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橙蓋鵝膏

鎖定
橙蓋鵝膏(學名:Amanita caesarea (Scop.) Pers. )是鵝膏科、鵝膏屬真菌。子實體大型,菌體幼時菌幕,後漸平展,中間稍凸起,鮮橙黃色至桔紅色,邊緣具明顯條紋。菌肉白色。菌褶黃色,較厚,菌柄圓柱形,淡黃色,菌環生菌柄上部,淡黃色,膜質,下垂,上面具細條紋。菌托大,白色,孢子印白色。孢子無色,光滑,寬橢圓形至卵圓形。
分佈於中國河北、內蒙古、黑龍江、安徽、福建、湖北、湖南、河南、四川、雲南、廣東、西藏等地。夏秋季散生或單生於林中地上。
營養豐富,美味可口。生物活性肽有抗菌作用。鵝膏菌毒素對RNA聚合酶有抑制作用。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Redlist of China’s Biodiversity - Macrofungi),保護級別為數據缺乏(DD)。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3] 
中文名
橙蓋鵝膏
拉丁學名
Amanita caesarea (Scop.) Pers.
別    名
黃羅傘,黃鵝蛋菌
真菌界
擔子菌門
擔子菌綱
傘菌目
鵝膏科
鵝膏屬
橙蓋鵝膏
命名者及年代
(Scop.) Pers.,1801

橙蓋鵝膏形態特徵

橙蓋鵝膏
橙蓋鵝膏(5張)
子實體大型。菌體幼時菌幕,7釐米×2-4釐米,形狀大小似雞蛋(菌蕾),卵形至長橢圓形,包以白色至蛋殼色外表面棉絮狀又似蠶黃。菌蓋肉質,初期鐘形,4-7釐米×2.5-4釐米;菌蓋深橘紅色,有油脂狀光澤,光滑,漸呈半球形,後平展,中盤部橙紅色至血紅色,周圍漸淡,蓋緣橙色,全緣,有明顯的條紋,後期邊緣呈鋸齒狀;菌蓋直徑5.15釐米,濕時稍黏。菌肉厚,初期白色,漸變為淡黃色,近表皮處色深。菌柄圓柱形,肉質,向上漸細,基部稍粗,橙黃色,有絹絲狀光澤,不平滑,有時有毛狀膜質鱗片,中實,後期內部鬆軟,長6-17釐米,直徑1.2釐米。菌環上位,薄,膜質,裙狀,下垂,有條紋;硫黃色;永存。菌托由卵殼形的外菌幕形成,3-7釐米×2.4釐米,袋狀,白色,厚,上端裂為3-5瓣片,包於膨大的菌柄基部,中、上部遊離,不脱落。菌褶離生,黃色,稍密,後期色淡。孢子平滑,無色,橙蓋傘8-12微米×6-7微米;孢子印淡黃色。 [1] 

橙蓋鵝膏主要變種

橙蓋傘白色變種(Amanita caesarea var, alba Gill.)菌蓋寬7-20釐米,幼時卵圓形至鐘形,後平展,中央略凸起,白色至乳白色,中部略帶土黃色,光滑,邊緣有明顯條紋。菌肉白色至乳白色。菌褶白色,離生,稍密,寬,長短不一。菌柄圓柱形,長8-18釐米,粗1-2釐米,白色,光滑或具纖毛狀鱗片,內部鬆軟,後期多空心。菌環生於菌柄上部,膜質,白色,下垂,上面有微細條紋,易脱落。菌托大,苞狀至鞘狀,微破裂成片附於菌蓋表面。孢子印白色,孢子無色,寬橢圓形至卵圓形,光滑,大小為(11-12.6)微米×(8.7-10)微米。分佈於中國黑龍江、江蘇、安徽、四川、雲南、西藏等地均。夏季和秋季單生至散生或羣生於闊葉林下或林緣。 [4] 

橙蓋鵝膏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河北、內蒙古、吉林、黑龍江、河南、甘肅。夏、秋季生於針闊葉混交林地。 [1] 

橙蓋鵝膏栽培技術

培養基的原料:雜木屑50-60份、甘蔗渣15-17份、秸稈10-12份、玉米粉15-17份。 [2] 
培養基料加工:將雜木屑、甘蔗渣、秸稈粉碎成直徑≤0.2釐米混合碎屑。 [2] 
原料發酵腐化:混合碎屑與玉米粉混和均勻後填裝入隔熱池中,噴灑水分至含水量35-40%後用薄膜覆蓋池口。發酵腐化30-35天,其間每隔8-10天揭膜加噴水一次,使保持含水量35-40%繼續覆膜發酵腐化。 [2] 
培養基滅菌:將培養基料分裝入聚乙烯薄膜袋中,裝料量1.0 -1.3千克/每袋,將袋料放進滅菌箱中,保持滅菌温度80-100℃,滅菌時間90-120分鐘,滅菌完後自然降温,取出。 [2] 
接種:將橙蓋鵝膏菌絲種接入袋料培養基中,植入深度1.0-1.5釐米,稍作表面壓實,噴灑滅菌清水至含水量40-50%,表面覆膜。 [2] 
生長管理:7-9天后子實體長出,揭膜,保持每天噴灑水分一次,水中適當加入白糖20-30克/千克。 [2] 

橙蓋鵝膏主要價值

食用:營養豐富,美味可口的食用菌,中國四川、雲南許多羣眾習慣採食此菌。 [2] 
藥用:橙蓋鵝膏含吲哚類生物鹼,三萜類、麥角甾醇、生物活性肽、色胺、環肽、異嗯唑和蠅蕈醇,α-鵝膏菌素。乙醇提取物中含有遊離糖和有機酸。子實體乙醇提取物,對小鼠肉瘤S180有抑制作用。生物活性肽有抗菌作用。鵝膏菌毒素對RNA聚合酶有抑制作用。 [1] 

橙蓋鵝膏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Redlist of China’s Biodiversity - Macrofungi),保護級別為數據缺乏(DD)。 [5] 
參考資料
  • 1.    趙金光,韋旭斌,郭文場主編.中國野菜[M].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74
  • 2.    李先強. 橙蓋鵝膏菌的人工栽培方法[P].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號:CN201611158028.3 申請公佈號:CN106718053A:1-4
  • 3.    橙蓋鵝膏  .中國自然標本館[引用日期2021-11-04]
  • 4.    李天煜等主編.雞公山大型真菌圖譜[M].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1
  • 5.    關於發佈《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的公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引用日期2021-11-05]