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正陽石闕

鎖定
正陽石闕,俗稱“望鄉台”,位於河南省駐馬店市正陽縣城東關烈士陵園南端,立於東漢建寧二年至東漢中平六年(169~189年)之間。 [2] 
正陽石闕立漢代永樂宮(漢靈帝母后董太后所住)任職之賈君所建墓闕,是賈氏墓地神道口的標誌。石闕原有東、西雙闕,現僅存東闕,建築造型系廡殿式四阿頂的子母闕,分闕身、闕基、闕頂三部分。總高4.75米。石闕產生於東漢畫像石刻興盛時期,是工匠師們綜合建築、雕刻、繪畫、裝飾等技藝創造出來的一組具有代表性的石刻藝術作品,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 [2-4] 
2013年5月,正陽石闕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正陽石闕
地理位置
河南省駐馬店市正陽縣城東關烈士陵園南端
所處時代
東漢時期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1160-3-458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別    名
望鄉台

正陽石闕歷史沿革

東漢建寧二年至東漢中平六年(169~189年)間,正陽石闕始立,為漢代永樂宮(漢靈帝母后董太后所住)中任職之賈君所建的墓闕。 [2-3] 
1961年5月,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在全省文物調查登記中,對“望鄉台”進行了考察研究,認定其為一座漢代石闕。 [5] 
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撥款興建了仿古式四角保護亭。 [5] 
文化大革命期間(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期間,正陽石闕保護亭遭到破壞。 [5] 
1981年,河南省政府再次撥款修葺。同年7月,正陽縣人民政府於石闕東側豎立青石標誌碑,劃定了保護範圍。闕前水溝,砌有磚結構防水牆。 [5] 
1998年8月,河南省文物局再次撥款兩萬元為正陽石闕建了保護圍牆,並在大門旁修建保護房一間。 [5] 

正陽石闕文物特點

綜述
正陽石闕 正陽石闕
正陽石闕,俗稱“望鄉台”,東臨一里莊,西一溝之隔是縣人民醫院,南一路之隔是縣麪粉廠。石闕原有東、西雙闕,西闕被毀,存東闕。石闕建築造型系廡殿式四阿頂的子母闕,是賈氏墓地神道口的標誌。石闕分闕身、闕基、闕頂三部分。總高4.75米。 [2]  [4] 
闕基
闕基三層為階梯形。底層長3.7米,寬2.25米;中層長3.25米,寬1.75米;上層長2.6米,寬1.2米。基高0.67米。 [3]  [4] 
闕身
正陽石闕 正陽石闕
闕身由十八塊青石堆築,母闕砌石十一層,高3.6米;子闕砌石8層,高2.6米。子母身上部厚0.81米,下厚0.66米。闕身正面中部一寬40釐米,高34釐米,深12釐米的嵌銘的前壁龕,嵌闕銘處;有一寬12釐米,高33釐米,深13釐米嵌款石的壁龕,嵌款石的地方,只剩下空龕。闕身紋飾圖案隱約可以辨認。 [2-3]  [4] 
闕頂
闕頂單檐四注,三塊青石板雕成。母闕頂二塊居西,檐長2.25米,寬1.75米,厚0.37米;子闕頂石板一塊,居東,檐長1.12米,寬1.75米,厚0.37米。仿漢代屋頂式樣,頂上刻有屋脊瓦壟,下有瓦當。前者刻石仿瓦當9個,後者5個,直徑均為0.12米。 [3]  [4] 

正陽石闕文物遺存

石刻
石刻
石刻(3張)
正陽石闕闕身四周雕飾有波紋、雲紋、人字紋、圓形及菱形圖案。頂面雕有瓦楞,楞端雕圓形瓦當及紋飾。闕身的南面和東面雕刻有人物、牛、龍、斜線和環形花紋。 [3]  [4] 

正陽石闕歷史文化

相關記載
歐陽修的《集石錄跋尾》卷二載:此闕為“永樂少府賈君闕”。清楊鐸《中州金石錄》卷一亦稱此為“永樂太就賈君闕”。 [4] 
相關人物
東漢建寧二年(169年)四月,漢靈帝為其生母孝仁皇后(董太后)設置永樂宮,直到東漢中平六年(189年)五月董太后死後才廢此宮。據此推測,賈君此期間應在永樂宮任職,並深得董太后恩寵,故他死後還為其修建了墓闕,成為賈氏墓地神道口的標誌。 [5] 

正陽石闕文物價值

正陽石闕產生於東漢畫像石刻興盛時期,是工匠師們綜合建築、雕刻、繪畫、裝飾等技藝創造出來的一組具有代表性的石刻藝術作品,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是民族歷史文化中的寶貴遺存。 [2-3] 

正陽石闕保護措施

文保碑 文保碑
2013年5月,正陽石闕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正陽石闕旅遊信息

正陽石闕地理位置

正陽石闕位於河南省駐馬店市正陽縣城東關烈士陵園南端。 [2] 

正陽石闕交通信息

步行:自河南省駐馬店市正陽縣人民政府步行前往正陽石闕,路程約750米,用時約11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