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正宮醉太平

鎖定
《正宮醉太平》是元朝著名散曲家張可久的所作的一首元曲。 這首小令語言詼諧 、形象生動,無情地揭露、諷刺了社會上種種可笑可惱的現象,令人讀來忍俊不禁。
作品名稱
正宮醉太平
作    者
張可久
創作年代
元代
文學體裁
元曲

正宮醉太平作品原文

人皆嫌命窘①,誰不見錢親?水晶環②入麪糊盆,才沾粘③便滾。文章糊了盛錢囤④,門庭改做迷魂陣⑤,清廉貶入睡餛飩⑥,葫蘆提⑦倒穩。

正宮醉太平註釋譯文

①命窘:命運艱難困苦。
②水晶環:喻潔白聰明的人。麪糊盆:喻一塌糊塗、十分骯髒的社會。
③粘:指污濁骯髒的社會風氣。滾:喻圓滑世故、同流合污。
④“文章”句:言把知識作為賺錢的手段。文章,這裏指才能和知識。
⑤“門庭”句:意指為了錢可以幹出男盜女娼的醜事。門庭。猶言“門第”。迷魂陣,指妓院。
⑥“清廉”句:言為了錢可以顛倒黑白、混淆賢愚。睡餛飩,喻糊塗人。
⑦葫蘆提:糊塗。 [1] 

正宮醉太平作品鑑賞

張可久嘆世,是感嘆世人在錢的面前所暴露的種種醜態。不重人情而以錢為親,已令人慨嘆;且又以文章為名而汲汲金錢,那就完全淪為錢的奴僕而喪失讀書人“無恆產而有恆心”的本色了。更有甚者,不僅自己貪錢斂財,反而嘲弄不願同流合污的清廉者,這就更使清廉者寒心了!作者揭露這種黑白顛倒的世情醜態,不願隨波逐流,卻又無力迴天,只能藉助酒葫蘆佯裝糊塗,這樣似乎還能求得所謂的安穩。
這即是憤世嫉俗之言,也是消極反抗的表示。在元代許多作品中都有類似的表現。曲中的形象比喻和通俗語言,體現了張可久曲詞的清麗、通俗的風格。 [1] 

正宮醉太平作者簡介

張可久(約1280~1348後)元代散曲作家。名久可,號小山。慶元(今浙江寧波)人。《錄鬼簿》把他列入“方今才人相知者”一類。他的生平不可詳考,只知他頗長壽,至正年間尚在世。《錄鬼簿》説他:“路吏轉首領官”,首領官為民務官,相當於税課大使(又有説是掌文牘的小吏)。他還曾為“桐廬典使”,70多歲時曾為“崑山幕僚”,約80歲左右尚為“監税松源”。他時官時隱,足跡遍及江、浙、皖、閩、湘、贛等地,一生奔波,不太得志。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