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正氣

(中醫學術語)

鎖定
正氣是指人體抗邪的能力。正氣是中醫學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是指人體的機能活動(包括臟腑、經絡、氣血等功能)和抗病、康復能力,通常簡稱為“正”。
中文名
正氣
定    義
中醫學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屬    性
中醫學術語
出    處
《素問·刺法論》

目錄

正氣釋義

免疫是現代醫學的基本概念。所謂免疫,指機體的免疫系統識別“自己”與“非己”成分,並排斥異構物質的生理功能。

正氣主要功能

①防禦作用,即抗感染免疫,主要指對病原微生物的免疫作用,作用過強時表現為變態反應;
②維持機體內在平衡,如去除老死或受損傷的細胞,作用過強時表現為自身免疫病;
③免疫監督,即去除經常在體內發生的異常細胞變種,當作用減弱,如老年人,就容易出現惡性腫瘤
正氣的功能包括免疫這一重要的功能活動。如上所述,正氣與免疫分別是兩種醫學體系中的基本概念,兩者之間有着內在的聯繫。從免疫的主要功能來看,大致相當於正氣的抗病能力。中醫學認為,正氣虧虛是疾病發生的內在根據,因此,非常重視人體正氣在疾病發生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正氣充盛,抗病力強,致病邪氣難以侵襲,疾病也就無從發生。

正氣出處

《素問·刺法論》説:“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反之,當人體正氣不足,或正氣相對虛弱時,衞外功能低下,往往抗邪無力,則邪氣可能乘虛而入,導致機體陰陽失調,臟腑經絡功能紊亂,以致引發疾病。故《素問·評熱病論》説:“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抗禦外邪入侵的這一功能,與免疫功能的防禦作用,即抵禦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作用相當。正氣的抗病能力還表現為維持臟腑功能的協調、氣血的流行暢達。在中醫病因學中,特別注意內生邪氣,如痰飲、瘀血以及內生五邪等。上述邪氣,往往是臟腑功能失調,氣血失和的病理產物,又反過來影響人體,導致疾病的發生。
《丹溪心法》謂:“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於鬱”。鬱是諸多疾病自身而生的關鍵環節,故前人有“百病皆兼鬱”的論斷。鬱是氣血失於沖和的病理狀態,若臟腑協調、氣血沖和,則鬱不能存在,而諸病亦皆難生。正氣的這一功能則與免疫功能中的維持機體內在平衡的功能相吻和。正氣失常可以致病,而免疫過強則可導致自身免疫病的發生,如常見的結締組織疾病、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症等。一旦體內產生了上述病理產物,人體的正氣又會奮起而抵抗之。如果正氣不足,而這些病理產物又難以迅速除盡,必然會導致邪氣愈結愈甚,同時正氣因之而耗傷,甚則危及生命。如積證的發生,常常因為情志失調,飲食失節,或感外邪,以致氣機鬱滯,血行不暢,瘀血內阻,結而成塊,積漸而大,終至不治。
《素問·經脈別論》曰:“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着而病也”。這種預防或消除體內病理產物的形成、堆積的功能,則與免疫監督相當。因此,可以説,中醫學正氣的抗病能力,包括免疫這一生理功能,但正氣只是從整體、宏觀的角度闡釋了人體免疫功能的大致內容,至於微觀、局部的內容,是正氣學説所不能闡述清楚的。
正氣不等於免疫。免疫功能是正氣的重要方面,即抗病能力,但卻不是正氣的全部內容。人體的機能活動是正氣主要的、根本的功能,也是抗病能力產生的基礎。人體的機能活動以臟腑為場所,而臟腑之中又以五臟為中心,五臟的功能活動產生了氣血,氣血又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臟腑的相互聯繫、臟腑與其它組織器官的關聯、氣血的運行又以經絡為路徑。臟腑、經絡、氣血功能活動既是正氣的內容之一,同時,其功能活動又產生正氣。正氣旺盛則抗病能力強。任何疾病的發生,都必然是臟腑、經絡、氣血功能的失調,病程久延,還會導致臟腑、經絡、氣血的損傷,即正氣虧虛,因此,在疾病過程中,邪正鬥爭的同時,或邪去之後,都存在着正氣的自我恢復,從而使機體康復的過程。這種自我修復的機能,通稱康復能力,它同樣是正氣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雖與抗病能力不同,但兩者之間卻有着密切的聯繫。抗病能力、康復能力都以臟腑、經絡、氣血的功能為基礎,都與疾病過程有關,但抗病能力與疾病的發生、發展相關,而康復能力則與疾病的痊癒相關。這些都不是免疫這一生理功能所能概括的。
總之,現代醫學免疫功能與中醫學所説的正氣的抗病能力相當,但兩者又不是能等量齊觀的概念,因此,不可將兩者的涵義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