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功縣誌

鎖定
《武功縣誌》 是武功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纂,陝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本志書於1981年始纂,2000年告竣。上限起自事物發瑞,下限至1990年,部分內容延至1999年。全書共31篇,154章,423節,1039千字,卷首有彩色、黑白照130張。 [1] 
中文名
《武功縣誌》
作    者
康海
類    別
地方誌
出版社
陝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
明正德十四年
頁    數
三卷
開    本
16開本
裝    幀
精裝
ISBN
7224057231

武功縣誌正德《武功縣誌》

康海纂修之《武功縣誌》刊行於明正德十四年(1519)。全書共三卷,分為七篇,一地理,二建置,三祠祀,四田賦,五官師,六人物,七選舉。
有稱此志“簡而有體,質而彌文,辭直而事核”。清代方誌學大家章學誠在《書〈武功志〉後》[一文中]對康海《武功縣誌》評價甚低,除在全文末尾認為“惟官師志褒貶並施,尚為直道不泯,稍出於流俗耳”,其餘皆認為不妥。
指出“夫康氏以兩萬許言,成書三卷,作一縣誌,自以為高簡矣。今觀其書,蕪穢特甚”,“蓋緣不知史家法度、文章體裁也”。

武功縣誌2001年《武功縣誌》

《武功縣誌》 武功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纂,陝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本志書於1981年始纂,2000年告竣。上限起自事物發瑞,下限至1990年,部分內容延至1999年。全書共31篇,154章,423節,1039千字,卷首有彩色、黑白照130張。
編前有概述、大事記、編次為行政建置、自然環境、自然災害、人口計劃生育、農業、土地、水利、工業、交通、郵電、商業、糧油、供銷合作、財政税務、金融、經濟管理、城建環保、地方國家機構、民政、勞動人事、信訪檔案、公安司法行政、黨派政協羣團、軍事、教育、科技、文化、文物、衞生體育、宗教民俗、人物。編後有專載和附錄。印刷為精裝16開本並加護封織錦緞硬盒裝,印數5000冊。

武功縣誌故鄉情代序

家鄉來人探望,得知新編《武功縣誌》即將付梓出版,並囑我作序。作為生於斯、長於斯的武功人,不僅欣然感喟:家鄉好,父老鄉親親。
從求學、工作算起,離開家鄉已經40多年了,先在西安某軍工廠工作,繼在瀋陽求學,後在革命老區江西從政,再赴黔貴大地,儘管工作崗位和地域頻繁變化,但我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日久愈濃,每每聽到家鄉的消息和變化,心裏總是為之振奮。
儘管我離鄉40年有餘,鄉音未改。我還記得鄉土教材裏的“武功八景”:“姜嫄古墓小華山,教稼台封后稷官;蘇武節碑龍門傳,上閣鐘聲來九天;喀山晚照曬書卷,二水塔影兩河灣;東橋水波花柳顯,武塔胡燕更奇觀。”
當今時代,是中華民族致力於偉大復興的時代,也是經濟全球化激烈競爭的時代。在這個時代,機遇與挑戰並存,希望與困難同在。
在我記憶深處,魂牽夢繞着八百里秦川的童稚、鄉趣,更願我的故鄉在當今時代、在世紀之交西部大開發中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搶抓機遇,排難前進,一日千里,日新月異。這部百科全書式的新編《武功縣誌》,對於家鄉的同行和各界認識縣情,科學總結,發揮優勢,思考和把握未來,是一本難得的教科書;對於讓外界更多地瞭解武功,促進武功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其意義是重大而深遠的。
古詩曰:“越鳥巢南枝,胡馬依北風”,“一別武功去,何時復見還。”對家鄉的思念是悠遠的,對家鄉的期盼是摯誠不渝的。是為序。

武功縣誌凡例

新編《武功縣誌》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實事求是地、全面地記述本縣自然、經濟、政治、軍事、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歷史與現狀。
一、本志上限起自有文字記載之時,下限至1990年。部分內容延至1999年。古略今詳,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予以重點記述。
三、本志橫列事類,縱寫史實。以《概述》統攬全書,《大事記》縱貫古今,分設31編及專載、《附錄》。力求突出地方特色和時代特點,做到思想性、科學性和資料性的統一。
四、本志採用述、記、志、傳、圖、表、錄等體裁,以記、志為主,不作評論。
五、《人物》遵循新編地方誌生不立傳的規定,選入對本縣卓有貢獻、業績顯著的各階層、各行業已故人物。凡在世的社會知名人士,以錄或表收載。
六、本志記述用現代語體文和國家統一公佈的簡化字。對個別有特定含義的字、詞用繁體字。
七、對歷史紀年、現代紀年、度量衡單位的書寫等,均以國家和陝西省地方誌編委會制訂的《行文通則》為據。部分歷史資料的計量仍使用舊制單位。
八、本志資料來源於省、市、縣有關檔案和正史、舊志、譜諜、碑石、報刊、專著及此次編纂中採訪所得,經鑑別核正後記入志中。
九、本志建國後數字以縣統計局資料為準。
十、文中所稱的“建國前”或“建國後”,係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或“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

武功縣誌序一

喜聞新編《武功縣誌》即要出版面世,有幸先讀,以感為序。
翻開武功的歷史畫卷,這裏曾是先祖后稷教民稼穡、開創華夏農耕文化的聖地。人文薈萃,英才輩出。漢蘇武北海牧羊,不辱使命;唐太宗李世民誕生於此,從這裏走向全國,開闢了輝煌的貞觀盛世;前秦女詩人蘇蕙創織錦回文詩,其才情超今邁古;明狀元康海纂寫《武功縣誌》飲譽海內,寫戲作曲為三秦戲劇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辛亥革命先驅張仲良、焦易堂不畏強暴、反抗清廷的精神,光彩照人。
新中國成立後,勤勞淳樸的武功人民當家做主,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艱苦奮鬥,發憤圖強,使全縣經濟和社會面貌發生了歷史性鉅變。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團結拼搏,譜寫了一曲曲經濟建設的新華章。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作出了建設經濟強縣的重大戰略決策,堅持大開放,實施大開發,推動大發展,一個政通人和,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新武功正展翅騰飛。
“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o歷史是一面鏡子,學習它即可知興替,明治亂。來武功任職深感責任重大,首讀康海《武功縣誌》,受益匪淺。今再讀新編《武功縣誌》,更激起我對武功的山水和武功的人產生至誠至真的熱愛之情。武功歷史的一幕幕情景常在心中縈繞,它時刻提醒我只有勤勉為政,建設武功,發展武功,才能不辜負全縣人民的期望。
新編《武功縣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地方特色,融思想性、資料性和科學性於一體,是各級領導研究縣情、正確決策的重要依據,能為實施中國西部大開發和招商引資提供重要的地情資料,也是教化人民建立良好民風習俗,提高民族素質,弘揚正氣,增強社會綜合效益的一部百科全書。武功古往今來的人傑楷模,只能靠歷史來記住他們。瞭解他們,學習他們,就會增強武功人的自豪感,增強武功人的上進心。武功的未來是美好的,願全縣40萬人民繼往開來,團結一致,譜寫出武功歷史的新篇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