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權利失效

鎖定
權利失效(德語:Verwirkung),又有譯為“失權”,屬於民法上的概念之一。其乃指權利人在相當期間內不行使其權利,致使義務人依該情況正當信賴權利人已不欲其履行義務時,則基於誠信原則,權利人將不能再行使該權利。
中文名
權利失效
外文名
德語:Verwirkung
法律類型
民法
所屬領域
法律

權利失效簡介

關於民法上權利的行使,民法對之本來及設有相當的限制,除了其權利之行使不能以損害他人為目的之外,在時間方面,則設有消滅時效和除斥期間來加以控制。而權利失效的制度則是建構在民法的帝王條款-誠信原則之上,另一種對於權利行使的限制。蓋因法律禁止權利人行使權利時,前後行為矛盾(venire contra factum proprium)。在權利人長期不行使其權利並且導致義務人有正當理由信賴權利人已不會再行使其權利,其後卻又突然主張其權利時,將會有權利人前後行為矛盾之現象,此種現象被認為是違反誠信原則,進而不再允許權利人主張該權利

權利失效行使要件

就權利失效的行使,學者主要將之歸類有以下三個要件:
時間要素(Zeitmoment)
就時間要素的部分,必須要是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亦即權利人經過15年仍不行使其權利而言。
信賴要素(Vertrauensmoment)
此種信賴要素是指,該權利人的不行使權利致使義務人能正當“信賴”權利人以不欲其履行義務,亦即義務人因為信賴權利人之不行使權利的行為,進而認定權利人將不會再行使該權利。
狀況要素(Umstandsmoment)
狀況要素是指,義務人有特別值得保護之狀況,而權利人在此種狀況下行使其權利將有違誠信原則,而此需斟酌當事人間之關係、當事人之經濟狀況、社會狀況及其他主客觀因素而定。

權利失效實務見解

台灣地區“最高法院”
台灣地區“最高法院”就權利失效所做出的判決可以追溯到最高法院61年台上2400號判決,該號判決中認為,該案土地的出租人明知承租人之轉租行為無效,本得請求取回土地,但長期沉默未為主張,且每隔六年仍與承租人換訂租約一次,“似此行為,顯已引起上訴之人之正當信任,以為被上訴人當不欲其履行義務,而今忽貫徹其請求權之行使,致令上訴人陷於窘境,期有違誠實信用原則,尤為明顯。”最高法院在此判決中援用了權利失效的概念,使被上訴人(出租人)不能再行使本能行使的返還請求權。
“最高法院”於最近的97年台上字950號判決中對於權利失效理論又進一步的作出闡釋:
“按權利固得自由行使,義務本應隨時履行,惟權利人於相當期間內不行使其權利,並因其行為造成特殊之情況,足引起義務人之正當信任,認為權利人已不欲行使其權利,或不欲義務人履行其義務,於此情形,經盱衡該權利之性質、法律行為之種類、當事人之關係、經濟社會狀況、當時之時空背景及其他主、客觀等因素,綜合考量,依一般社會之通念,可認其權利之再為行使有違‘誠信原則’者,自得因義務人就該有利於己之事實為舉證,使權利人之權利受到一定之限制而不得行使,此源於‘誠信原則’,實為禁止權利濫用,以軟化權利效能而為特殊救濟形態之‘權利失效原則’,究與消滅時效之規定未盡相同,審判法院當不得因已有消滅時效之規定即逕予拒斥其適用,且應依職權為必要之調查審認,始不失民法揭櫫‘誠信原則’之真諦,並符合訴訟法同受有‘誠信原則’規範之適用。”
而另外需值得注意的是,“最高法院”於85年台上字2473號判決中認為:“按權利失效原則必以不違背法律之強制或禁止規定之前提下始有其適用。查耕地租佃其承租人應自任耕作,並不得將耕地全部或一部轉租於他人,否則即有違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第十六條第一項之禁止規定。本件原審既認定上開附圖乙丁戊部分建物系以解決被上訴人家族實際居住問題為目的而建造,似指被上訴人有不自任耕作而違反上開條例第十六條第一項之規定,卻又認此種情形有權利失效原則之適用,上訴人不得請求拆屋還地,不無可議。”似有認為權利失效的行使要件必須要在加上“不能違反法律之強制或禁止規定”,就此要件的加入學者有認為並不甚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