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īng]
汉字
展开27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樱(拼音:yīng)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1]此字始见于秦小篆,形声字兼会意字,古字形从木,婴声。 [2]“樱”的本义指樱桃,泛指其树、其花、其果;也可指樱花,泛指其树、其花、其果。 [3]
“桜”字曾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提出的简化字(俗称“二简字”),是将“樱”的草书形式化为了楷书形式(可参考下文“书法欣赏”),旨在减少笔画。 [4]1986年6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国务院批转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请示的通知》,“桜”字也被同步废除。 [5]
中文名
拼    音
yīng
繁    体
[1]
部    首
五    笔
SMMV [6]
仓    颉
DBOV [6]
郑    码
FLLZ [6]
笔    顺
横、竖、撇、点、竖、横折、撇、点、竖、横折、撇、点、撇点、撇、横 [7]
字    级
一级 [1](编号:3215)
平水韵
下平八庚 [8]
注音字母
ㄧㄥ
笔画数
15(部首4,部首外11)
统一码
6A31 [6]
区位码
51—03 [11]
国标码
D3A3 [9]
表形码
MRRA [9]
四角号码
47944 [6]
通用字符集
06A31 [7]
汉字电报码
2937 [10]
罗马字母电码
ELZ [10]
字形结构
左右结构
造字法
形声字 [2]

字源演变

播报
编辑
“樱”字形演变图 [2]
形声字。“樱”由木、婴两部分组成,“木”为形旁,表示该字本义与树木有关,“寒再套婴”作声旁,整罪去汽表示读音与此接近。一说兼会意字,“享元杠地想拒婴”本义是妇女颈饰,一簇簇的樱桃如同或红或紫的串珠连成的项链,故用“婴”字作声符并会意。新中国成立后,“嬰”简化为“婴”,“櫻”类推简化为“樱”。 [2]
“樱”的读音和“莺”有很大乐束档旬探关系,传说黄莺喜爱吃樱桃,常常含着樱桃盘旋在空中,于是“樱桃”便有了“含桃”和“莺桃”的别称。 [12]
“樱”字本义是一种植物。《说文解字》:“樱,果也。”《说文》只简单地描述了樱的类属,没有作具体描述。按照现代生物分类系统,樱花和樱桃都是蔷薇科李属下的物种。 [13] [16]西晋·左思《蜀都赋》:“朱樱春熟,素员整重柰夏成。”中的“樱”就是指樱桃树的果实,其也称樱桃,又如《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孝惠帝曾春出游离宫,叔孙生曰:‘古者有春尝果,方今樱桃孰,可献,愿陛下出,因取樱桃献宗庙。’” [2]
中国栽种樱花的历史悠久,“樱”也泛指樱花其树、其花、其果,如唐代诗人白居易《酬韩侍郎、张博士雨后游曲江见寄》:“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行便当游。” [14]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樱花和樱桃皆几纸为蔷薇科李亚科,樱桃为李属,樱花为樱属,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15]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读音
词性
释义
例句
例词
yīng
名词
木名,樱桃。蔷薇科李属落叶乔木,叶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花淡红色或白色。果实成熟时多为红色或紫红色,味甜,可食用;木材坚硬,可制器具
西晋·潘岳闲居赋》:“三桃表樱胡之别,二柰耀丹白之色。”
唐·王维敕赐百官樱桃》:“芙蓉阙下会千官,紫禁朱樱出上阑。”
木名,樱花。蔷薇科李属落叶乔木,叶片椭圆卵形或倒卵形,花白色或粉红色。核果球形或卵圆形,熟后紫黑色,供观赏
唐·白居易樱桃花下有感而作》:“蔼蔼美周宅,樱繁春日斜。”
宋·王安石《雨中》:“尚疑樱欲吐,已怪菊成漂。”
Yīng)姓氏用字,浙江上虞有此姓 [21]
(参考资料:《新华字典》 [17]《中华字海》 [18]《汉语大字典》 [19]《现代汉语词典》 [20]

古籍训释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卷六】【木部】乌茎切(yīng)
果也。从木婴声。 [22]

广韵

乌茎切,平耕影 ‖ 賏声耕部
樱,含桃。 [23]

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部】櫻;部外笔画:17
(yīng)《唐韵》乌茎切。《集韵》《韵会》于惊切。《正韵》于京切。并音莺。《说文》:果名。樱桃也。一名含桃。《礼·月令》:仲夏之月,羞以含桃,先荐寝庙。《尔雅翼》:果熟最先,故云先荐。《吕览》高诱注:以莺所含食,故曰含桃。
又名莺桃。王维《敕赐樱桃》诗:纔是寝园春荐后,非关御苑鸟衔残。
又《尔雅·释木》:楔,荆桃。郭璞注:今樱桃也。孙炎注:最大而甘者,谓之崖蜜。苏轼《橄榄》诗:待得余甘回齿颊,已输崖蜜十分甜。《本草》:一名朱桃,一名麦英。深红者为朱樱,黄者为蜡樱。
又《集韵》伊盈切。音婴。义同。 [24]

字形书法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图

书写提示

“樱”书写笔顺
  • 规范
  1. 1.
    “木”的末笔捺改点。
  2. 2.
    “女”3画,“𡿨”一笔写成。 [25]
  • 写法
  1. 1.
    “木”窄“婴”宽,顶部“木”高,底部左右旁齐平。
  2. 2.
    “木”,首笔横在横中线上侧。
  3. 3.
    “婴”上窄下宽;左“贝”首笔竖在竖中线左侧,竖撇从竖中线经田字格中心撇向左下格;右“贝”竖撇收笔于横中线下侧;左右“贝”的点笔都在横中线。
  4. 4.
    “女”,“𡿨”的折点抵竖中线;撇笔从右“贝”下方起笔,撇尖伸向“木”下侧;长横从“木”侧起笔,两端超出上部。 [25]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播报
编辑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稱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王力系统
0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rieŋ
南北朝
北魏后期北齐
庚耕清青
rieŋ
南北朝
齐梁陈北周隋
庚耕清青
rieŋ
隋唐
拟音/王力系统
0
æŋ
隋唐
拟音/董同龢系统
ʔ
æŋ
隋唐
拟音/周法高系统
ʔ
æŋ
隋唐
拟音/李方桂系统
·
ɛng
隋唐
拟音/陈新雄系统
ʔ
æŋ
(参考资料:汉典网 [26-27]

韵书集成

韵書
字形
小韵
韵摄
声調
韵目
声母
声类
四呼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廣韵
平声
开口呼
二等
全清
乌茎切
ʔæŋ
集韵
平声
开口呼
二等
全清
于茎切
ʔɪɐŋ
平声
开口呼
三等
全清
伊盈切
ʔjæŋ
韵略
平声
于耕切
增韵
平声
于耕切
中原音韵
阴平
庚青
齐齿呼
全清
iəŋ
中州音韵
平声
庚青
衣京切
洪武正韵
平声
十八庚
全清
于京切
ʔiəŋ
分韵撮要
阴平
第七英影应益
(参考资料:汉典网 [28]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方言点
声母及韵母
调值
调类
备注
官话(北京官话)
北京
55
阴平
官话(冀鲁官话)
济南
213
阴平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21
阴平
官话(西南官话)
武汉
in
55
阴平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in
44
阴平
文读
ŋən
44
阴平
白读
官话(西南官话)
桂林
in
33
阴平
官话(江淮官话)
合肥
in
212
阴平
官话(江淮官话)
扬州
21
阴平
晋语
太原
11
平声
吴语
上海
iəŋ
53
阴平
吴语
苏州
in
44
阴平
文读
44
阴平
白读
吴语
温州
iaŋ
44
阴平
文读
ɛ
44
阴平
白读
湘语
长沙
in
33
阴平
湘语
双峰
iɛn
55
阴平
赣语
南昌
in
42
阴平
赣语
建宁
34
阴平
客家语
梅县
in
44
阴平
客家语
曼谷
ziŋ
33
阴平
海外客语
客家语
马来西亚
in
33
阴平
海外客语
粤语
广州
jɪŋ
53
阴平
粤语
香港
ieŋ
55
阴平
粤语
澳门
ieŋ
55
阴平
闽语(闽南片)
厦门
ɪŋ
55
阴平
闽语(闽南片)
潮州
33
阴平
闽语(闽东片)
福州
44
阴平
文读
eiŋ
44
阴平
白读
闽语(闽北片)
建瓯
aiŋ
54
平声
文读
eiŋ
54
平声
白读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29]汉典网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