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歌唱劇

鎖定
歌唱劇(singspiel),18世紀用德語演唱的喜歌劇,主要由獨唱和對白交織組成,有時也採用重唱與合唱以及其他音樂形式 [1] 
歌唱劇的劇本常常是描寫鄉村生活場景的,也有幻想性的或具異國風情的,主角多為工匠、手藝人等來自中下階層地位卑微、頭腦單純的人物 [1] 
(概述圖人物:莫扎特)
中文名
歌唱劇
外文名
Singspiel
代表人物
海頓、莫扎特、貝多芬
代表作
莫扎特的《後宮誘台》《魔笛》

歌唱劇早期發展

斯泰登 斯泰登
最早的歌唱劇是帶有通俗歌曲的輕鬆愉快戲劇,受到法國喜歌劇、尤其是英國民謠劇的影響而發展,在18世紀末盛行,它成功的部分原因在於作曲家和聽眾都反對當時佔統治地位的,以矯揉造作取寵的意大利正歌劇。斯泰登(Staden)的《Seelewig》(1644年)是已知的最早歌唱劇作,但“歌唱劇”這一名稱的正式採用是在18世紀早期,如凱澤爾(Keiser)的《克羅伊斯》 [1] 

歌唱劇發展歷程

歌唱劇北德地區

作曲家希勒 作曲家希勒
作為喜歌劇類型的歌唱劇,是從科菲的英國民謠劇《災難臨頭》(1728年)與《快樂的鞋匠》(1735年)的德譯本開始的,施坦德福斯和希勒(Hiller,1728年至1804年)和希勒重新為它們重新譜曲,1752年上演於萊比錫 [1] 
約翰·亞當·希勒(Hiller,1728-1804年)是此時北德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歌唱劇作曲家,他創作的歌劇場幾乎為喜劇式的,以簡單的德語利德(Lied)取代了埃爾曲(Ayre),僅1766-1779年間就創作了14部歌唱劇,《鄉戀》《狩獵》是此類中的代表性作品 [1] 
1775年後,捷克戲劇音樂作曲家格奧爾格·本達走上了歌唱劇舞台,使他聞名歐洲的《阿里阿德涅在納克索斯》《樵夫》不僅採用了比希勒更大的管絃樂隊,還引入了宣敍調、詠歎調和其他喜歌劇成分,偶爾還引入一些正歌劇因素。他的創作手法也ing想到南德維也納地區的歌唱劇發展 [1] 

歌唱劇維也納地區

自18世紀早期起,維也納的“利奧波德斯塔特”劇院便開始上演帶説白的音樂戲劇,維也納歌唱劇喜好東方色彩的題材和舞台機械佈景,音樂在某種程度上受意大利喜歌劇語彙的影響,也吸收了民歌和流行音樂的曲調 [1] 
莫扎特 莫扎特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二世認為歌唱劇體現了德奧民族音樂的精神,1778年建立了專門演出歌唱劇的劇院,通過種種手段扶持和促進歌唱劇的發展,產生了大量優秀的劇作,如申克的《Der Donfbarbier》、舒伯特的《Die Freunde von salamance》、海頓的《繞圈子的魔鬼》、烏姆勞夫的《山地鄉紳》、迪特斯多夫的《醫生和藥劑師》、涅菲的《阿德爾海特·馮·斐爾特海姆》和安德列的《貝爾蒙特和康斯坦茨》(又稱《後宮誘逃》),後兩部作品都是最早寫作土耳其題材的德國歌劇,採用喜歌劇式的終場,比莫扎特的《後宮誘逃》早上演一至二年,但莫扎特基於安德列作品同一台本重新譜曲的歌唱劇令以上兩位前輩相形見絀,超越前人的歌唱劇;而十幾年後又被他自己的另一作品超越——《魔笛》,這也是18世紀德奧歌唱劇的高峯作品 [1] 

歌唱劇19世紀發展

19世紀,歌唱劇的歷史與德國浪漫主義歌劇的歷史相匯合,舒伯特的《孿生兄弟》(1819年)、韋伯的《自由射手》(1821年)和貝多芬《費德里奧》將德國民族歌劇推向另一個全新的高峯 [1] 

歌唱劇主要特點

由於這種歌唱劇最初採用的是將意大利、法國喜歌劇和英國民謠劇作品的劇本改變成德文劇作, 再重新配樂的方法創作 ,所以它有着與前幾種歌劇相似的特點: 取材於民間生活風俗,富於市民階級特有的日常生活氣息 ; 音樂語言平易、簡樸 , 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這種歌唱劇獨創性在於:其詠歎調的音調基礎主要是德國特有的歌曲 (Lied) ;此外 , 與喜歌劇和英國民謠劇相比、更具抒情性,性格和內容不完全是喜劇性的 [2] 

歌唱劇代表人物

時期
作曲家
主要貢獻或代表作
斯泰登
《Seelewig》是迄今為止已知的最早歌唱劇作
1728-1804年
希勒
《鄉戀》《狩獵》等。
1722-1795年
本達
《阿里阿德涅在納克索斯》《樵夫》等。
1732-1809年
海頓
《繞圈子的魔鬼》。
1756-1791年
莫扎特
《後宮誘逃》《魔笛》等。
1770年-1827年
貝多芬
《費德里奧》。
1797-1827年
舒伯特
《孿生兄弟》。
1786-1826年
韋伯
《自由射手》。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 [1] 

歌唱劇相關評價

從 1766 年希勒的第一部德國歌唱劇的誕生 , 到 1791 年莫扎特那代表着 18 世紀歌唱劇最高水平的《魔笛》的上演 , 期間時間跨度並不長 , 但德國人在歌唱劇這一體裁上的孜孜以求 , 體現了其追求屬於自己民族歌劇藝術的信念和這個民族堅忍不拔的性格 , 更體現了他們不拘泥於窠臼 , 大膽創新、與時俱進的精神風貌。德國歌唱劇在漫漫歌劇史的眾多歌劇品種中 , 也許算不上最重要的 , 但其“敢開風氣之先河”, 又影響整個19 世紀浪漫主義和民族主義歌劇 , 絕對是歌劇史上不可不書的一筆 [2]  (李從慧、餘成寬《淺談德國歌唱劇》評)
參考資料
  • 1.    錢亦平、王丹丹著.西方音樂體裁及形式的演進[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3(12):321-322.
  • 2.    李從慧、餘成寬.淺談德國歌唱劇[J].長春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9):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