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歐洲策源地

鎖定
歐洲策源地,指1933年1月,德意志民族社會主義工人黨(納粹黨)掌握國家政權後,在歐洲中部形成的一個戰爭策源地。
中文名
歐洲策源地
外文名
source
釋    義
戰爭、社會運動等策動起源的地方
1929年起,資本主義世界陷入空前的經濟危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遭到慘敗並被迫向戰勝國支付賠償的德國,境況尤為困難。德國壟斷資產階級積極尋找擺脱危機。鞏固自己統治地位的途徑。納粹黨適應這一要求,打着“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兩個旗號,用“解決失業問題”、“增加工資”、“廢除《凡爾賽和約》”、“復興德意志民族”等宣傳,蠱惑羣眾,成為德國第一大黨。在壟斷資產階級支持下,A.希特勒在1933年 1月30日出任總理。他通過製造國會縱火案,嫁禍共產黨,取締了納粹黨以外的一切政黨,建立了壟斷資產階級的恐怖專政。
希特勒在所著《我的奮鬥》和納粹黨綱領中,公開宣揚德意志人是“上等”人種,理應統治斯拉夫等“下等”人種;鼓吹德國應該到國外去奪取“生存空間”,為德國的“過剩”人口尋找出路;宣傳“刀劍能決定一切”,號召用戰爭來建立霸權地位。在這種反動理論指導下,納粹黨提出了一整套侵略擴張計劃:建立一個囊括德國、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區、但澤等德語國家和地區組成的“大德意志”;圍繞“大德意志”這個“核心”,在中歐和東歐建立一個德國的附庸國體系;向俄國擴張、滅亡法國,進而把德國的法西斯制度“實現於全世界”。
為了實現這個計劃,德國在1933年10月14日退出裁軍會議,同月19日退出國際聯盟。1933~1934年,德國大幅度增加軍事預算,建造 2.6萬噸級的巡洋艦;1935年3月13日,宣佈重建空軍。3月16日宣佈實施普遍義務兵役制。德國徹底撕毀《凡爾賽和約》關於限制德國軍備的條款,開始了大規模的公開的擴軍備戰。在德國納粹黨策動下,1934年 7月25日,奧地利納粹分子暴動,刺殺了奧地利總理E.陶爾斐斯,策動德奧合併未逞。納粹黨上台後,公開宣稱要在波蘭“報仇雪恥”,德、波關係趨於緊張。1934年 1月,德國為離間波蘭、法國關係和麻痹並於日後摧毀波蘭準備條件,同波蘭締結互不侵犯條約。1933年 3月,德國建議與意大利合作進攻烏克蘭和高加索。同年 6月,在倫敦世界經濟會議上,德國代表團要求把蘇聯領土交給“缺乏生存空間”的人去支配。德、蘇關係惡化。1934年 1月,И.В.斯大林指出,法西斯主義在德國取得勝利,德國退出國聯,復仇思想佔了上風,使歐洲國際關係更加尖鋭化,推動了軍備擴充和帝國主義的戰爭準備。法西斯德國成為歐洲戰爭策源地,結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暫時出現的歐洲和解局面。凡爾賽體系面臨徹底崩潰,新的世界大戰危險急劇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