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欽江

鎖定
欽江,北部灣水系(珠江水系 [1]  )河流。因江水含微量蛋白質,礦物質少,適於飲用、釀酒,被譽為醴泉,故有醴江、醴水之稱。主源發源於廣西靈山縣平山鎮白牛嶺,未來人工運河源頭則是橫縣平塘江口 [2]  。由東北向西南橫穿靈山境內,至欽州市尖山鎮入茅尾海,全長179公里(不包括人工運河 [2]  ),流域面積2457平方公里。是欽州第一長河,欽江流經欽南區、欽北區、靈山縣的19個鎮。習慣上,靈山縣陸屋鎮以上河段稱為鳴珂江(也有稱陸屋江),陸屋以下河段稱為欽江。 [3-4] 
欽江為靈山縣及欽州市南北區的工農業生產入生活的重要水源,稱為母親河。江上有諸多水利工程,較大的有源頭的靈東水庫 [5] 
中文名
欽江
河流別稱
醴江、醴水
所屬水系
北部灣水系,珠江水系(修通平陸運河及鬱江調水工程後) [2] 
發源地
廣西靈山縣平山鎮白牛嶺
流經地區
廣西欽州市靈山縣、市區,南寧市橫縣(未來人工運河部分) [2] 
河    口
欽南區尖山鎮的犁頭咀、 沙井
全    長
179公里
流域面積
2457 km²
河段名稱
鳴珂江、陸屋江,平陸運河
次源頭
鬱江平塘江口(平陸運河建設後) [6] 
次源頭2
沙坪河鬱江調水工程 [1] 

欽江幹流概況

欽江幹流走向

欽江,全長179公里(一説178.8公里 [5]  ),流域面積2457平方公里。在靈山縣境內,主幹流發源於靈山縣平山鎮靈東水庫內的東山東麓白牛嶺, [4]  另一支幹流發源於羅陽山北麓,未來人工幹流,人工運河平陸運河發源於鬱江橫縣平塘江口 [6-7]  。主河總落差57.5米,河流在縣境內長93公里,其中水庫內19.7公里,集雨面積1694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1.69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32立方米每秒(1989年大旱曾3次斷流)。流經靈山縣平山鎮佛子鎮靈城鎮三海鎮新圩鎮檀圩鎮那隆鎮三隆鎮陸屋鎮 [4]  [5] 
欽江欽州市區段(欽江一橋段) 欽江欽州市區段(欽江一橋段)
在欽州市區境內,流經欽北區青塘鎮平吉鎮,欽州市欽南區久隆鎮沙埠鎮等鄉鎮,於尖山鎮的橫山頭分為二支,分別於犁頭咀、沙井注入欽州灣茅尾海。其中欽州境內河長90.4公里,流域面積851平方公里。 [4] 

欽江河道特徵

為沙質河牀。 [5]  河流乾流坡降為0.31‰,上陡下緩,流域平均高程為90.8米,總落差107.7米,河道彎曲係數為1.94。
欽江靈山縣城段 欽江靈山縣城段
欽江上游(靈山縣境內)河面寬約50米,平常水深0.4米左右;中游(青塘至久隆河段)河面寬約70米,平常水深1.2米;下游(牛頭灣以下河段)河面寬150米,平常水深1.5米左右。沿河兩岸一級階地發育完整,成為流域的平川良田地帶。欽州市境內河段屬中游和下游,沙質河牀,衝淤變化較大。欽州市區離河口13公里,欽州一帶河段為感潮河段,海水可上溯到青年水閘。下游由於河道彎曲平緩,局部狹窄,泄洪能力差,洪水常氾濫成災,特別是汛期,沿岸農田受浸嚴重。解放後,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為了治理欽江水患,對下游河道進行初步整治,先後疏通尖山、下南山和雷廟溝排洪道,劈開獅子頭阻水石山,暢泄洪道,並在沿江兩岸築起防洪河堤。 [4] 

欽江水文特徵

欽江水量豐富,據在欽江青年水閘的觀測,欽江多年平均流量為64.37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年徑流量20.3億立方米,年徑流深為900毫米。因受降水變化不均的影響,流量的年內變化較大,在汛期(4—9月),其流量佔全年流量的83%,其中以8月份流量最大,佔年流量的22%;枯季(10—3月)流量僅佔全年流量的17%,最小流量出現在12—2月,三個月的流量只佔全年流量的6%。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為0.22公斤每立方米,年輸沙量46.5萬噸,侵蝕模數為199噸每平方公里。
欽江入海口之一欽南區尖山沙井 欽江入海口之一欽南區尖山沙井
欽江(欽州水文站)的水文特徵,較大洪水的最大水位變幅約為4.5米,一般變幅為3.5米左右。洪水歷時一般為2—3天,漲洪歷時約一天,落洪歷時約2天。發生洪水期間潮夕消失,純潮期間一般每日發生高、低潮各一次,半月週期的新老潮期交替之日則發生高、低潮各兩次,基本上屬不正規混合全日潮型。漲潮潮差最大為2.18米,平均0.96米,落潮潮差最大為2.17米,平均為0.99米。漲潮歷時最大為8小時25分,平均4小時24分;落潮歷時最大為23小時44分,平均18小時42分。
欽江下游欽南區興山鎮河段 欽江下游欽南區興山鎮河段
解放初期,欽江中、下游常年可通航。豐水季節,15噸位船隻可從欽州鎮溯江而上通至靈山縣檀圩,航程110公里;枯水季節,欽州至陸屋河段可通4噸位的木船。1958年以後,沿江建起5座欄河閘壩和過船閘,由於船閘沒有配套,加上河道淤積,豐水季節10噸位的船隻僅能通航至陸屋,航程約80公里 [4]  。遠期根據政府規劃,陸屋以上平陸運河河段可通行5000噸船舶。 [2]  [6-7] 

欽江主要支流

靈山縣境內
河流名稱
長度(公里)
流域面積(平方公里)
發源地
流經地
玉麓江
18
63
三海鎮峨眉村以北
三海、靈城
那隆江
33
190
煙墩鎮鶴眼嶺
煙墩、那隆
大平江
23
130
那隆鎮六安村蔣屋
那隆
舊州江
35
200
雞籠頂東北麓
舊州、陸屋
青坪江
29
105
長安水庫內的坪田
舊州鎮新村、陸屋鎮華麓
平陸運河(部分人工開挖)
建設規劃中
建設規劃中
規劃橫縣平塘江口 [2] 
南寧市橫縣平塘江口沿沙坪河向南跨越分水嶺,經靈山縣陸屋入欽江南下 [2] 
那隆江,屬欽江支流,發源於煙墩鎮的鶴眼嶺,流經煙墩、那隆鎮,總落差33米,河流長33公里,集雨面積190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72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5.9立方米每秒。流域內建有小(一)型石甌山水庫,小(二)型有六鳳水庫等9座,以及眾多的塘庫,這些山塘水庫共控制集雨面積19.95平方公里,佔流域面積的10.5%,總庫容1359萬立方米,佔流域年徑流量的7.95%。
大平江,屬欽江支流,發源於那隆鎮六安的蔣屋(與武利鎮境的交界處),總落差37米,河流長16公里,集雨面積130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17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4立方米每秒。流域內建有小(一)型鍾靈水庫等3座,以及一些小型塘庫,共控制集雨面積1.3平方公里,總庫容100萬立方米。
舊州江,屬欽江支流,發源於舊州鎮雙鳳三角石(雞籠頂東北麓),總落差32米,河流長35公里,集雨面積200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8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4.6立方米每秒。流域內建有小(一)型琴茶水庫1座,小(二)型有大蟲坑、陸金水庫等8座,以及一些塘庫,這些山塘水庫共控制集雨面積10.22平方公里,總庫容691萬立方米。
青坪江,屬欽江支流,發源於舊州鎮長安水庫內的坪田,總落差21米,河流長32公里,集雨面積130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17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3立方米每秒。流域內建有長安和華麓兩座小(一)型水庫,小(二)型有米膽塘水庫等4座,以及一些塘庫,這些蓄水工程共控制集雨面積11.33平方公里,總庫容942萬立方米。 [5] 
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支流有那隆河、太平水、舊州河、青坪水等,均在靈山縣境內。在欽州市境內,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級支流有青塘河、沙埠江、大水溝等3條。
欽州市區境內欽江主要支流:
青塘河,發源於青塘鄉割茅嶺,於平吉鎮上舊村匯入欽江。流域面積82.3平方公里,河長25.5公里,年徑流深1000毫米。豐水年(保證率20%)的年徑流量為1億立平方米,平水年(保證率50%)的年徑流量為0.8億立方米,乾旱年(保證率95%)的年徑流量為0.48億立方米。
沙埠江,發源於平吉鎮大槍蓋,於平吉鎮奇高坪匯入欽江,流域面積57.3平方公里,全長21.3公里,年徑流深1000毫米,平水年(保證率50%)的年徑流量為0.55億立方米。
大水溝,發源於青塘鄉等龍嶺,於平吉鎮江口村匯人欽江,流域面積93.1平方公里,河長23.6公里,年徑流深1000毫米,豐水年(保證率20%)的年徑流量為1.15億立方米,平水年(保證率50%)的年徑流量為0.9億立方米,枯水年(保證率95%)的年徑流量為0.52億立方米。 [4] 

欽江水利概況

欽江蓄水工程

流域內建有大型靈東水庫1座,小(一)型有牛皮韃、桐油塘、龍塘等水庫12座,小(二)型有黃茅、大田坡水庫等37座,以及眾多的小型山塘水庫,這些山塘水庫共控制集雨面積221.5平方公里,佔流域總面積的21.2%,總庫容2.3億立方米,佔流域年徑流量的24.3%。 [5] 
靈東水庫,位於縣城以東13公里,地處東經109°23′、北緯22°28′,大壩坐落佛子鎮的大張垌、元眼山村之間。因水庫在縣城東部,故名靈東水庫。工程於1957年進行勘測設計,1958年10月動工興建,1961年樞紐主體工程基本建成。建設期間最高上場勞動力日達25000人。1961年,水庫進行試蓄水,併發揮部分灌溉效益。1963年,全部完成主壩、放水涵管、溢洪道等樞紐工程。隨着灌區工程的建成,逐年增加灌溉效益,1977年,灌溉效益達173000畝。水庫樞紐工程建設期間,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到廣東視察時曾詢問靈東水庫的施工情況,並指示工程建設要加強具體領導,認真抓好工程施工,確保工程安全,早日發揮效益。水庫集雨面積145平方公里,總庫容1.79億立方米,有效庫容7900萬立方米。水庫設計灌溉面積17.745萬畝(包括灌區內的結瓜工程效益)。建有壩後水電站2座,裝機5台1240千瓦。水庫建成後,1963年12月31日,成立靈東水庫管理局,編制80人;同時成立佛子、新圩、三海、檀圩、那隆、三隆、陸屋7個水利管理所。 [8] 
靈東水庫 靈東水庫 [9]
牛皮韃水庫,是靈東水庫南乾渠的結瓜工程。位於佛子鎮新塘村委會禮興坡村,距佛子圩4公里,地處東經109°22′、北緯22°24′。該工程於1958年11月興建。集雨面積11.45平方公里,主壩為均質土壩,壩高35.9米,壩頂長150米。總庫容597萬立方米,有效庫容373萬立方米。水庫正常蓄水位時,淹沒耕地面積240畝,溢洪道設在大壩右端,為閘式寬頂堰,堰寬為4.8米,最大泄洪流量為118.8立方米每秒,放水涵管分高涵管和低涵管。高涵管為H型閘門,涵管管徑0.65米,放水流量為1立方米每秒。低涵管進口為斜拉板啓閉,管身直徑0.9米,放水流量為2.36立方米每秒,水庫效益計入靈東水庫灌區,水庫歸靈東水庫管理局統一管理。
天頂山水庫,位於檀圩鎮東岸村委會天頂山村,故名天頂山水庫,距檀圩5公里,地處東經109°11′、北緯22°18′。工程於1957年9月興建,壩身為均質土壩,壩高14.5米,壩頂長220米,集雨而積4.5平方公里,總庫容313萬立方米,有效庫容220.8萬立方米。溢洪道設於大壩右側一山坳,為寬頂堰,寬20米,底流消能,最大泄洪流量124立方米每秒。放水涵管設於大壩右端,梯級斜管放水,涵管為鋼筋混凝土圓管,管內徑0.8米,最大放水流量為0.5立方米每秒,水庫達正常蓄水位時淹沒耕地470畝。該水庫屬靈東水庫南乾渠的結瓜工程,歸靈東水庫管理局管理。效益納入靈東灌區內。
桐油塘水庫,位於那隆鎮茶子村委會桐油塘村,故名桐油塘水庫,距那隆圩7公里,地處東經09°07′、北緯22°17′。工程於1956年1月興建,壩身為均質土壩,壩高20.5米,壩頂長160米,副壩2座共長36.5米。集雨而積5.28平方公里,總庫容333萬立方米,有效庫容229.6萬立方米。溢洪道設於主壩右側一山坳處,為開敞式寬頂堰,寬18米,底流消能,最大泄洪流量為93.7立方米每秒。放水涵管設於主壩左端,為鋼筋混凝士圓管,管內徑0.7米,梯級斜管放水,最大流量0.82立方米每秒。水庫達正常蓄水位時淹沒耕地110畝。該水庫是靈東水庫南乾渠的結瓜工程,效益計入靈東灌區,歸靈東水庫管理局統一管理。
龍塘水庫,位於三隆鎮大馬村委會李屋塘村,距三隆圩6公里,地處東經109°00′、北緯22°20′。工程於1957年9月興建,大壩為均質土壩,壩高15米,壩頂長115米,副壩2座共長146米。集雨面積6.29平方公里。總庫容566萬立方米,有效庫容406萬立方米。溢洪道設於主壩右側一山坳,開敝式寬頂堰,堰寬25米,最大泄洪流量為75立方米每秒。放水涵管設於主壩左端,圓形鋼筋混凝土管,管內徑0.7米,梯級斜管放水,最大放水流量0.25立方米每秒,水庫達正常蓄水位時淹沒耕地1350畝。水庫是靈東水庫北乾渠的結瓜工程,效益計入靈東灌區,歸靈東水庫管理局統一管理。 [10] 
京塘水庫,位於平吉鎮平沙村公所京塘村背。屬欽江流域平吉段水車江支流,攔截河流6.91公里。壩區集雨面積9.44平方公里,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發電、養殖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總庫容1116萬立方米,有效庫容700萬立方米,死庫容20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為1.8萬畝,灌溉平吉、青塘2個鄉鎮13個村公所的農田。1959年1月動工興建,次年主壩、副壩、放水管基本完成。主壩的壩型為均質土壩。壩頂高程58米,防浪牆高程59米,壩高24米,壩頂長107米,頂寬5.5米,正常水位54米,設計洪水位56.46米,校核洪水位57.46米,汛期控制水位50米,死水位42米。該水庫原設計灌溉面積1.8萬畝,水庫建成後,把那拉、豬槽麓小(一)型及雞竄塘、勒菜麓、那垌壩等小(二)型水庫劃歸京塘灌區統一管理,總灌溉面積為21750畝。灌區總乾渠長4公里,乾渠長7公里。支渠有12條,全長50.2公里,渡槽14座,長346米。 [11] 

欽江灌溉工程

鬱江調水工程由鬱江-欽江調水和欽江-大風江調水兩部分組成,設計調水流量為20立方米/秒,通過在鬱江支流沙坪河佈設隧洞進水口控制閘,將鬱江水引向欽江,再由欽江引向大風江,沿線經過靈山縣沙坪鎮、舊州鎮、陸屋鎮,欽北區青塘鎮、平吉鎮及欽南區久隆鎮和沙埠鎮,直達欽州沿海工業區,流域全長約100公里,不僅滿足欽州市及欽州港區未來20年內生產生活用水增長需求,還將有效改善欽江兩岸生態環境和欽江水質。 [1] 
靈東水庫灌區,灌溉佛子、靈城、三海、新圩、檀圩、那隆、三隆、陸屋和舊州鎮的部分農田。原設計灌溉面積17.745萬畝。1961年,水庫開始低水位蓄水發揮少部分灌區效益。隨後,蓄水和效益逐年增加和擴大,1977年,灌溉面積達17.3萬畝。1994,灌溉面積達18.3萬畝。南乾渠道,從庫區至陸屋鎮六東水庫,全長53.5公里,渠首段設計流量為11.3立方米每秒,設計灌溉佛子、新圩、三海、檀圩、那隆、三隆、陸屋鎮等農田11.09萬畝。北乾渠道,從庫區至陸屋鎮王屋垌水庫,全長63.5公里,渠首段設計流量為7.8立方米每秒,設計灌溉佛子、靈城、三海、那隆、三隆、陸屋和舊州等鎮的農田6.655萬畝。南、北灌區支渠總長90.28公里,有結瓜工程小(一)型牛皮韃水庫等8座,總庫容2440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758萬立方米。小(二)型蓮塘麓水庫等24座,有效庫容1371萬立方米。小山塘7座,有效庫容5萬立方米,引水流量0.1立方米每秒以上的陂壩46座,引水流量共5.7立方米每秒。電灌站10處,裝機13台共216千瓦。40、60、80、100型的各種型號水輪泵共73台。附屬建築物827座。其中,渡槽176座共長11490米,反虹吸4座共長197米,涵洞123座,大小橋樑259座。 [8] 

欽江堤防工程

興建欽江河堤,1973年7月,開始興建欽州縣城的欽江兩岸河堤。欽江東堤從沙埠公社小江大隊鄧屋起,到大石鼓大隊雷廟嶺止,共長6.85公里。西堤從沙埠公社的大埠村起到康熙嶺公社的傍欽大隊彭屋溝止,全長9.4公里。東西兩堤共建排水閘門32座,沿江砌石,加高加固。西堤從沙坡村起到欽州鎮第一小學止,堤上建有護河攔杆,高1.5米,堤面寬13米,可通車輛。全部工程於1975年春竣工。欽江河堤建成後,可擋上游衝下的洪水,使洪水分向孟埇江和雷廟江流出。欽江河堤的興建,保衞了欽州城區的安全,保護耕地面積1.28萬畝。共用土石方38.5萬立方米,勞動力45.7萬個工日,國家投資67.6萬元。 [12] 
欽江下游尖山鎮的堤防工程 欽江下游尖山鎮的堤防工程

欽江水電工程

青年水閘電站,位於欽江青年水閘壩西岸,1976年由國家投資51萬元興建,1979年竣工投產。設進水閘2孔,斷面2×5.5×2.5,引水槽長113米,寬13米,高3.4米,利用落差水頭4.3米,設引水頭5.94米,引水流量33.3立方米每秒,裝機3台,容量600千瓦,平均年發電量240萬度。1988年投資128.32萬元擴建電站,計裝機2台,容量1200千瓦,其中第一台容量為600千瓦,1989年竣工投產,年發電量380萬度。從1979~1990年,發電量共3103.5萬度,收入163.3萬元。已併入欽州電網。 [13] 

欽江航運航道

陸屋江航道,位於縣西南部,屬欽江上游,陸屋至青坪10公里屬靈山縣境,水深1米以上,枯水期為0.4米。該江歷來通行船隻,是北部灣食鹽船開往雲、貴的必經之道,日運量100噸以上,船民歸屬欽州管理。解放後,邕欽公路修通,北部灣的食鹽用汽車運輸,因此水路運量減少,加上農業建設的攔河塞壩、興建水利,1976年以後不再通航。 [14] 
根據廣西區交通廳規劃和新聞,計劃在陸屋以上修建新的平陸運河航道,同時連接大浦高速公路。水路上連鬱江,下游疏浚欽江。可通行5000噸內河船舶和三千噸海輪。 [2]  [6-7] 

欽江水利景區

靈東水庫又被稱為“東湖”,與六峯山等名勝被列入廣西濱海旅遊風光區。水庫被羣山疊翠環抱,水清碧澄,漁島、小村、荔園、蕉林、鷗鷺交相輝映。乘遊艇從大壩東航上溯,浪擊飛舟,情趣盎然。或在大壩上觀朝陽之輝煌、晚霞之絢麗。整個庫區如同披上霓裳,水色墨黛,波泛金光。 [9]  是自治區和國家水利部門均定為綜合經營聯繫點,與六峯山風景名勝區一道列入廣西濱海旅遊風景區。大壩兩端還建有東湖閣賓館、東湖閣、東湖度假村和靈湖茜苑。 [15] 

欽江流域概況

欽江地形地貌

欽江發源地白牛嶺,為六萬大山餘脈東山山脈的山峯,六萬大山延伸入靈山縣東北部,在縣內又形成羅陽山和東山兩條山脈,山脈總的走向呈東北——西南走向。其中東山山脈,從平山鎮北面起,綿延於欽江以北,是欽江水系與鬱江水系的黔爐江、修竹江、平南江的分水嶺。主要山峯有東山,海拔714.9米,位於平山、豐塘2鎮之間,是縣內最大的山嶺。 [16] 
上游靈山縣境內地勢東北高而西南低,東北部屬高丘陵區(即低山),西北部屬中丘陵區,中部低丘盆地相間,南部屬低丘台地區。東北部高丘陵區,海拔一般為200~800米;中部欽江谷地,海拔一般為30~100米;南部低丘陵區,海拔一般為50~200米。 [17] 
中下游位於欽州市境內,中游北部地區屬低山區,位於欽州市北及東北部地區,有古道嶺、尖嶺、高卓山、母雞頂等四條小山脈,從東北向西南平行而下,因而分割成沿茅嶺江及沿欽江南下的兩片帶狀的沖積平原,即板董平原及平吉九百垌平原。小山脈一般海拔高度在400—630米之間,以北部古道嶺最高,海拔629米,高卓山次之,海拔535米,屬低山地帶。岩石以花崗岩、褐色或綠色砂頁岩為多。 [18] 
中游南部地區及下游為平原,北部為沖積平原,主要分佈於中部、南部地區,較大沖積平原為欽江三角洲、板董平原及平吉九百垌平原。欽江三角洲位於市境南部欽江下游一帶,由欽江沖積而成,為市內最大的沖積平原,也是欽州地區第二大三角洲。其頂部在市區東北角的沙坡,發育於鉗狀丘陵夾灣中,南北長10公里,東西寬13—14公里,面積13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米,河沙和海積淤泥交錯分佈,具明顯海陸交錯相。海灣深入三角洲內部,河道寬闊,水網密佈,水土光熱條件較好,是廣西重要的糧蔗產區。九百垌平原位於平吉鎮中部,沿欽江兩岸成帶狀分佈,面積約20平方公里,為欽州市第二大平原,平原區內土地肥沃,盛產水稻、甘蔗,是欽州市甘蔗基地之一。板董平原由茅嶺江沖積而成,沿茅嶺江兩岸呈帶狀分佈於板城、小董一帶,面積約14平方公里,區內成土母質多為花崗岩,土壤最為肥沃,為市內主要的產糧區,素有“欽州穀倉”之稱。此外,在東南部那彭附近的低丘地帶間,還有面積不大的沖積小平原。
下游為濱海平原主要分佈於南部沿海地區,面積較為廣大,其中尤以沙埠、康熙嶺南部和尖山最為寬廣平坦,而犀牛腳南部尚有起伏山崗所分割,由於海浪侵蝕,已成為珊瑚地帶。市內濱海平原的成土母質多為淺海沉積物,土壤瘠薄,以強酸性水稻土、沼澤化鹽漬土及沙土為多,成為全市的糧食低產區。因受季風和地形影響,年內雨量分配極不均勻,濱海平原春季雨量較少,容易發生旱災,夏季雨量較多,易發生澇災和潮災。 [19] 
欽江最後注入茅尾海,其屬欽州灣內一小海灣,位於欽州灣西海域最北部。海灣內寬口窄,呈橢圓形,東、西、北三面為陸地所包圍。面積約135平方公里,大部分為幹出灘。海內水較淺,一般水深0.1—5米。有欽江、茅嶺江注入,江、海兩水交融,鹹度低,温度適中,水中浮游生物豐富,是淺水魚類及貝類繁殖的良好場所。盛產牡蠣、鱸、鯔、鯛、黃魚、青蟹等,尤以牡蠣著稱。海灣的東南部和西部,分別是欽州海水養殖場、康熙嶺蠔場,為市內近海漁業生產和海水養殖基地。此外,海灣內還生長有茂盛的菅草、水草和海欖樹,盛產水鴨等野生水禽。一年四季,成千上萬的野鴨、海鷗、沙螺鳩、蓑衣鶴在這裏棲身出沒。
河口形成三角洲海岸,其特徵是海岸發育在河口灣內;汊道河牀密佈,岸線切割破碎,潮坪寬度大,特別是茅尾海沿岸,潮坪面積約佔80%,潮灘寬5—7公里,坡度<1‰;海成砂堤發育,岸線向海淤進明顯,有利於圍海造田,岸外均有人工堤保護。 [20] 

欽江氣候特徵

流域上游地區在靈山縣,地處低緯度,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一年中氣候温和,夏長冬短,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冬春季有間歇性寒潮入侵。據縣氣象站1956~1984年記錄,年平均氣温21.7℃,極端最高氣温38.2℃(1957年8月15日),極端最低氣温一0.2℃(1963年1月15日)。年積温7500~8100℃,無霜期平均為348天,年平均有霜日數僅2.5天。年日照總時數在1400~1950小時,平均為1673小時。年降水量最大年份為2438毫米(1961年),最小年份為1005毫米(1963年),平均為1658毫米,多集中在4~9月,這期間降水量佔全年的80%,年平均降水日數161天。 [21] 
欽州市位於北迴歸線以南,在著名的亞洲東南部季風區內,太陽輻射強,季風環流明顯。由於南臨北部灣,西北靠十萬大山,主要受海洋氣候影響,也受大陸氣團影響,海洋性氣候明顯,是濕熱多雨的地方之一。 [22] 

欽江沿岸城鎮

欽江靈山縣

平山鎮,位於靈山縣境的東北部,距縣城24公里。地處靈山“大不過東山,高不過羅陽”這兩座大山之間,東南面與佛子鎮相連,東北面與石塘鎮交界,西面與豐塘鎮接壤,總面積144.253平方公里。靈山至玉林公路穿過境內。鎮人民政府駐地平山圩。平山鎮地處較高丘陵山區,原農貿圩市在黃寧村的平山肚,由於此處不夠中心,附近農民的經濟、生活不富裕,購買力低下,上市的農副產品難以銷售,後來圩市搬遷到地勢較平的禾塘嶺,故圩名稱為平山圩,鎮名也稱之為平山鎮。平山鎮東南面有羅陽山,海拔869.6米,為靈山縣的最高峯;西北面是東山,海拔714.9米;南面是靈東水庫,中部地勢較低。主要河流有清水江和平山江,均為欽江上游的支流。全鎮有耕地21645畝,礦產資源有鈦鐵、大理石、花崗岩等。水果主要有荔枝、龍眼、柑橙、酸梅、香蕉、三華李等。
佛子鎮,位於靈山縣縣境東部,距縣城11公里,全鎮總面積161.500平方公里,山地面積15萬畝,耕地面積29110畝,鎮人民政府駐地佛子圩。佛子鎮地處丘陵地區,氣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除泗洲、象山外各行政村可通汽車,北海、欽州至玉林公路穿境而過,交通方便。生產以農業為主,盛產稻穀、水果、蔬菜、甘蔗、煙葉、木薯、茶葉、大蒜等。名、特、優產品四季皆有。傳統特產荔枝,在清朝,三月紅荔枝曾是貢品,古今飲譽全國;香荔、黑葉荔等名優產品,以色鮮、皮薄、肉脆、核小、味甜的獨特風味而令遠近客商青睞;所產大糯因其粒粗油潤,作飯柔軟香滑,隔數日仍軟爽如初而馳名,逢年過節更成為市場上爭購的稀有物品。近年來茶葉生產發展較快,全鎮有5個生產基地,產品製作技術精湛,索條圓細,翠綠香鮮,茶湯清香濃郁,味爽甘醇,產品遠銷內蒙古、山東、江蘇、浙江等地。還有蓮藕以質松酥脆、番茄以色鮮肉厚、煙葉以薄葉柔根而聞名。此外,還有鈦鐵、花崗岩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立木積蓄量居全縣各鎮首位的森林資源。
靈山縣城,隋開皇十八年(598年),靈山開始建縣,稱南賓縣,縣治設在南賓寨(今舊州圩西南側)。唐貞觀十年(636)年,縣治從南賓寨遷峯子嶺南(今三海鎮棠梨村境內)。貞元十年(794年),南賓縣改名靈山縣。宋治平二年(1065年),縣治又從峯子嶺遷石六峯東面靈城鎮(今縣城)。從建縣至1994年,靈山縣已有一千三百九十六年的歷史。位於縣境東北部,位居東經109°35′,北緯22°36′,地處環秀江、鳴珂江(欽江中游段)、劏狗茫三水交匯之濱,方圓10多公里內,地形開闊,田疇交錯,一片碧綠,稍遠西南面丘陵起伏,東北面山地連綿。靈山縣城始建於明正統五年(1440年),海北道兵備副使甘澤駐節靈山,“苦於瑤民作亂”,因靈山無城,難於自守,邑人勞惠倡議築城,以保地方平安。甘澤採納了勞氏的倡議,於是在縣治所在地建城,隨即調動官軍以土築城。民國26年(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後,靈山縣城屢遭空襲,羣眾只能從4個城門出入,甚為不便。民國27年秋,縣府奉命把城牆拆除。解放後,靈山縣人民政府重視縣城建設,在舊城的基礎上不斷擴建,面貌煥然一新。從50年代起,先後修建了自來水廠、電廠、變電站、排水道等基礎設施。靈山縣城交通方便,國道209線、省道20124線和20221線均從縣城通過,東西南北均有班車直通全縣各鎮與毗鄰縣市,並有直達班車通廣州、順德、中山、東莞、深圳、湛江、北海、防城港、貴港、南寧、欽州、玉林等地。名勝古蹟主要有:六峯山、三海巖、環秀橋、穿鏡巖、革命烈士紀念碑、馬鞍山“靈山人”遺址以及龍武石山下千姿百態的溶洞等。縣城是中共靈山縣委員會、縣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23] 
新圩鎮,位於縣境的南部,距縣城5公里,與檀圩鎮、三海鎮、佛子鎮和浦北縣北通鎮相鄰。全鎮總面積171平方公里,屬丘陵地區,有耕地48539畝。鎮人民政府駐地新圩。新圩名稱的由來,據傳説在清朝初期,今元屋嶺村刨嶺屯的幾户劉姓人家在該屯設些小賣點,後來當地羣眾經常拿竹筍到此地擺賣,形成圩場,故當時稱“筍圩”。清朝中期,這個小圩場除擺賣竹筍外,還上市其它農副產品,圩場逐漸擴大,羣眾認為“筍圩”這個名稱已不適合當時狀況,就把它改名為“新圩”。該鎮以種養業聞名於全縣,水稻豐產穩產連年獲獎,市、縣兩級高產試驗田就設在新圩垌,每畝單產超500公斤。全鎮農民還有利用晚造收割後種植蔬菜的習慣,經濟效益可觀。鎮人民政府駐地石塘圩。
檀圩鎮,位於縣境中部,總面積147平方公里。該鎮距縣城13公里,交通十分方便,靈山至北海、靈山至欽州公路經過,每天過往班車100多班次,各行政村均通汽車。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壯、瑤、侗、京、布依、仫佬、毛南等民族。鎮人民政府駐地檀圩。該鎮東北是盆地,地勢平坦,西南部是六爐山脈,地勢較高。西北面有欽江流經境內。全鎮有耕地面積49683畝,盛產荔枝、龍眼、無籽西瓜、香蕉、頭菜、蒜頭、涼薯、蓮藕等水果蔬菜。該鎮煙花炮竹生產已有300多年曆史,鎮花炮廠出口炮竹品種76個,煙花50多種,銷往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香港、澳門等15個國家和地區。
那隆鎮,位於縣境中部,距縣城25公里,全鎮總面積248.754平方公里,鎮人民政府駐地那隆圩。該鎮境內屬丘陵地帶,土地肥沃,氣候宜人,雨量充沛,盛產水稻、甘蔗、茶葉。四季花果飄香,素有荔枝、龍眼等水果之鄉的美稱。主要礦產有石膏、花崗岩(黑色)、錳、鐵、鈦等。境內有江3條,即欽江、西江、龍門江。小(一)型水庫有3座,小(二)型水庫有7座。靈東水庫南北兩乾渠從境內經過,灌溉和人畜飲用水源十分豐富。鄉鎮企業發展較快,主要企業有煙花炮竹廠、紡織廠、紅磚廠、食品加工廠。靈山至欽州的二級公路穿境而過,各行政村都通汽車,交通便利。境內原有圩場2個,即那隆圩和大平圩。那隆圩是全鎮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那隆鎮有着光榮的革命歷史。早在1907年,同盟會領導的“三那”(那麗、那彭、那思)起義革命軍就選定鍾靈鄉(即現在那隆大平一帶)為進攻靈山縣城的前哨,當時一大批鍾靈民眾追隨革命軍進攻靈山縣城。1945年1月中旬,中共靈山縣組織負責人陳銘金在白鳩埠小學(即靈一小學的前身)主持召開了全縣黨員骨幹會議,傳達中共廣東省南路特委關於抗日武裝起義的決定。2月8日,當地80多人蔘加了靈山抗日武裝起義。在他們的影響下,當時的大埇、風門塘、廟竹坪、獅子嶽、牛坪、覃屋等村莊的羣眾也積極配合,開展鬥爭,踴躍參加起義,前赴後繼為革命的勝利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解放後,那隆人民始終發揚先輩的光榮傳統,辛勤耕耘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為家鄉的繁榮昌盛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三隆鎮,位於縣境西部,距縣城36公里。傳説過去由3户農民建房經商,後來生意興隆發展成圩,故稱“三隆圩”。全鎮總面積132.5平方公里,欽靈二級公路與江北公路並排貫穿全鎮腹地,往南寧、欽州、北海十分便利。各行政村均通汽車。鎮人民政府駐地三隆圩。該鎮屬丘陵地帶,內有橫崗嶺、雞籠山和開峽山。該鎮盛產的石膏,品位高,儲量大,遠近聞名。荔枝、龍眼等水果甜脆可口,暢銷全國。龍山圩距離三隆圩約10公里。成圩於解放前,現在每隔3天一圩,是三隆圩日的第二天。龍山圩街道全長約250米,共有70多個鋪面,其中,有小賣店13個,飲食店4個。居民約有500多人,絕大多數是農村人口,多以種田為主。每逢圩期到來,趕圩的多是老年婦女,所以人稱為“婆子圩”。圩日熱鬧的時候是中午12時至下午3時。
陸屋鎮,位於縣境西南面,距縣城47公里,距欽州市67公里,地處東經108°56′、北緯22°16′。南面與欽南區的那思鄉、欽北區的平吉鎮相鄰,西南面和欽北區青塘鎮接壤,東面與三隆鎮、伯勞鎮連接,北面與舊州鎮相鄰。鎮人民政府駐地陸屋圩。全鎮總面積322.667平方公里,陸屋圩位於欽靈、舊伯公路、欽陸一級公路(建設中)的交匯點及舊州江入欽江的相匯點上。圩鎮三面臨江。規劃建設中的平陸運河將環城而過,規劃建設的黎欽鐵路亦將穿境而過。陸屋圩建於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由陸姓人在此建圩,故取名為陸屋圩。陸屋古屬靈山縣,清朝光緒十四年被強劃欽州。解放前屬欽縣十一區管轄,到1958年11月15日復歸靈山縣管轄,1984年恢復陸屋鎮之稱。該鎮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甘蔗、花生,同時盛產茶葉、水果。工副業主要有鑄造、炮竹、食品加工、紡織、五金、選礦、建築、石膏製品等。陸屋的鑄管、機電殼、鐵鍋生產歷史悠久;荔枝、龍眼、薤頭罐頭等暢銷自治區內外;煙花龍蝦火箭等品種飄洋過海,遠銷美國、日本、挪威等國家和地區。毛巾、蚊帳布等紡織品質優價廉,供不應求。礦產資源豐富,有石膏礦、錳礦、鈦鐵礦、坭興土、陶瓷釉料土、花崗岩石、塗料等。欽江是靈山境內第一大江,從發源地平山流至陸屋經過80多公里的路程,迂迴曲折,到陸屋江面80多米寬。陸屋鎮是靈山第二開發區,可享受靈山縣開發區的各項優惠政策。 [24] 

欽江欽北區

青塘鎮,位於市境東北部,東北端與靈山縣接界。舊屬靈山縣青塘練地,清光緒十四(1888年)劃人欽州直隸州。民國時始設青塘鄉。解放後,1950年設青塘鄉,1951年春分為6個小鄉,1957年合併為青塘鄉,1958年秋併入平吉大公社,1959年秋分設青塘公社,1984年9月復改為鄉,鄉治所在青塘圩,距欽州鎮49公里。境內北部是連綿起伏的高山,南部是平緩的丘陵,總面積123.8平方公里。通行新立話、漢佬話和白話(粵語)。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甘蔗、花生、茶葉、水果。由於境內地勢複雜,一年之內往往旱澇交替出現。解放後,先後修建高峯、老虎坪等水庫6座,有效灌溉面積2.2萬多畝。芭蕉、芝麻分居全市二、三名。淡水養殖面積2居全市第一。礦產有石膏、鈦鐵、花崗岩等,其中石膏主要分佈在青塘、新村、榃甫等6個村公所,儲藏量4.2億噸,年產量5000多噸,而且質地純淨,遠銷區內外和日本、東南亞各地。有欽州至靈山公路過境,下至欽州上至陸屋鎮的欽江河段可通航木船。 [25] 
平吉鎮,位於市境東北部,東界靈山縣。明、清時初屬靈山縣秋風鄉,清光緒十四年劃入欽州直隸州。民國19年始設平吉鎮及平吉、廣平、牛江3鄉,30年調整為平吉、廣平2鄉。解放後,1950年設平吉、廣平2鄉,1951年春分為13個小鄉,1957年10月合併為平吉鄉,1958年秋併入平吉大公社,1959年6月分設平吉公社,1984年9月復為鄉,1989年9月改為鎮,鎮治所在平吉圩,距欽州鎮35公里。境內東、西兩邊為丘陵地,中部有面積20平方公里的市內第二大平原——九百垌。全鎮總面積260平方公里,通行新立話、漢佬話和白話(粵語)。1990年有耕地7.55萬畝,山地18.98萬畝,有林4.17萬畝,為市內耕地最多的鄉鎮。農業以種植水稻、甘蔗為主。解放後修築京塘、古隆、五星、那拉等水庫,欽江沿岸修建近20座機電灌站,有效灌溉面積近5萬畝。礦產有石膏、鈦鐵等,為廣西石膏主產地。產品遠銷日本及東南亞各地。市辦平吉糖廠、紫膠場等均在境內。欽州至靈山公路斜貫境內中部,各村公所均可通行汽車。欽江部分河段可通航木帆船。境內有隋、唐古墓2處,古城角村有南北朝宋壽縣故城遺址。 [26] 
久隆鎮,位於城區東北側,南北朝宋大明年間至宋開寶初,屬宋壽縣(後改名欽江)地;宋開寶五年(972年)至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屬靈山縣地。清光緒十四年十二月至清末,屬欽州直隸州秋風練。民國時期分為久隆、新圩2鄉。解放後,1950年分為久隆、新圩2鄉,1951年春分為6個小鄉,1958年秋屬平吉大公社,1961年6月,分設久隆、新圩2個小公社,1963年春並人平吉公社,1966年10月分設久隆公社,1984年9月改為鄉;鄉治所在久隆圩,距欽州鎮21公里。境內地屬丘陵,總面積222.9平方公里。通行靈山話和白話(粵語)。鄉民以農業為主,主種水稻、甘蔗。解放後,修建大小水庫21座、電機灌站12座,總有效灌溉面積達2.4萬多畝。種蔗居全市第一。久隆良種豬,肉嫩、味鮮、瘦肉多,符合出口標準,仔豬暢銷附近各縣。境內有隋、唐古墓羣和安州故城遺址,屬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公路通往欽州、那彭和陸屋、靈山等地。 [25] 

欽江市區

欽州城區位於市境中南部,欽江三角洲東北端,海拔5.6米,地勢由北向南逐漸傾斜,欽江環繞城東南,南流注入欽州灣。自宋天聖元年(1023年)在此築城起,一直是縣、州、府、道治。舊城呈橢圓形,大青磚砌成,城垣周長2165米,高8米,厚8.3米,門三(北向無門)。城雉堞呈尖牙形,俗稱“狗牙城”。民國27年(1938年),即日本侵略軍侵佔欽州前,政府當局以一旦遭日機轟炸時便於民眾疏散,以及日軍進犯時易於國民革命軍反擊等原因為理由,已把城垣拆毀。民國時稱為附城鎮。1950年春改名欽州鎮。1951年3月—1953年3月先後為欽廉專區、欽州專區專員公署駐地,期間欽州鎮先後直接由欽廉專區、欽州專區所管轄。1949年12月7日—1951年2月及1953年4月—1965年7月是縣政府駐地,1965年8月—1990年為欽州專區專員公署、欽州地區行署和縣(市)政府駐地。解放後一直為欽州鎮政府駐地。城區水陸交通比較發達,往西可由海路或陸路進入越南,往東南可由海路或陸路直達北海、湛江、廣州,海路還可通往海南島以至東南亞各地。很早以前,這裏已是西南各省對外貿易商埠,尤其是南宋時,欽州博易場的貿易更盛,和四川常有商販往來。從四川販蜀錦來欽州,從欽州買香料回四川,一年可往返一次(按:欽州無香料,是從阿拉伯、爪哇、蘇門答臘、印度等國輸入的,而蜀錦則從欽州輸出國外,故當時的欽州博易場,實際就是西南各省對外貿易的集散地)。民國時期,這裏的海陸運輸也很繁忙,除有公路通往附近各縣外,江岸碼頭常有三桅海帆船停泊。欽州沿海出產的海鹽和由北海等地進口的花紗布匹、煤油、水泥等物資,多數經由這裏轉運到廣西內地和西南各省。民國19年,全城有商店850餘户,千元以上資本的有19家,其中主要是鹽莊、蘇杭鋪、煤油美孚行等。工業、手工業有電燈、印刷、紡織、陶瓷、鐵器、竹木器、食品加工和五金修理等行業。最著名的是欽州陶瓷器皿——坭興,早在清光緒年間,已成為獨具一格、名馳中外的民間工藝特產。民國4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獲第二名,得金牌獎;19年,在比利時舉辦的世界陶瓷展覽會上獲第一名,得金質獎章。通訊有電報、手搖電話機等設備。還有中等師範、農校、完全中學各1所,有中山圖書館、民眾教育館、天涯戲院、衞生院等。解放後,將所有街道鋪上水泥路面,改建加高房屋,在大力改造舊城區的同時,向城外東北、西北方向擴展。通行白話(粵語)。南防鐵路設火車站於城北,已有客貨混合列車通行。南(寧)北(海)二級公路和其它公路彙集經過城區,汽車可直達南寧、北海、湛江、廣州、深圳和附近各縣及市內各鄉鎮。城南12公里的沙井港,有公路直達,是城區出口的主要水上通道。城東南26公里有欽州港,1—15萬噸級巨輪可直泊碼頭。有符合標準的公共遊泳場,曾在這裏多次進行全國性的跳水、水球等競賽。還有民族英雄劉永福故居——三宣堂,清代抗法名將馮子材故居——宮保第,宋跡三遷的天涯亭等名勝古蹟。 [27] 

欽江欽南區

沙埠鎮,位於欽州市區周圍。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至清末,屬欽州、欽州直隸州的城東廂與中和坊地。民國時分為附城等6鄉。解放後,1950年分為水東、北營鄉,1951年春分為沙埠等9鄉,1957年分屬附城、尖山2鄉,1958年秋併入欽州大公社,1959年6月改屬附城公社,1966年3月29日分設沙埠公社,1981年9月改為鄉,鄉治所在五里橋村,距欽州鎮3公里。境內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大部分地區屬低窪丘陵,西部還有小片沖積平原。總面積197.4平方公里。通行白話(粵語)。解放後,於鄉北部修築6座中小型水庫,開挖欽江青年水閘東西兩乾渠和修築河堤、海堤共34公里,加以大風江、茶山江、欽江等自北向南平行分佈全鄉,因而形成境內河汊密佈,渠道縱橫,有效灌溉面積達3.91萬畝,為市內水利最好之鄉。蔬菜產量居全市第一。木菠蘿居全市第二。漁業以淡水養殖為主,海水捕撈為輔。南防鐵路有火車站設在境內的北營村,南寧至北海二級公路經過境內,欽州至久隆、欽州至犀牛腳公路均彙集經過鄉治五里橋村。欽江、大風江部分河段可通航小輪船或帆船,水陸交通方便。境內有馮子材墓、劉永福墓、宮保第及欽州古八景之一的“龍潭沛雨”(又名龍灣)等名勝古蹟。
尖山鎮,位於市境中南部,南臨欽州灣。南北朝梁大同元年(535年)至明洪武七年(1374年),先後屬玉山縣(後改名華清)、寧海縣、安京縣(後改安遠)地;明洪武七年至清末,先後屬安遠縣、欽州、欽縣、欽州、欽州直隸州地。民國時置孟鋸鄉。解放後,1950年設孟鋸鄉,1951年春分為3個小鄉,1957年合併為尖山鄉,1958年—1966年先後並人欽州、附城、康熙嶺等公社,1989年11月從康熙嶺鄉析出復置尖山鄉,鄉治所在尖山三叉溝,距欽州鎮2公里。鄉境屬欽江三角洲小平原,欽江自北向南分流於兩側,欽州灣深入境內,河網海汊密佈,為市內水鄉之一。總面積64.1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45.6平方公里,淺海灘塗面積37平方公里。漁業人口約佔全鄉人口三分之一,通行白話(粵語)。解放前,這裏土地貧脊,乾旱,鄉民生活十分艱苦,解放後,先後興建尖山渡槽橋和黎頭咀反虹吸,並開挖欽江青年水閘尖山乾渠13公里,可引灌2.13萬畝耕地;同時,修築海河堤共58公里和大小閘門110多座,改造大部分鹽酸田,生產有很大發展。漁業以淺海捕撈為主,佔全市第三。沿海灘塗發展養蠔和養鴨。向為欽州海路運輸口岸的沙井港,位於鄉境南端沙井村。欽州至沙井公路貫穿境內南北,水陸交通都較方便。座落鄉境東北部的尖山,海拔43.7米,聳立於萬頃田疇之中,風景秀麗,稱“文峯卓筆”,屬欽州古八景之一,為歷代登高遊覽勝地。自治區欽江農場和地區海水養殖場在其境內。鄉內黃坡★村,1986年被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定為全國365個農村固定觀察點之一。 [25] 
參考資料
  • 1.    福澤大民生 北投環保水務集團鬱江調水工程通水運行  .廣西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11-11]
  • 2.    自治區交通運輸廳召開平陸運河技術性課題研究調研座談會  .廣西區交通廳[引用日期2020-09-14]
  • 3.    城鄉清潔工程中母親河保護尤為重要  .靈山縣新聞中心 [引用日期2014-08-09]
  • 4.    欽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欽州市志:廣西人民出版社 ,2000:自然環境志 第四章 水文 第一節 河流
  • 5.    靈山縣誌編纂委員會 .靈山縣誌 :廣西人民出版社 ,2000 :自然環境志 第五章 水文 第一節 地表水 .
  • 6.    自治區交通運輸廳召開平陸運河總體線路及梯級佈置方案研究內審會  .廣西區交通廳[引用日期2020-09-14]
  • 7.    自治區交通運輸廳廳長陳鴻起到 西部陸海新通道(平陸)運河項目實地調研  .廣西區交通廳[引用日期2020-09-14]
  • 8.    靈山縣誌編纂委員會 .靈山縣誌 :廣西人民出版社 ,2000 :水利志 第一章 蓄水工程 第一節 大型工程 .
  • 9.    靈東水上游樂避暑風景區  .中國欽州市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14-08-06]
  • 10.    靈山縣誌編纂委員會.靈山縣誌: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水利志 第一章 蓄水工程 第三節 小(一)型水庫 .
  • 11.    欽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欽州市志:廣西人民出版社 ,2000:水利志 一章 水利工程 第一節 蓄水工程 .
  • 12.    欽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欽州市志:廣西人民出版社 ,2000:水利志 第二章 防洪抗旱 第一節 防洪排澇 .
  • 13.    欽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欽州市志:廣西人民出版社 ,2000:水利志 第三章 綜合利用 第一節 發電 .
  • 14.    靈山縣誌編纂委員會.靈山縣誌: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水交通志 第二章 水 路 第一節 航道 .
  • 15.    靈東水庫  .中國欽州市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14-08-06]
  • 16.    靈山縣誌編纂委員會.靈山縣誌: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自然環境志 第二章 地 貌 第二節 主要山脈
  • 17.    靈山縣誌編纂委員會 .靈山縣誌 :廣西人民出版社 ,2000 :自然環境志 第二章 地 貌 第一節 地貌分區 .
  • 18.    欽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欽州市志:廣西人民出版社 ,2000:自然環境志 第二章 地貌 第三節 山地.
  • 19.    欽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欽州市志:廣西人民出版社 ,2000:自然環境志 第二章 地貌 第一節 平原.
  • 20.    欽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欽州市志:廣西人民出版社 ,2000:自然環境志 第六章 海域 第一節 海岸 海灣 .
  • 21.    靈山縣誌編纂委員會 .靈山縣誌 :廣西人民出版社 ,2000 :自然環境志 第四章 氣候 物候 第一節 氣候 .
  • 22.    欽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欽州市志:廣西人民出版社 ,2000:自然環境志 第三章 氣候 物候 .
  • 23.    靈山縣誌編纂委員會 .靈山縣誌 :廣西人民出版社 ,2000 :建置政區志 第三章 縣城 鄉鎮 第一節 縣 .
  • 24.    靈山縣誌編纂委員會 .靈山縣誌 :廣西人民出版社 ,2000 :建置政區志 第三章 縣城 鄉鎮 第二節 鎮 .
  • 25.    欽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欽州市志:廣西人民出版社 ,2000:建置政區志 第三章 城鎮 鄉圩 第三節 鄉.
  • 26.    欽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欽州市志:廣西人民出版社 ,2000:建置政區志 第三章 城鎮 鄉圩.
  • 27.    欽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欽州市志:廣西人民出版社 ,2000:建置政區志 第三章 城鎮 鄉圩 第一節 城區.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