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歐洲防務集團

鎖定
西歐國家在美國支持下為加強西歐防務、重新武裝聯邦德國、推進西歐聯合、抗衡蘇聯建立聯合防務力量的一次未成功的努力。
中文名
歐洲防務集團
成    員
西歐國家
敵    對
蘇聯
發生時間
冷戰時期

歐洲防務集團歷史背景

朝鮮戰爭
英國工黨艾德禮政府 英國工黨艾德禮政府
1949年8月,蘇聯成功地試爆了第一顆核裝置,美國的核壟斷被打破,其威懾蘇聯、保護西歐的可信度下降;同時作為歐陸防務中堅力量的法國軍隊又陷入殖民戰爭,英國軍方更迫切地希望有條件地在北約框架內重新武裝西德,這與美國的想法是一致的。
預防戰爭蔓延計劃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為了預防戰爭蔓延到歐洲,1950年9月美國提出加強西歐防務的計劃,並在同月召開的美、英、法三國外長紐約會議上進行了討論。美國計劃的主要內容是:在北約框架內建立由西歐各國派兵組成的歐洲聯合防務部隊,設立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統一指揮。美國計劃的關鍵是二戰的戰敗國德國的重新武裝。
計劃提出,德國提供10個師的兵力,它們以“軍事單位”的形式加入歐洲防務部隊,而不得構成“國家軍”,以保證處於北約的牢固控制之下。為爭取西歐國家同意這一安排,美國擬派出一名最高司令,增加對西歐的兵員和軍備援助。美國認為,建立這樣一支歐洲防務部隊“是獲得歐洲國家最大貢獻的最佳方式,並提供了德國能夠作出重大貢獻的框架”。

歐洲防務集團歷史發展

美國重新武裝德國的建議與英國的有關策略思想並不吻合。無論在英國還是在歐洲大陸,對德國軍國主義復活的恐懼如懸於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並且重新武裝西德還有給美國為減輕負擔而削減駐歐兵力以口實之虞。因此,英國的策略是:逐漸將西德拉入西方集團,先讓其參加歐洲經合組織,然後再加入歐洲委員會,最後成為北約的成員。這樣,在西德重新武裝之前其他西歐國家可以先充分武裝起來,既可對西德預防在先,又能使西歐的輿論有時間逐步接受西德的融入西方。鑑於以上原因,英國艾德禮工黨政府對美國立即重新武裝西德的計劃,起初在時間和方式上難以接受。
美國的建議是個“一攬子”計劃,它加大對歐洲防務的承諾是以接受西德的重新武裝為條件的,而這種承諾又是英國政府所孜孜以求的,不僅因為這是西歐防務的現實需要,而且是英國歐洲政策的重要基礎。戰後初期工黨政府外交大臣歐內斯特·貝文試圖推行“第三種力量”的歐洲方針,即在美國和蘇聯兩極之外建立一個英國領導下的西歐國家聯盟,旨在以此抗衡超級大國,維持英國戰時所具有的三強之一的世界大國地位。但是,當東西方關係惡化、冷戰因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的發表而展開時,貝文開始轉向依靠美國的力量來與蘇聯抗衡,而“第三種力量”的計劃蜕變為配合美國重新出山的工具。在貝文的積極奔走下,1949年4月北大西洋公約簽署,這時,英國歐洲政策的核心是依靠美國人的大西洋聯盟。然而,令英國憂慮的是,北約組織建立後美國政府並沒有馬上加大援歐力度,該組織有其名而無其實。因此,英國政府自然不願輕易失去借德國重新武裝使美國政府對西歐安全進一步承擔責任的良機。這樣,在美國的“大棒加胡蘿蔔”政策的壓力下,當然更重要的是在原則上與美國人沒有分歧,工黨政府最終勉強同意了美國計劃。
與重新武裝德國有着直接切身利益關係的法國拒不接受美國的安排,卻面對着類似於英國的兩難困境:接受德國的重新武裝不符合自己的利益,但又渴望得到美國“一攬子”計劃中所提供的援助。英國最後接受了美國的條件,法國則斷不能如此,因此出路是另尋良策。10月24日,普利文總理在國民議會正式公佈了法國自己的計劃。

歐洲防務集團主要目標

普利文計劃的主要目標是建立一個以超國家原則為基礎的歐洲防務集團(EuropeanDefenseCommunity)。該計劃提出,建立一支包括西德軍隊在內的“歐洲軍”,參加這支歐洲軍的各國部隊應完全合併,集中於歐洲統一的政治和軍事權威之下,設立一名防務委員(ministerofdefense)指揮歐洲軍,當然這支軍隊應置於北約最高司令部指揮下;各參加國的派遣部隊應以最小軍事單位(設計為營)編入歐洲軍,所需軍費由各國共同預算提供。由此可見,這是一個將舒曼計劃運用於軍事領域的計劃,歐洲軍是一支高度一體化的軍隊。普利文計劃將西德重新武裝的框架從北約轉移到一體化的歐洲,旨在防止西德軍事力量將來能夠獨立行動而構成對法國的軍事威脅,這在根本上區別於美國的計劃,後者將允許西德最終擁有自己的總參謀部、一支國家軍隊並平等地加入北約組織。此外,普利文還指出,只有在歐洲煤鋼聯營條約簽署後,才可以研究上述計劃。顯然,法國希望以重新武裝西德為籌碼,促成法國所倡導的歐洲煤鋼聯營的建立。這樣,歐洲防務集團和歐洲煤鋼聯營珠聯璧合,最終可以從軍事上和經濟上形成對西德的控制機制。
對於普利文計劃背後的動機,美國、西德都一目瞭然,它們最初的反應是消極的。美國認為,接受該計劃將意味着長時間地拖延德國參加歐洲的防務,艾奇遜表示,“無論如何我們應該解決我們能夠立即解決的”迫在眉睫的問題。阿登納總理一方面對延宕重新武裝德國不滿,另一方面反對普利文計劃繼續使西德處在從屬地位,對法國仍不信任德國人感到失望。

歐洲防務集團集團夭折

面對美國迫切要求重新武裝聯邦德國的壓力,法國對重新武裝西德疑慮甚多,卻又感到無法抗拒。它認為,要加強西歐防務,充分利用聯邦德國的實力確有必要,但對重新武裝聯邦德國又滿懷疑慮。出於這種種考慮,法國總理R.J.普利文於1950年10月24日在法國國民議會發表演説,提出了建立包括聯邦德國在內的西歐國家的統一歐洲軍的計劃,要求對此有適當限制。經談判決定聯邦德國經由參加歐洲防務集團的方式加入北約,歐洲防務集團對聯邦德國武裝問題做一定限制。
1952年5月27日,法、西德、比、荷、意、盧6國外長在巴黎簽署《歐洲防務集團條約》,又稱《歐洲軍條約》。條約序言宣稱把締約國各有關兵種一定數量的部隊統一在一個“超國家”的防務集團之內。條約規定歐洲防務集團與北約的關係。防務集團的所屬部隊,隸屬於北約最高統帥部,規定3年內建立歐洲防務集團部隊55個師,其中40個為常備師,15個為後備師。條約簽約時,美英對法國安全做了保證,但英國沒有正式參加防務集團。
朝鮮停戰後,國際形勢出現緩和,法國國內主張否決歐洲防務集團的力量擴大。

歐洲防務集團條約規定

法國希望英國參加以平衡聯邦德國。英國只表示支持和合作,沒有參加。歐洲防務集團條約規定,六國要共同組成一支有統一領導的指揮機構、有共同預算的超國家的歐洲軍。這支軍隊應與北約組織密切合作,在北約組織範圍內參加西方的防務。由於法國國民議會多數議員懼怕聯邦德國重新武裝,擔心法國參加歐洲軍會喪失獨立防務,於1954年8月30日拒絕予以批准。該條約未能成立,歐洲防務集團夭折。

歐洲防務集團政治分析

20世紀50年代前期德國的重新武裝是引起有關學者廣泛注意的一個重要問題,它不僅是西方國家加強冷戰的重大步驟,而且對歐洲一體化進程亦有着影響。在醖釀德國重新武裝過程中,作為當時西歐主要強國的英國的態度和政策十分醒目,褒之者稱讚英國拯救了西方聯盟的團結,貶之者指責它的政策導致了歐洲防務集團計劃的失敗。

歐洲防務集團計劃態度

英國初則支持美國的大西洋聯盟框架而反對法國建立歐洲軍的普利文計劃;在美國對法妥協的斯波福德計劃失敗後,轉而對普利文計劃採取較積極的態度;法國計劃失敗後,又通過艾登計劃最終將德國重新武裝納入大西洋聯盟框架。上述政策的變化受到兩大因素的制約,即美國壓力下重新武裝德國的迫切性和重新武裝的框架——大西洋聯盟還是超國家的歐洲機構。前者決定了英國對法國計劃態度的轉變,後者則決定了英國不會加入歐洲防務集團並始終希望建立大西洋聯盟框架。實際上,英國的方針是一貫的,造成法國計劃失敗的主要原因還在於法國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