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勝

(中國工程院院士、核材料與工藝專家)

鎖定
武勝(1934年9月23日-2023年1月4日),男,漢族,出生於黑龍江省阿城縣,核材料與工藝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60年,武勝從莫斯科有色金屬與黃金學院有色金屬壓力加工專業畢業,同年10月,回到中國後到二機部北京第九研究所工作;1964年,轉戰青海221,同年10月,作為技術組組長承擔了氫彈中非常關鍵的氫(氘)化鋰部件成型技術攻關任務;1971年,轉入三線着手新型號的研製定型;1972年—1982年,在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院二所擔任車間主任;1982年—1988年,在國營九〇三廠先後擔任副廠長、總工程師;1989年—1998年,擔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七所總工程師兼科技委主任;1998年,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23年1月4日武勝逝世。 [9] 
武勝長期從事核材料與工藝研究。 [1] 
中文名
武勝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黑龍江阿城縣
出生日期
1934年9月23日
逝世日期
2023年1月4日
畢業院校
莫斯科有色金屬與黃金學院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
性    別

武勝人物生平

1934年9月23日,武勝出生於黑龍江阿城縣一户闖關東的貧民家庭。
1948年9月,考入松江省立行知師範學校
1952年6月,武勝復員回校,進入阿城第一中學高中二年級開始高中階段的學習。
1953年8月,武勝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阿城一中十分鮮見的學生黨員,多次被評為優秀學生、模範優秀學生幹部;同年,作為唯一的一名學生代表當選阿城縣第一屆人大代表。
1954年9月,保送北京外語學院留蘇預備部,開始了為期一年的俄語學習。
1955年9月,武勝踏上前往蘇聯的求學之旅,來到了蘇聯第聶伯爾波德洛夫斯科鋼鐵學院學習軋鋼專業。
1956年9月,武勝轉入莫斯科有色金屬與黃金學院工藝繫有色金屬壓力加工專業學習。
1960年6月,武勝完成4年學業,在同學中率先申請並以優異的成績完成畢業答辯,當場獲得冶金工程師稱號,隨後他立即向大使館提出回國申請,同年10月,回國後的武勝來到二機部北京第九研究所報到,開始第一顆原子彈核部件熱處理研製攻關。 [2] 
1964年3月,武勝轉戰青海221,繼續進行核心部件的研製。同年10月,武勝轉入了熱核部件成型技術攻關工作,在技術負責人宋家樹的領導下,武勝作為技術組組長承擔了氫彈中非常關鍵的氫(氘)化鋰部件成型技術攻關任務。
1972年1月—1982年2月,在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院二所擔任車間主任。
1982年3月—1988年12月,在國營九〇三廠先後擔任副廠長、總工程師。
1989年1月—1998年8月,擔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七所總工程師兼科技委主任。
1998年8月,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
1999年,武勝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3-4] 
2023年1月4日,武勝同志逝世。 [9] 

武勝主要成就

武勝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武勝參與核材料的相容性、腐蝕特性和表面改性研究;參與核聚變材料的工藝攻關,解決了加工成形的關鍵技術,完成了不同功能部件的研製任務;在物理冶金方面,組織解決了鈈合金的特種澆鑄成型定向凝固技術;主持研製兩種高韌性和耐蝕性優良的鈾合金。 [1] 
武勝作為102車間第二工藝組副組長時期,在車間副主任宋家樹的帶領下,攻克了核心部件精密鑄造成型中的多項技術難關,武勝與同事們創造性地在陽模上用螺旋管澆道技術及靜水急冷法,探索了鑄件的收縮規律,通過模具優化設計控制鑄件尺寸,經過試驗,實現了精密鑄造成型,為原子彈原理試驗提供了滿足設計要求的部件。
1964年10月,武勝作為技術組組長承擔了氫彈中非常關鍵的氫(氘)化鋰部件成型技術攻關任務,帶領攻關團隊根據試驗結果,最終按照部件的設計要求選用了相應的工藝路線,熱核部件研製用的都是硬脆的晶體粉末材料,該材料具有導熱係數小、熱膨脹係數大、化學性質活潑和極易吸水變質的特性,成型性非常差,需要有多專業科技人員協同攻關,最後建立了部件成型工藝狀態控制和安全實驗系統,設計和調整了部件成型工藝裝置結構,系統地研究了工藝參數對製品顯微組織、缺陷和相關性能的影響,最終為中國首次氫彈原型試驗提供了滿足設計要求的部件。
20世紀80年代中期,作為承擔核部件研製生產的某廠總工程師,武勝要面對的首項挑戰即是高性能鈾合金部件的研製,新一代合金部件的研製要求獲得一種高強度、高塑性的結構材料,但在這個攻關中必須要解決熔鍊、成型、加工、性能檢測等一系列難題。作為總工程師,武勝根據研製要求,制定了實驗方案,組成了以多名技術骨幹為核心的攻關團隊,開始了長達十餘年的研製攻關,研製團隊通過優選原料,改進熔鍊坩堝和鑄造模具表面塗層質量,創新制備方法,並經過不同工藝的多次試驗,最終使合金部件具備了優良的力學性能和抗腐蝕性,某些性能指標達到國際水平,並得到成功應用。
1981年起,武勝在30餘年的時間裏,開創性地組織了高性能鈾合金研製、特種材料相容性與表面改性研究、材料表面防腐蝕保護技術研究、氚(氫、氘)及氦在材料中的行為研究等工作。 [4] 
  • 科技獲獎
獲獎年份
獲獎項目名稱
獎項名稱
1997年
X-X殼體熱等靜壓連接技術
國防科技重大成果一等獎
1995年
XX特種裝置及其設計原理的突破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
1995年
-
國防科技重大成果二等獎
1995年
延緩鈈鎵合金氘化作用的實驗研究
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3年
RAP-600型熱風整平機
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
1989年
核武器的重大突破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
1987年
XX LiD 部件熱壓工藝
國家技術發明三等獎 [5] 
  • 學術著作
據2020年3月中國工程院官網顯示,武勝與李冠興合著有化學工業出版社於2007年出版的《核燃料》一書。 [6] 
  • 實驗室建設
1994年,武勝開始組織策劃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2003年,實驗室獲得國家批准建立,該實驗室是中國在金屬材料學科領域建立的第一個專門針對特種材料相容性研究的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4] 

武勝人才培養

  • 學位授予點建設
20世紀80年代,在武勝及老一輩科研人員的努力下,成功組建並逐步發展壯大了核材料(1998年改為核燃料循環與材料)專業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點。 [4] 
  • 教育理念
武勝認為,做學問的態度首先是嚴謹,其次是眼光要放長遠;不要盲目崇洋、崇拜中國國外的專家,年輕人應該有自己的思考和創新;要密切關注材料學科前沿動態,結合實際大膽創新,中國人有智慧、有能力,也有信心把自己的事情幹好。 [4] 

武勝榮譽表彰

1999年,武勝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 

武勝社會任職

武勝擔任中國核材料學會副理事長兼常務理事、表面物理與化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務。 [7] 

武勝人物評價

武勝為中國核材料部件的工藝技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1] (中國院士館評)
武勝是中國著名的核材料與工藝專家,心繫國家發展,積極為中國核材料與工藝的發展建言獻策,十分關心中國工程院的工作,積極參加中國工程院的各項活動,為中國工程院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熱愛祖國、追求真理、尊重科學、勇於創新、嚴謹治學、敬業奉獻的高尚品德,是中國工程科技界的楷模和學習的榜樣 [8] (中國工程院原院長賙濟評)
作為中國一名核材料與工藝專家,武勝院士不僅關注國防裝備建設中的重大核科技問題的解決,更關注軍民融合對核科技事業長遠發展的重要作用 [4]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科技委副主任、研究員帥茂兵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