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歐陽予倩故居

鎖定
歐陽予倩故居位於張自忠路5號,北靠府學衚衕。此院原為時子和醫院。1949年應中國共產黨的邀請,歐陽予倩從香港回到北京參加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同年11月攜全家遷居於此。
中文名
歐陽予倩故居
級    別
文物保護單位
地    址
張自忠路5號
原    址
子和醫院

歐陽予倩故居歷史沿革

歐陽予倩故居
歐陽予倩故居(5張)
歐陽予倩故居位於張自忠路5號,北靠府學衚衕
此院原為時子和醫院。1949年應中國共產黨的邀請,歐陽予倩香港回到北京參加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同年11月攜全家遷居於此。
張自忠路5號曾是文人薈萃之地。當年,劇作家曹禺,《黃河大合唱》的詞作者、詩人光未然也在此居住;郭沫若、田漢、老舍等文壇名宿也常在此聚會。
1986年,東城區人民政府將其作為“歐陽予倩故居”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

歐陽予倩故居建築佈局

歐陽予倩故居
歐陽予倩故居(20張)
院內建築為中西合璧式。大門一間為近代式磚拱門樓,東西兩側有南房各四間,臨街牆面闢拱券式窗,北面為平廊,接東西房各二間。院中部為一幢西式建築,平面近似正方形,磚石結構,四坡頂,水泥板瓦屋面,檐口有磚砌多層線角裝飾。西面闢五個券窗,東、南兩面居中一間闢有門,五級台階。南面主入口有門廊一間,兩坡頂,三角形門楣,四根愛奧尼式柱子支撐,東西兩側為瓶式的廊凳。房東南角設有太陽房,八角攢尖式屋頂。其東有一座北房為院內正房,面闊三間,前後出廊。再北後房五間,前出廊。其西建有中式排子房五間。歐陽予倩先生曾居於西北部的宅院,有北房三間,前廊後廈,東耳房一間,西耳房兩間,均為硬山合瓦過壟脊,室內為木地板鋪裝。

歐陽予倩故居人物簡介

故居景觀
故居景觀(13張)
歐陽予倩(1889-1962),戲劇藝術家、戲劇教育家,原名立袁,號南傑,湖南瀏陽人。1904年赴日本留學;期間,參加了“春柳社”,是主要演員之一。1911年回國。1912年,與陸鏡若、馬絳士、吳我尊等組織“新劇同志會”、“春柳劇場”等,倡導新劇運動,並編演京劇。1919年,開始擔任“南通伶工學社”主任,從事戲劇教育。1926年,參加南國社,並在民新影片公司從事影片的編劇和導演。從1929年到1931年,主持廣東戲劇研究所,同時從事話劇創作。抗日戰爭時期,任廣西藝術館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戲劇學院院長、中國文聯副主席及中國舞協主席。著作有:回憶錄《自我演劇以來》、《電影半路出家》、論文集《予倩論劇》、《一得餘抄》及《忠王李秀成》、《桃花扇》、《黑奴恨》等劇本二十餘部。
歐陽予倩先生集編劇、導演、演員、教師於一身,在京劇、話劇、電影等藝術門類中建樹頗多,是“泰斗”級的人物。
歐陽予倩故居
歐陽予倩故居(1張)
1907年,歐陽予倩在日本留學時參加了中國早期話劇(新劇)的第一個演出團體——春柳社,並與曾孝谷、李叔同(弘一法師)、陸鏡若等擔任“春柳社”的主要演員。同年,“春柳社”演出了中國人自編、自導、自演的話劇《黑奴籲天錄》。以此為標誌,中國話劇誕生了!歐陽予倩也理所當然地成為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
《黑奴籲天錄》根據美國斯陀夫人的小説《湯姆叔叔的小屋》改編,反映黑人奴隸與白人奴隸主之間的鬥爭,揭露美洲買賣黑人和種族壓迫的罪惡。全劇共五幕,其中穿插了一段中國旅美僑民思念祖國唱京劇的情節。這説明中國話劇的開拓者們從一開始就對話劇民族化進行探索和嘗試,而不是生吞活剝。1959年,歐陽予倩根據當年的演出改寫為劇本《黑奴恨》。
歐陽予倩不僅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而且還是中國戲劇現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1919年,擔任“南通伶工學社”主任,開始了戲劇教育生涯。“南通伶工學社”是中國第一所培養京劇演員的新型學校,開中國戲劇現代教育之先河。之後,歐陽予倩又相繼主持廣東戲劇研究所,出任廣西藝術館館長,長期擔任中央戲劇學院院長,成為傑出的戲劇教育家。期間,雖然進行藝術創作與研究,也導演了一批劇目和影片,但作為戲劇表演藝術家的歐陽予倩卻淡出了舞台。惜哉!
故居文獻
故居文獻(7張)
歐陽予倩當年曾是大紅大紫的演員,在京劇界與梅蘭芳齊名,有“南歐北梅”之説。1917年,梅蘭芳在北京上演《黛玉葬花》;歐陽予倩上海上演《黛玉葬花》。一南一北,對演《葬花》。梅蘭芳先生説:“旁人看了,還以為我們在比賽呢。”歐陽予倩扮演的黛玉“高髫倩妝,翩翩翠袖”,與梅蘭芳扮演的黛玉“呂”字髻、長水袖,大致是相同的。為梅蘭芳、歐陽予倩配戲飾演寶玉的是姜妙香、周信芳,均為京劇界翹楚。
1919年,“南歐北梅”在南通有一次藝術峯會。南通“更俗劇場”的客廳上方高懸一匾,曰“梅歐閣” [1]  ,兩旁有一副對聯:“南派北派會通處,宛陵廬陵今古人”。借北宋詩人梅堯臣和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籍貫,隱喻二人的藝術成就堪與認為“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的梅堯臣和講究“説理暢達,抒情委婉”的歐陽修兩位古代文學大師相媲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