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歐洲黑蜂

鎖定
歐洲黑蜂(學名Apis mellifera mellifera Shiokawa et Hirashima,1982)是西方蜜蜂的一個亞種。原產於西歐至東歐的北部。歐洲黑蜂是西方蜜蜂這個種類的指名亞種,為世界4大養殖品種之一,早期隨着歐洲移民分佈至全世界,但經過雜交後性情兇暴,在原產地已漸漸被淘汰,原產地純種的歐洲黑蜂幾乎滅絕,現在依靠各國的保護才保存一些黑蜂品系。
中文名
歐洲黑蜂
拉丁學名
Apis mellifera mellifera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膜翅目
蜜蜂科
蜜蜂屬
分佈區域
歐洲
命名者及年代
Shiokawa et Hirashima,1982

歐洲黑蜂形態特徵

原產地阿爾卑斯山以西和以北的整個歐洲地區以及俄羅斯中部。伊比利亞半島的蜜蜂和它十分接近(Br,Adam,1957)。自十七世紀以來,歐洲黑蜂橫渡大西洋被帶到南北美洲,另一方面則橫跨烏拉爾山脈被帶到西伯利亞。由於現代化養蜂業的發展對黑蜂不利,它們幾乎在任何地方都失去地盤。純種黑蜂在西班牙、波蘭、法國和蘇聯的某些地區目前尚存在有地方性意義在瑞士、奧地利的阿爾卑斯山區、大不列顛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有些養蜂家選育了黑蜂的某些品系。瑞士所選育的稱為黑色品系(stainNigra)。在其他地方,它們和卡尼鄂拉蜂意大利蜂或高加索蜂雜交,或者完全為其他品種所代替。
外貌:體大舌短(57-64毫米),腹部寬,深黑色而且一致,少數在第二和第三腹節背板上有黃色小斑,但是沒有黃色環帶。覆毛長,絨毛帶窄而疏。雄蜂胸部絨毛深棕色,有時黑色。肘脈指數小(1.3-2.1,平均1.5-1.7)。
行為:在露天下表現不安,檢查時常在脾上跑動。時常,但並非總是兇暴的。春季發展略慢,可達中等羣勢。夏季和冬季才成強羣(平直髮展曲線,Ruttner,1960)。分蜂性弱〔一度享有盛名的“石南蜂”(荷蘭蜜蜂),是其特殊品系;是經過長期雜交選育出有傾向於分蜂性的品系〕。在嚴酷氣候下能很好地越冬。這品種的勤奮特性屢受讚揚(Adam,1966),但在三葉草流蜜期,黑蜂遠不如長舌蜂種。易感染幼蟲病和受蠟螟之害 [1] 

歐洲黑蜂生活習性

黑蜂是在西歐海洋性温和的氣候環境下發展起來的。它的育蟲能力不強,春季發展慢,產蜜量顯得不如其它蜂種。因此,近代養蜂業一般不願選用黑蜂。但在英國和挪威的石南草(Heather,又名越桔)流蜜期,它勝過任何其它蜂種。在蜜源較貧乏地區,其他蜂種常耗盡所有貯蜜,唯有勤儉的黑蜂,尚能經常提供一些餘蜜。
歐洲黑蜂怕光易驚慌,性情不若其他亞種温順,而且蜂羣的發展在春季時很緩慢,雜交之後的後代性格兇暴,這些特性使它慢慢被養殖者放棄,但在一些特殊的氣候環境下卻展現強韌的一面,例如越冬性能非常好,節省飼料,草原高寒氣候下產蜜量驚人。易感染幼蟲病和遭受蠟螟為害。抗孢子蟲病和抗甘露蜜中毒的能力強於其它蜂種。蜜房封蓋呈幹型或中間型。

歐洲黑蜂主要價值

可用於進行蜂蜜生產,但在春季,產蜜量低於意蜂和卡歐洲黑蜂有很多生態型,如英國蜂、德國蜂、阿爾卑斯蜂、法國棕蜂、中俄羅斯蜂等。17世紀,歐洲黑蜂被引入北美洲;19世紀被引入南美洲、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和亞洲的西伯利亞地區。在近代養蜂業的發展中,歐洲黑蜂曾起過重要作用。但由於其性情兇暴,不便於企業化生產管理,因此,除少數國家和地區外,現已普遍不受歡迎;在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它已和意蜂、卡蜂、高加索蜂雜交,或完全被這些品種的蜜蜂所取代。
在法國、西班牙波蘭和俄羅斯的某些地區尚保留着歐洲黑蜂的地方性純種;在瑞士、奧地利、英國和北歐,有些養蜂家還在選育歐洲黑蜂品系;在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利亞島上,設有歐洲黑蜂保護區,它們在該島已生存、繁衍了180多年,其形態特徵和生物學特性仍與原產地的歐洲黑蜂相同 [2] 
參考資料
  • 1.    (美)達旦父子公司編 E.L阿特金斯等編著 陳劍星 黃文誠 吳發輝 賴友勝 陳慧都 龔一飛 諸葛羣譯,蜂箱與蜜蜂 (修訂版),農業出版社,1981年03月第1版,第21頁
  • 2.    劉先蜀編著,蜜蜂育種技術,金盾出版社,2002年01月第1版,第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