夷名叢鐵羅漢

產於裏鬼洞,屬灌木型,中葉類,遲芽種。植株高大,樹姿半開展,分枝較密。葉片呈上斜狀着生,葉形橢圓,葉面稍隆起,葉肉肥厚,葉色綠,富光澤,葉質較軟,葉緣平。芽肥壯,幼嫩芽黃綠色,發芽整齊。產量高,制烏龍茶品質優異。
作為武夷傳統五大珍貴名叢之一,鐵羅漢盛產期在四月中旬,原產於武夷山市慧苑坑之內鬼洞(另一説在三仰峯下的竹窠)。相傳宋代已有鐵羅漢名,為最早的武夷名叢。主要分佈在武夷山內山(巖山)。20世紀80年代以來,武夷山市已擴大栽培。
由於鐵羅漢樹長在岩石間,使得它的成分及滋味特別,從元明以來為歷代皇室貢品。其單叢加工,品質特優的“名叢”,各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成品鐵羅漢香氣濃郁,滋味醇厚,具有“巖韻”特徵,飲後齒頰留香,沖泡9次猶存原鐵羅漢的桂花香真味,被譽為“武夷鐵羅漢王”。 [1] 

武夷名叢水金龜

產於牛提坑葛寨峯下。屬灌木型,中葉類,遲芽種。植株較高,樹姿半開張,分枝較密,葉片呈上斜狀着生,葉形長橢圓,葉面稍隆起,葉色綠,富光澤,葉緣波狀。芽肥壯,幼嫩芽葉淡綠色,產量一般,製成烏龍茶,品質優異。
武夷四大茗叢之一。樹皮色灰白,枝條略有彎曲,葉長圓形,翠綠色,有光澤。成茶外形緊結,色澤墨綠帶潤,香氣清細幽遠,滋味甘醇濃厚,湯色金黃,葉底軟亮。
水金龜揚名於清末,其產權歸屬的公案在歷史上還有一段趣話。據説水金龜原長於天心岩,一場大雨把它衝到牛欄坑,雙方就歸屬訴至法庭,經法庭判定非人力,乃自然力所為,判歸後者。 [1] 

武夷名叢半天妖

武夷山傳統五大名叢之一,原產於九龍窠三花峯之第三峯絕頂崖上。
如同武夷山多數名叢的起源傳説一樣,半天妖的起源也很有浪漫的神話色彩。
相傳“此茶非人所植,系古時飛鳥由他山喙銜茶籽,落此生成,清代巖主因權屬一度公庭訟陳,訴訟費耗金千餘”等。
其名來源於明朝永樂年間。據説天心永樂禪寺方丈,一日偶得一夢,夢見一隻潔白的鷂,嘴裏含着一顆閃光的寶石,被一隻巨鷹緊追不捨後將寶石落在三花峯的半山腰上。為了證實夢的靈驗,方丈派了一位小和尚登峯尋找。小和尚從蓑衣峯旁翻越至三花峯頂,而後費盡周折,用繩索爬到了三花峯的半山腰尋找寶石。“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一塊突起的峭壁上發現一顆綠色的茶籽,已開始吐芽長根,小和尚小心翼翼地拾起,帶回廟中,交給方丈。方丈將茶籽親自培植,待長到尺餘高,仍由小和尚將其移栽上去。因為方丈認為此茶籽系鷂鳥所賜於三花峯的半山腰,不可強佔,又似半空中的一株茶,所以命名為“半天鷂”。由於“鷂”與“腰”同音,又因為生長在半山腰上,久而久之就成了“半天腰”。

武夷名叢等級及品鑑

分級
按國標商品茶劃分為:特級、一級、二級。。。(誇大語言的要謹慎啊:諸如極品、貢品、特++、特A、特優、特XX、百年老樅。。。。);
按民間欣賞茶劃分為:正巖區(最棒的,其中以大巖更好)+半巖區=名巖區;外山+洲地=丹巖區,每個區域的成品再分特級、一級、二級或另放、特堆、上堆、中堆。。。更多分法
古人是這樣分的:巖茶+洲茶,嚴格的時候是非正巖就是洲茶,包含半巖,後來寬泛了;大紅袍那裏叫九龍窠,不是最頂級的原料產區,母樹的滋味也不是巖茶中最好的(是最貴的),母樹大紅袍只起着巖茶象徵的作用,大紅袍的來源不完全就是這幾棵母樹,所以很多諸如“除此母樹沒有正宗大紅袍”一類的話不足取。
其實最終是一分錢一分貨,不會有錯賣的,只有錯買的。最要注意的就是千萬不要相信正巖以上的茶葉可以很便宜買到,因為巖茶區分是要有很好的經驗和功底,外山冒充半巖、半巖冒充正巖、一級説成特級、甚至更加過分的跳級誇張廉價“促銷”。。。。當然,衝鑽衝等級的誠實一元拍除外。
建議只要根據自己的心理消費能力價位去選擇信譽等級都可靠的賣家就好了。甚至可以請老闆推薦,比如:我要200一斤的茶葉,老闆你給我推薦性價最好的。。。。。。更可以少買多對比幾家
容易落入的誤區
一:香的誤區-------------很多剛剛接觸巖茶的朋友容易認為只要茶葉聞起來香、喝起來也清甜就是好茶,其實不盡然,香也分雅俗高低、純淨雜亂、粗陋細緻,應該仔細分辨,一如欣賞巴黎的香水。
巖茶的香講究馥郁而純淨的名樅花香甚至果香,這種香很特別、只有上等巖茶才具備,香以純淨馥郁的果香為上、細膩幽長花香為好,粗放則次之;巖茶的香不但要聞的到,最關鍵是要喝的到,好巖茶的香最主要在水裏,壓在水底,有時會在3~4泡後才逐漸展現,在焙火程度相同條件下,越是好茶越是口感重而飽滿、持久必須靜心體會泡到最後才不至“牛嚼牡丹”。
巖茶的香重在口腔的感覺,而不是鼻腔的感覺
二:火的誤區------------川菜一辣遮百醜,巖茶一火遮百醜。很多普通的巖茶依靠高火甚至傷火給人似乎湯水醇厚濃郁的錯覺,甚至以為這種香就是茶香、這種味就是茶味,其實只是濃重碳火香味而已,而不是真正茶香、茶味。
依賴傷火的巖茶缺乏變化、喪失品種特種、掩蓋原料及工藝缺陷,葉子死黑緊縮泡不開,是死茶,給人滋味濃厚的錯覺,最容易誤導消費,通常被商家稱為“火香”茶、“碳香”茶、“焦香”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