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止戈為武

(漢語成語)

鎖定
止戈為武,是漢語的一則成語,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 [1] 
這個成語原意指止息兵戈才是武功,要能止戰,才是真正的武功。後人用它表示通過正義的戰爭平息戰禍,求得和平;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對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其本身結構為主謂式,在句子中可作定語,含褒義。 [2-3] 
中文名
止戈為武
外文名
Boldness lies in the suspension of hostilities
拼    音
zhǐ gē wéi wǔ
近義詞
止戈興仁
注    音
ㄓㄧˇ ㄍㄜ ㄨㄟˊ ㄨˇ
出    處
左傳·宣公十二年》
語法功能
作定語

止戈為武成語出處

“臣聞克敵,必示子孫,以無忘武功。楚子曰:‘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左傳·宣公十二年》) [1] 
後人據此提煉出“止戈為武”這則成語。 [4] 

止戈為武成語故事

公元前597年,晉國為了救援被楚國圍困的鄭國,派出以荀林父為首的軍隊前去與楚國作戰。
晉國大軍剛剛到達黃河邊,鄭軍因抵擋不住楚軍的圍攻而投降了。此時,晉國內部出現了分歧。以中軍主帥荀林父為首的一部分將領認為應撤軍回國,避開楚軍鋒芒;以中軍副帥先穀為首的一部分將領認為應維護晉國霸主地位,與楚軍交戰。荀林父約束不住先穀,他單獨率領自己的軍隊渡過黃河,準備與楚軍決戰。荀林父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進,恐怕要吃敗仗;退,就等於把先穀送進虎口,一時不知如何處置。司馬韓厥説:“先穀如果失敗,主帥您的過失就大了。既損失了軍隊,又丟掉了鄭國,那太嚴重了。我看不如干脆進軍,如不能勝利,失敗的責任,眾將也可分擔一些,總比您一個人承擔好些。”荀林父無奈只得率軍渡河。楚軍此時正在黃河邊上休整,準備回國。聽説晉國大軍已渡黃河,楚莊王就想早點撤離,避免同晉國交戰。可是他的大臣伍參認為:“與晉軍交戰,一定會取勝。晉軍的將領都是新換的,不能行使命令,尤其是荀林父的副手先彀剛愎自用,不聽指揮,所以晉軍有令不行,一定會失敗的。再説您是君王,同對方的大將作戰而逃卻,也是一種恥辱。”
楚莊王聽從了伍參的意見,下令軍隊做好一切迎戰晉軍的準備。楚軍利用謠言誘使先彀出擊,然後又襲擊了晉軍的中軍,荀林父事先防禦不充分,又見楚軍來勢兇猛,不可抵抗,勵志簽名,就下令趕緊渡過黃河,企圖以天險來擺脱困境。可是由於時間倉促,為了搶船渡河,晉軍內部自相殘殺。楚軍趁機掩殺而至,晉軍大敗,損失慘重。楚軍大獲全勝,將士們歡欣鼓舞。大夫潘黨建議楚莊王,説:“大王,我們獲得這次勝利,意義非常重大。我聽説戰勝了敵人要建一個紀念物,將來給子孫看,以使他們不忘先人的武功。我看您也該這樣做,將晉軍屍首堆積起來,封土為丘,以示紀念。”
“不,不能這樣做。”楚莊王反對説:“戰爭不是為了宣揚武功,而是為了禁止強暴,給百姓帶來安定的生活。你認識這個‘武’字嗎?在甲骨文裏‘武’字是由‘止’和‘戈’兩個字組成的,‘止戈’才是‘武’!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武功應該具備七種德行:禁止強暴、消除戰爭、保持強大、鞏固基業、安定百姓、團結民眾、增加財富。現在晉、楚兩國交兵,士卒皆有死傷,百姓生活不能安寧,這七種德行,我一種也沒有,用什麼留給子孫!晉國的軍卒為了執行命令而戰死,他們也沒有錯。我們還是先在黃河邊上祭拜河神,然後回國。”
楚莊王沒有修築紀念碑以表彰這次戰功,很快班師回國。 [2] 

止戈為武成語寓意

止戈為武這個成語強調“化干戈為玉帛”的思想,打仗不能乘人之危,應適可而止,得勝便收藏兵器,讓百姓安居樂業,而不是看重使用武力。楚莊王是把止息干戈當做一種美德來追求的。他打了勝仗後沒有繼續對晉國使用武力,而是罷兵回國,這是最有説服力的。這些.都體現了楚莊王的“仁德”思想。可見,楚莊王説的“止戈為武”並非是在“強調用武力解除敵人的武裝(得勝之後再收藏武器)”,而是指“停止使用武器(武力)(放對方一條生路,避免戰爭塗炭更多的生靈)”。也就是説,在楚莊王看來,停止對晉軍使用武器(武力)(使晉國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德。 [3] 

止戈為武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止戈為武這個成語在句子中可充當定語,含褒義,用來指不用武力而使對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 [1] 
運用示例
唐·楊烱唐右將軍魏哲神道碑》:“若乃五材並用,誰能去兵?七德兼施,止戈為武。” [1] 
參考資料
  • 1.    止戈為武的解釋|止戈為武的意思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09-11]
  • 2.    崔鍾雷 主編.成語典故大全.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18:359-361
  • 3.    蕪崧.也説"止戈為武"的釋義[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27(5):21-23.
  • 4.    李一華 呂德申.漢語成語詞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5: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